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理解詩教觀

如何理解詩教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9 02:41:06

孔子為什麼以《詩》作為儒家文化教育的邏輯起點呢?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注釋】①興:本義為“起”,這裡是奮起、鼓舞之意。《詩》本性情之作,吟詠之間,易于感動人、影響人,所以能鼓舞人好善惡惡的情操。②立:自立。禮以恭敬遜讓為本,所以學禮可使行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③成:養成、完成。樂之聲律和諧,歌舞怡人,使人變化氣質,所以能養成美好的人格。

【譯文】孔子說:“鼓舞善心,激發道德意識在于學《詩》;端正行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學禮;陶冶人的性情,養成完美人格在于學樂。”

《詩》、禮、樂都有助于我們道德修養的提升。禮以恭敬遜讓為本,所以學禮可使行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樂之聲律和諧,歌舞怡人,使人變化氣質,所以能養成美好的人格。

《詩》因為是從人情、人性出發,所以能讓讀者在吟詠的時候受到感發,激起向善求美的意念,從而讓人情、人性純正。因此,孔子強調“興于《詩》”。以《詩》為邏輯起點,可以完成個人道德的整體提升,并達到成人成德之目标。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1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沒有人學習《詩》呢?讀《詩》,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近可用于事奉父母,遠可用于事奉君主。而且多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孔安國注為“引譬連類”,指的是通過某一個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們通過聯想的作用,領會到同這一譬喻相關的某種帶有普遍性的關于社會人生的道理。

朱熹注為“感發志意”,孔子強調藝術訴之于人們的社會性情感,喚起個體向善的自覺,也就是孔子強調藝術對于個體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啟發高揚個體的社會性情感(“仁”)看作是藝術的本質。“引譬連類”與“感發志意”兩者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之中構成了“詩可以興”的理論。

“興者興起,即激發感動義。蓋學于詩,則知觀于天地萬物,闾巷瑣細,莫非可以興起人之高尚情志”(錢穆《論語新解》)。亦即詩歌能感發人之意志,使不仁者有覺,進而有仁,此即馬一浮“于此感發興起,乃可識仁”之義(馬一浮《詩教緒論》)。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2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洵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八佾》)

【解說】子夏,名叫蔔商(子夏是字)。在孔子弟子當中是文學第一,對《詩經》非常的熟。《詩經》雖然講的都是生活的一些平凡的事情,可是裡頭寓意非常的深刻,而且往往是意在言外。所以子夏讀詩,反複吟詠,反複參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根據漢儒馬融的批注說,“倩,笑貌。盼,動貌。絢,文也”。“倩”是講她笑容的那個樣子,巧笑是笑得非常的美麗。這個盼是她的動貌,這個動特别是指她的眼睛,美目就是美麗的雙目、雙眼,在那裡動的時候也非常的好看。“絢”也是指美的樣子,五彩的那個樣子,叫絢麗多彩。大概是這位夫人她本身就是天生麗質,再加上一些化妝,就更顯得絢麗多姿,非常的美麗,是說這樣的一樁事情。原來孔子是以繪畫的事來作比喻,來解釋這首詩。子夏又由這首詩就悟出禮,所以稱為“禮後乎”,禮要在後。子夏悟出了“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沒有了忠信,那麼學不到禮,所以稱為“禮後”。禮是以忠信為根本的,所以儒家講“主忠信”。

☆子貢曰:“貧而無陷,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欤?”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

【解說】子貢說:貧窮卻不谄媚,富有卻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求道,富有還能崇尚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好比象牙經過切磋,正如美玉經過琢磨,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高興了,說:端木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你能從我的已經講過的話中個,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内涵來。 子貢經商,由窮而富,窮過也富過,所以有這體會,問這樣的問題。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3

: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

《漢書·藝文志》說:“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 以微言相感, 當揖讓之時, 必稱詩以喻其志, 蓋以别賢不肖而觀盛衰焉。”

鄭玄注為“觀風俗之盛衰”,主要是“觀”人們的道德精神心理狀态。因為“詩言志”,所以觀詩,也可以“觀志”。“志”可以是個人的情志抱負,也可以是一國一邦的風俗民情。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簡《孔子詩論》第三簡雲:“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 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

