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這個人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四歲讓梨的故事的傳播度還是很廣泛的。其實這件事隻是孔融成名路上的小插曲。在十三歲的時候,孔融因為孝順在州裡成名。這應該算是孔融作為一個名士的開始。不過按史料的記載,至孝的孔融卻被冠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處死。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孔融的早期經曆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這給孔融帶來比較多的資源。但是孔融能夠成為天下名士,更多還是緣于他個人的行迹。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在四歲的時候,每次和兄弟吃梨都拿小梨。别人問孔融原因,孔融回答自己年齡小該拿小梨。不過這是《融家傳》中的記載。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随父親孔宙到洛陽。孔融想見當時的名士李膺,于是自稱是李膺故舊子弟。李膺當然不認識孔融,孔融的解釋是自己的祖先孔子和李膺的祖先老子亦師亦友,所以是故舊子弟。陳炜評價孔融: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奇偉。孔融應聲回答:"你小時候就很聰明吧。"因為這次見面,孔融得到名士李膺的認可。
在孔融十三歲的時候,孔宙去世,孔融哀傷過度,行動需要别人攙扶。于是"州裡歸其孝"。這個時候的孔融應當可以視為跻身名士的行列。而後在十六歲的時候,"黨锢之禍"爆發,一個叫做張儉的名士被追捕,投靠孔融的哥哥孔褒。
當時孔褒不在,孔融自作主張接納張儉。結果事情敗露,孔褒、孔融以及他們的母親都争相将罪責攬在自己身上。最後朝廷定罪于孔褒。不過正是這一門三人争死的舉動,讓孔融成為天下名士。
孔融與曹操的鬥争
孔融雖然少年成名,但是消沉了好一陣時間。他走上仕途,在洛陽做官,但是因為反對董卓的廢立之事,被出為北海相,因為北海是受到黃巾餘黨沖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中平六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89年到196年),孔融當了七年的北海相,最後在與袁譚的戰争中失敗,投靠了曹操所控制的東漢朝廷。
在早先孔融對曹操是支持的态度,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試圖幫助曹操收攏人才。但是孔融是忠于漢室的傳統士大夫的代表,而曹操長期做的事情正是篡代東漢的準備工作。荀彧和曹操的關系如此親密,都因為立場的原因決裂,何況是孔融呢?
于是孔融一直與曹操作對,或者對曹操進行嘲諷,打擊曹操的形象和權威;或者提出一些直接傷害曹操利益的建議,比如"千裡寰内,不以封建諸侯",試圖阻止曹操進位魏公。孔融作為名士領袖,已經阻礙到曹操篡漢的道路。所以曹操産生除掉孔融的想法。
孔融之死
孔融雖然權重不高,但是名望實在太大。當初殺邊讓的遭遇讓曹操對名士群體的處理産生顧忌。而曹操針對孔融的辦法是羅列罪名,打擊孔融的名望。讓孔融從一個名士變成大逆不道之徒。這樣下手就順理成章。
曹操選擇與孔融有隙的郗慮以及自己的軍謀祭酒路粹,羅列孔融不忠、不孝的罪名,這也是傳統士大夫最不能容忍的兩點。不忠的方面是圖謀不軌、唐突禮儀、诽謗朝廷;不孝的方面則是孔融與祢衡的對話,其中提到母子的關系隻是物品放在容器裡,"出則離矣"。于是孔融被處死。
雖然網絡上對孔融的非議有很多,認為孔融小時候四歲讓梨,長大後出言不道,覺得自己認識了一個"假孔融"。然而孔融的死并非單純的言論舉止,其根本的核心在于他與曹操的對立。這一點史料中已經有曲筆甚至直筆指明。可以說孔融是漢室的衛道士,也因此而殒命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