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三維聯動?■聚焦“幼小銜接”·實踐篇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幼小銜接三維聯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聚焦“幼小銜接”·實踐篇④
近年來,各種幼小銜接班層出不窮,促發我們思考:在幼小銜接中是否需要專門培訓班的介入?出現這種需求的背後,幼兒園和小學雙方各自應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我園因坐落在北京宣南儒釋道寺廟的舊址上而得名,在60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園所文化,強調教育需要家、園、社區與全社會的通力合作,共同為幼兒發展創設和諧有序的精神環境,托起每名幼兒各不相同的精彩。在這種文化的引領下,當面對幼小銜接這一問題時,我們希望能從身邊挖掘教育資源,形成合力,為幼小銜接創設良好的教育生态。
與幼兒園僅一牆之隔的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小學,成為我們合作的天然優勢資源。自2016年以來,幼兒園為緩解社區居民子女入園壓力,積極與宣師一附小達成合作,将幼兒園大班部設在了小學校園,與小學共用部分活動空間。空間上的共享成為我們開展銜接工作的切入點,如何挖掘雙方教師資源、同伴資源、課程資源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實現三個打通,讓銜接落到實處,走向“合作共赢”,是我們思考的方向。
打通教師資源:與小學合作,建立長期平等溝通機制
如何立足實際腳踏實地地走出一條适合自己的幼小銜接道路?不同國家的幼小銜接舉措,為我們提供了跳出小圈子看問題的視角。
例如,日本建立了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平等關系,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開啟了雙向的跟崗學習。美國教師間的交流則更加徹底,從學前班到五年級,小學教師都可以任教,他們有着共通的教師資格證,因此也必須了解5—11歲所有階段兒童的特點。這些策略使教師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幼兒在銜接中所面臨的多方面挑戰,從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
長久以來,我國的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缺乏溝通,雙方多是憑借着自身經驗猜測彼此的實際工作情況。由此,我們認為,幼小銜接的第一步就是打通雙方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真正了解彼此,分析需求,精準獲取關于幼兒入學後的關鍵信息。
自2016年以來,我園将幼兒園大班部設在小學的一層,與小學共用部分活動空間。場地上的打通,使得雙方教師有機會近距離親身感受彼此的教學風格和互動方式。此外,雙方領導達成合作,使教師有機會參與彼此的教研,就幼小銜接話題展開座談。大班教師就自己關心的問題,面對面地向小學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提問,如:“幼兒在升入小學後最常出現的問題有哪些?”“我們是否要開展識字和拼音相關的提前教學?”對于這些話題,小學教師的回答,真正解開了我們心中的困惑。同時,小學教師也充分了解了學生在幼兒園階段的情況,做好學情分析,便于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
打通同伴資源:增進幼小互動,創設分階段多層次互動機制
幼兒才是要真正面臨銜接的人。要讓幼兒了解和體驗真實的小學生活,幫助幼兒做好心理、習慣、能力和社會适應方面的準備,需要幼兒園創設适宜的環境。
在我園的“幼小一貫制課程”中,我們嘗試為幼兒創設更多與小學生互動的機會,并在這些活動中有意識地逐步滲透教育目标。從前期的“共同遊戲,感受快樂”,到中期的“共同活動,承擔任務”,再到後期的“共同學習,達成目标”,幼兒與小學生的多次互動減緩了銜接的坡度,讓幼兒有機會逐步感受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的差異,身心愉快地實現過渡。
從大班部剛搬到小學校園起,我們便開展了“你好新鄰居”活動,這是幼兒第一次接觸小學,他們需要機會表達對小學生活的好奇與擔憂,這是他們逐步了解小學的開始。借此機會,教師開始融入對幼兒規則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
在大班中期,小學創新了低年級學生的期末考試形式,采取“樂考”——用“我教弟弟妹妹學本領”的方法,讓幼兒與小學生一對一互動,嘗試完成各科的小任務。該過程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增加了對小學生活的勝任感。同時,小學也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從而了解他們對各科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大班末期,參觀小學的活動不再隻是走馬觀花。經過與小學溝通,幼兒可以分小組地走進小學各個場地,如班級教室、水房、大隊部等,每一處都有兩名小學生講解員為幼兒講解。用哥哥姐姐的口吻介紹小學,更接近大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易于他們理解和接受。同時,小學生的口才和風采,也起到了示範作用,更激發出幼兒對小學生的敬佩與向往。
在參觀後,通過“小學尋寶”活動,幼兒用遊戲的方式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我們在小學教室裡藏好拼圖,幼兒脫離教師的帶領,獨立到小學的各個活動空間去“尋寶”,在任務情境中,更加熟悉了小學環境,學會了獨立做事情。
類似于這樣以幼兒為主體的銜接活動貫穿全年,分4個階段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互惠互利地運用小學資源,為幼兒走進小學放緩坡度、鋪好台階。
打通課程資源:分領域明确目标,優化教育策略,做好入學準備
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差異很大,班級化管理和分科教學是小學與幼兒園最大的不同。幼兒步入小學,除了熟悉小學環境外,更需要從能力上打好基礎,達到能适應小學生活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目前,有些幼小銜接教育走入誤區,其原因就在于教師和家長并不十分清楚幼兒步入小學究竟要做好哪些方面的能力準備,隻重視“認字”“算術”“學拼音”等。
結合我園實際,為做好幼小課程的銜接,我們廣泛地查閱資料和文獻,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目标委員會(NEGP)提出的入學準備五大維度,研制了“幼小銜接日常課程目标體系”,确定了幼小銜接課程目标的六大領域,分别為生活、體智能、社會性、語言、認知和學習方式。我們将幼兒應達到的能力要求分條描述,使教師将目标熟記于心,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采取适宜、有效的措施。
以“社會性”領域發展為例,分為“遵守規則,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為規範,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萌發上小學的願望,做好入小學的心理準備”等8個要點,包含“能制訂并執行計劃,做事認真,有始有終;能克服困難解決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了解小學和幼兒園的異同,感受校園文化,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喜歡小學的生活和學習”等11項教育内容與要求。
在借鑒國際經驗中,在園所文化的引領下,我們的思路逐漸清晰,幼小銜接不是一個短期培訓班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多方位的銜接。作為教育者,我們願更多地搭建橋梁,讓每一個孩子都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三教寺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03日第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