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總結)是以文章的形式來反映自己或是團隊在一段時間内工作的成效,或是面臨的問題。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要求提交該類型的報告(總結)給上級,供其查閱。
工作報告不僅能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決策依據,還能從側面告知領導自己的工作業績或實際工作情況。
撰寫工作報告(總結)雖然已成為我們工作中的常态,但不少職場人士對如何完成它,經常會撓耳撓腮、無從下手,或隻能泛泛而談、難以直擊要點,更或是一再拖延,一度難産。
高效率地完成一篇高質量的工作報告(總結),我們可以分為三步。
01
立骨,明确目标和要求我們寫工作報告(總結)時,首先要明确自己在這個階段或時期的目标和要求。
目标一般是尋求獲得上級的支持,或是展現自己的工作亮點。要求則是站在閱讀者的角度,明确材料是給誰看,或是他們更想看哪方面的内容。
閱讀之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後續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内容選取。
比如個人的工作報告(總結)會更傾向于個人的業績情況或是個人在團隊中的重要位置。
如果這是一份項目階段性或是完成後的工作報告(總結),文章的立意點更多會在于執行的過程,團隊成員的工作分工,存在問題和需要支持的事項,未來的發展等方面。
明确目标和方向後,我們需要建立文章的邏輯與脈絡,既是立骨,尋找文章的支撐點,一線而貫穿全文。
結構上,我們通常可用“總-分-總”的邏輯形式。
即對當前情況做概述,針對每項情況分述而論,最後進行總結,提出存在問題、需要支持的事項及下一步計劃。
分述而論時,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或是一個小标題作為概括,然後針對這一句話再展開而述。
如果要點太多,可以根據同類型的進行歸納,比如從項目、工作類型、業務闆塊等方面切入,每一闆塊盡量不要超過三點。
如果寫之前沒有明确寫這篇報告(總結)的目标,缺乏一定的邏輯結構,我們不僅會在寫完後做多次的推翻重寫,還會讓閱讀之人感覺混亂,對文章原本想要傳遞的信息産生歧義。
02
取材,整理素材和亮點立好骨架後,我們需要尋找支撐骨架的材料。
語言上,我們要做到簡而不缺,突出重點,力求簡短。既要做到言之有物,不能堆砌材料;也要避免不可言之無物,導緻文章幹癟,遺漏日常所做重要之事。
一份好的報告(總結),不在于長短,而在于能否讓閱讀材料的人對你所要必達的意思有全面的了解。
如果與之無關的細節可以省略,如果有歧義讓人誤解的素材也需要做删減。
表現上,我們需要盡量用數據、事實來說話。
比如我們可以挑選自己貢獻高,或是起到重要作用的項目作為彙報材料。
以數字、圖表的方式來描述事實,可以給讀報告(總結)之人更直觀的感受。
正如“同比增長多少”要比“差不多持平”的表述更精準。
或是通過橫向及縱向比對,以表格的形式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數據進行分析,或是對未來進行預測。
必要時,我們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論證的規範化和表達的準确性,因果需要切合實際。
比如在闡述我們做成某一項業績時,當前這項業務因為某種原因發展得很好,便得出未來可以全面推進該業務的結論。
但在現實中,影響該項業務發展良好的因素還有很多,且上述原因并不是主要的。
如果熟悉該業務的人看到此番表達,勢必會對寫這篇報告(總結)之人的業務能力表示質疑。
因此,我們對取材的關聯性、因果性,都要做好前後梳理,避免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
03
檢查,再三修改定終稿常言道:好文章是要一遍一遍修改出來的。
老舍曾說:“文章必須修改,誰也不能一下子就寫成一大篇,又快又好。”
通常,從要求我們開始寫報告(總結)到提交的時間很短,但這不能作為随意完成的借口。
第一稿文章完成後,我們需要對文章再三檢查,進行多次修改。
檢查的内容包括文章前後的邏輯是否自洽,我們需要表達的内容是否有遺漏,語言的表達是否有歧義,文章内是否有錯别字等。
修改的過程也是我們檢視自己文章,再次思考的過程。
經過多次修改後,我們會對文章的結構及内容更加的清晰,對今後處理同類型項目或需再次寫同樣的報告(總結)會更加得心應手。
當我們初次踏入職場或是剛接受一項工作,便想寫出一篇好的報告(總結),絕非易事。
除了上述三個步驟,還離不開我們日常的積累與學習。
積累有關項目的素材,留意過程中的細節和存在問題,在寫的過程中才有話可說,也才能較快較好的搭建框架,進而填充内容。
取同事或上級以往寫的報告(總結)進行學習,留意他們的文章結構及語言描述。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拿他們有修改痕迹的文章進行查閱。
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明白修改的關鍵點。
最後,無論是報告(總結)還是其他文章,都離不開多寫多練,再多加總結。
如此反複,方能在效率和質量上都有所提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