《詩》是禮樂文化的産物。“詩可以觀”反映出以藝術的方式反映社會生活,豐富、立體、深刻、細微地揭示了人們的精神情感心理狀态,是用詩時代的理論表達。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佾》)

【翻譯】先生說:“關雎那一章詩,有歡樂,但不流于放蕩。有悲哀,但不陷于傷損。”

【解說】朱熹《論語集注》:“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 。“淫”在這是過度、過分的意思,“傷”是哀痛過度的樣子。快樂過分了,就失掉了中正,這叫淫。哀痛過度,也會傷了中和,失之于中庸。《關雎》這首詩所表達是一種快樂時不放縱,哀愁時也不痛苦的狀态。

錢穆:此章孔子舉關雎之詩以指點人心哀樂之正。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就是孔子的審美标準。就是說,藝術包含的情感必須是一種有節制、有限度的感情。這樣的感情符合“禮”的規範,就是審美的情感。鄭聲的情感過分強烈,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淫”),就不符合“禮”的規範,所以不是審美的情感。(選自《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上海人民出版社P47)

☆顔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樂則韶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衛靈公》)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陽貨》)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4

: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孔子充分肯定人的社會性,他認為真正的“群”應當建立在人們的互愛互助的基礎上,君子“群而不黨”,“群”是以普遍性的“仁”為基礎的。當實行“仁”成為了個體自覺的心理欲求,在情感心理上就會把個體陶冶成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與人和諧相處、自覺踐行“仁”的人。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言”就是指人際交流。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陽貨》)

孔子認為學習《詩》,能懂得如何對待各種社會倫理關系,達到人與我的協調。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5

:指諷刺時政。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道:“《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可見《詩經》中的詩篇多憂心憤慨之作。先秦時期,社會生産力極力低下,再加上統治者窮奢極欲的揮霍和壓榨剝削,以及當時嚴重的洪水、幹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人們要想獲得足夠的物質資料維持生存,就必須從事十分艱辛的農業生産和農事勞動,所以《詩經》這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作品在反映農事勞動題材的詩篇中憂患反抗意識表現得十分強烈。

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wéi)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注釋】式:作語助詞。 微:(日光)衰微,黃昏或曰天黑,一說通“黴”。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微:非。 微君:如果不是你們。故:原因,緣故。 中露:露中,在露水中。倒文以協韻。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 躬:身體。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何必還在露水中勞作!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何必還在泥漿中勞作!

【解說】餘冠英認為“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詩經選》),乃最切詩旨。

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铎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應了社會現實的詩歌。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6

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禮樂文化是春秋社會生活的核心, 《禮記·孔子閑居》 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五至”的理論:“志之所至, 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 樂亦至焉。樂之所至, 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意思是:“既有愛民之心至于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詩歌至于百姓奮就會有愛民的禮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禮至于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樂至于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與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瞪大眼睛來看,你無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來聽,你無法聽得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卻充塞于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錢穆先生所言,“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而興起。故學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鸢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跻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于性情,不徒務于多識”。孔子何以謂“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能取譬則可以由淺入深,推己及人,以己所欲所不欲諒恕他人之所欲所不欲,則仁在其中。

“興”是“觀”“群”“怨”的基礎,四者雖均以實現“詩教”的社會功用為目的,但又必須以尊重文藝獨特的審美規律為前提。在“興”之審美提挈下,“觀”重世俗人心、社會生活狀态的豐富多樣性而非簡單化、鏡子式的反映;“群”喚起并溝通人的共同情感,強化了文藝獨特的審美感染作用;而“怨”不僅是“刺上”“化下”的現實批判,更是“一有嗟歎,即有詠歌”的文藝抒情性本質的表彰。

如何理解詩教觀(以詩為教理解興觀群怨)7

【總結】

《毛詩》序雲:“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譯文】

《毛詩》序說:“《詩》可以矯正政治的得失、感動天地鬼神。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詩》詩來矯正夫妻關系,培養孝敬的行為,敦厚人倫的綱常,純美教育的風氣,改變不良的風俗。”

《詩經》能教化民風民俗,敦厚人倫秩序,有利道德修養。《詩》教實質為仁教,是借《詩》觸發對仁的覺悟,以自覺完善君子人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