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0 13:31:23
1.《回鄉偶書》“原版”重見天日?

近日,一位小學高級教師在頭條上爆了個猛料:賀知章《回鄉偶書》一詩原作不是我們課本上學到的這個樣子,“進入白話文時代後,為了讓古詩詞更加通俗易懂,慢慢地就改成了這個樣子”: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1

▲原作者微頭條截圖

有些讀者對詩詞了解較少,一看他是一位高級教師,說得有鼻子有眼,出于對老師這個職業的尊敬和信任,就相信了他的說法,還有人轉發了這篇微頭條。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們背了那麼多年的唐詩,難道真的背錯了?

其實,作為一名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同時也寫過一些舊體詩的人,我一眼就看出來他說的“《回鄉偶書》原版”是如假不包換的“赝品”,而且作假手法很拙劣。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2

▲“《回鄉偶書》原版”格律錯誤百出,難道賀知章就這個水平?

但為了穩妥起見,我還是請教了該作者(接受讀者朋友的批評,下文盡可能不再提“高級教師”,均以“該作者”代替)這麼說有何根據。他語重心長地在評論區教育我:要多讀書少說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說我是“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東拉西扯,就是說不出他這麼寫有何根據,出自何書。

無可奈何,我隻好聽從該作者的“諄諄教誨”,去翻書查資料——盡管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不查我也能判定他所謂的“《回鄉偶書》原版”純屬捏造。

2.賀知章《回鄉偶書》真的存在另一版本嗎?

所幸敝局正好有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唐詩小集》第一函,第三冊即是由王啟興、張虹兩位先生合注的《賀知章 包融 張旭 張若虛詩注》。本冊第25頁即《回鄉偶書》二首,書頁如下: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3

▲《唐詩小集》封面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4

▲内頁

此書是迄今為止唯一的賀知章詩集整理本(還是和其他三位放在一塊的,因為每個人存世的詩都太少了),收錄了賀知章存世的20首詩,以《全唐詩》為底本,校以《唐人選唐詩》十種、《舊唐書》、《文苑英華》、《唐文粹》、《樂府詩集》、《唐詩紀事》、《萬首唐人絕句》、《唐音》、《唐詩品彙》、《唐詩歸》、《唐詩别裁》,并據《四明叢書·賀秘監集》補入一首,可以說是搜羅備至,校勘詳贍。

根據《詩注》的校勘記可知,本詩雖存在異文,但并沒有這名高級教師所提到的版本。

我又遍搜網絡,仍無結果,可見該作者并不是誤信網絡上的“謠傳”,而是匠心獨運、獨立創作出了這首号稱是“賀知章《回鄉偶書》原版”的“詩”。

至于該作者說的“進入白話文時代後,為了讓古詩詞更加通俗易懂,慢慢地就改成了這個樣子”,并在評論區說是賀知章本人親自改的。真讓人不知所雲。

試問何時為“白話文時代”?莫非是胡适1917年發起白話文運動以後麼?賀知章又如何能活到那個時候改動自己的詩作?

3.《回鄉偶書》是何時所作?

接着該作者又說:“據考證,寫回鄉偶書的時候已經89歲高齡了。”但不知所根據的是誰的考證?

我們翻開《舊唐書》本傳,分明寫着:“天寶三載……求還鄉裡……至鄉無幾壽終,年八十六。”《新唐書》也說:“卒,年八十六。”

著名唐詩專家劉學锴先生《唐詩選注評鑒》第147頁說:“賀知章(659-約744)……天寶二年(743)冬,因病上表請歸鄉裡……三載正月啟程,歸鏡湖後不久病逝。”第149頁則指出,《回鄉偶書》二首作于天寶三載(744)年二月賀知章初抵山陰時。

以上文獻資料表明:

①《回鄉偶書》二首是賀知章86歲所作。

②賀知章隻活了86歲(虛歲)。

那麼哪位“專家”考證出來的他89歲寫的《回鄉偶書》呢?莫非是賀知章在九泉之下又魂遊故裡,寫了這兩首詩麼?

這顯然很荒謬。因此我有充分理由認為,“《回鄉偶書》是賀知章89歲所作”的“考證”,也是該作者的“創見”。

随後他又說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一首是化用《回鄉偶書》,就更是無稽之談,不值一駁了。最後說“改”過以後的版本(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版本)沒有了“詩的語言”,然而他所謂的“原版”壓根無法讀通,又有哪一句是“詩的語言”呢?

由于該作者缺乏最基本的詩詞常識和古音知識,造假手法拙劣,稍有常識的人一眼就可以看穿了。呵呵,賀知章何辜,死去一千多年了,還要被“分配”這麼一首不能被稱為詩的“爛詩”?假如他泉下有靈,不知作何感想?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5

▲我也替賀知章覺得冤啊

再說,他這麼做,除了可以博得一些閱讀量(也掙不了幾個錢),誤導一些讀者,還有什麼好處呢?我實在想不通。

而該作者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還古道熱腸地承擔起替古人寫詩的重任,我們是不是應向他道一聲“辛苦”呢?

4.對事不對人

我發這篇文章,對事不對人,隻是不希望錯誤的知識在網絡上流傳,不希望這種弄虛作假之風大行其道。為了不給該作者造成不良影響,特意給他打了馬賽克。大家都是寫作的人,不容易,我不想給他招罵。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6

▲評論區截圖

雖然該作者的說法很經不住推敲,但由于他認證的是某小學高級教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有些讀者,尤其是學生,還是相信了他的說法,并轉發了這篇微頭條。希望該作者今後踏踏實實寫東西,多發真實可靠的優質内容,不要靠弄虛作假博人眼球,誤導讀者。做學問應該求真務實,做老師更應該誠實守信,為自己的學生樹立榜樣。作為一名寫手,也應愛惜羽毛,别砸自己的招牌。

另外,讀者諸君可以發現,雖然我可以一眼就看出這是“赝品”,但要從文獻資料上找出證據證明它是“赝品”,卻要查閱很多本書,頗費一番工夫,真可謂“造謠動動嘴,辟謠跑斷腿”了。

雖然這篇微頭條被展現1.6萬次,按打開率10%算,有1600人看了這篇文章,其實也激不起多大波瀾。但是網上很多廣為流傳的假“唐詩”、假“宋詞”不都是從一個人那裡開始傳起,三人成虎,最後風靡全網的麼?

比如這首極為有名的“唐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尋花,夜夜栖芳草。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7

▲唐代銅官窯瓷器上的題詩

此“詩”美則美矣,但把它看成唐詩就大錯特錯了。“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不符合唐人的用語習慣。并且根據唐代的語音,“老”和“角”并不押韻,讀起來會很别扭,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絕對不是唐人寫的。實際上這首“唐詩”半真半假,前四句見于唐代銅官窯出土的一件瓷器上,後邊的部分則是當代人程東武先生創作的。網友們被它錯當成唐詩了。

某乎上有個回答,貼了一首張先的“詞”,實際上也是作者編造的,大約出于惡作劇。後來居然也有很多人相信,在網絡上流傳起來。實則這首“詞”編造得十分拙劣,連題目都讀不通。

回鄉偶書賀知章哪裡來(背了那麼多年的回鄉偶書是錯的)8

▲網絡上流傳的“暖男張先”的詞,背好了出去顯擺就鬧大笑話了

對詩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或郭芹納先生的《詩律》。還可以找一本唐詩選本讀讀(《唐詩三百首》就可以),培養下語感。了解一些詩詞基礎知識,就可以很輕易地辨别這些“赝品”,不上他的惡當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