現代河套與古代河套
古人為什麼說,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這句話是顧阻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序》裡說的,其原文是:“陝西據天下之上遊,制天下之命者也,陝西之在天下也,猶人之者頭項然,患在頭項其勢,必至于死。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顧祖禹是清初沿革地理學家和學者,以沿革地理和軍事地理的研究為精深。《讀史方輿紀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是古代漢族曆史地理、兵要地志專著,簡稱《方輿紀要》。
黃河在河套地區
我們不難看出這是顧阻禹對河套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的總結,或者更直接地說是對河套地理戰略與軍事價值的總結。那麼,顧阻禹說這句話的的依據是什麼呢?
河套平原
我國古代對這一區域軍事價值其實很早就發現了,詩經裡的《出車》就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的句子。這裡說的朔方大約就是河套地區。這是周王朝幹的事情,秦漢王朝當然看到了這一點。
先說秦。秦始皇一輩子幹了兩件非常浩大也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的國防工程,即築萬裡長城與修秦直道,都是因這個地方而起。
秦始皇
蒙恬将軍在修築萬裡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餘裡的長城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以至于現在很多外國人說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長城。長城就這樣變成了中國的象征,甚至代名詞。
秦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邊郡仍襲用趙之舊稱,置代、雁門、雲中、九原等郡。其時,陰山以南地區屬秦九原郡轄境;陰山以北屬匈奴遊牧地。秦始皇為使邊陲之地得以安定,派将軍蒙恬鎮守邊疆,并采取修直道、築長城、墾北假等措施鞏固北疆。
蒙恬
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一路北上,到達河套地區,和匈奴在黃河邊形成對峙局面。這樣一來,雙方的對峙地點鎖定在了陰山一線,雙方雖互有攻擊,但并不能完勝對方。這時,秦軍想到若于陰山之上修築城牆,再派兵駐守,将會有效阻擋匈奴馬蹄,不再使之南下侵擾秦土。于是,便有了陰山秦長城,便有了蒙恬“因河為固”,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甯省),蜿蜒一萬餘裡”的長城。
秦直道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它的修築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軍事防禦、拓展祖國疆域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套平原2
老百姓把秦直道叫做“皇上路”、“聖人條”。蒙恬将軍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國修築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這是因為就當時的北方邊境形勢,後勤軍需90%的都消耗在了路上,無論是從國防建設或者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都是需要這麼一條高速公路的。
秦直道全長共一千八百裡(約合今七百餘公裡),鹹陽到九原郡(今河套地區)的最為捷近的道路。秦人就這樣從鹹陽把高速路一直修到當時匈奴人的居住區,為的就是能控制這個地方。
漢武帝(影視作品形象)
漢武帝時,漢朝與匈奴撕破臉破開打時,漢匈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規模亦不為大,但河南之戰在漢匈戰争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王朝收複河南地,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至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這不僅僅有利于京都地區的繁榮與發展,而且有利于西漢王朝在全國統治的加強。
主父偃(影視)
這片土地的處置問題也被就擺上了議事日程。主父偃上書建議在河南築朔方、五原二郡,他說,得朔方,廣中國。河套地區土地肥沃,而且有黃河天險可阻敵于外,秦将蒙恬就是以此為據點北逐匈奴(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運輸補給交通便利,那是開疆僻壤,剿滅匈奴的戰略要地(内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因此應當築城以戍守。為此,漢武帝甚至叫停了興建不到兩年的蒼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開始集中精力地建設祖國的新北疆。
河套易手是漢匈争戰的一個分水嶺,漢朝不僅摘掉了懸在長安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可以向東威脅單于王庭,向西打擊匈奴右賢王。漢朝總算是掌握一點兒戰争的主動權,不像先前那樣隻能被動的應付。
風吹草低見牛羊
漢武帝看到,除了軍事價值,河套地區還頗有經濟價值,這地方是當時為數不多的既适合遊牧又适合農耕的地區,遊牧民族占領了河套,可以“風吹草低見牛羊”,農耕民族來到這裡,也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朔方郡、五原郡内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并從内地遷徙十萬人到這裡定居。這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兵團移民”和“兵團建設”的先河。
陰山
漢武帝甚至還在河套地區秦長城以北,修築了漢内長城與漢外長城兩道長城,來築這一邊防戰略成果。
唐朝雖然沒有修過長城,其疆域一度非常廣闊,但到了中晚唐時,曆史上有名燕然都護府就被移至河套地區,以完成對于北方邊陲的防守。但這麼說,并不是說河套地區的軍事價值隻是針對首都西安而言的。
公元前323年,趙雍開始向中山國壓迫,并在靠近中山邊境的鄗(今河北柏鄉北)築城,把目光投向了距他有些遙遠的廣闊的北方,其北偏西的終極位于今天的巴彥淖爾與鄂爾多斯一帶。内蒙古是全國擁有長城裡程最長的省份,境内長城的長度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一半以上。今天,長城烽燧遺址,還斷續綿亘于大青山、烏拉山、狼山的山頭上。小佘太長城,位于巴彥淖爾烏拉特前旗小佘太東北部,陰山腹地,這裡四面環山,天高雲淡,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整段長城就地取材,所用石料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條狀、長方體石塊、間雜少量自然石塊,采用層層交錯疊壓的方法壘砌而成,内外壁面規整。
陰山長城
這一切緣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即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我們應該看到,正是因為中原的華夏民族穿上了褲子,并踩上了邊地草原民族發明的馬蹬,才使自己的雙手在馬背上得以解放,才開始了一統華夏的征程。
胡服騎射
康熙中葉,清朝确立了在中原内地的統治,但邊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康熙十七年,準噶爾部噶爾丹汗叛亂,引發了清朝平定準噶爾部的戰争。期間,山西右衛和河北北衛是清王朝内防線的重點。而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環繞京畿重地,是軍隊彙集之地,背靠科爾沁,左據黃河,墾殖條件好,能滿足駐兵糧食供給,是内外貿易交彙之重鎮,中國北方的經濟重心。另外為了應付戰争,清廷需要選擇一個适宜的地點築城屯兵。基于上述考慮,雍正帝決定在河北外圍至内築城屯兵。乾隆四年(1739年),歸化城築畢。其時,河套專區就處在祖國北疆的重要防線上,并在其後擁有了一個名字——綏遠。轄境大約今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的海勃灣區,海南區、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及烏蘭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
康熙
河套這方美麗豐饒之地,從古到今一直都是維系中國北方安全的核心區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