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史記第五十課

史記第五十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8 13:35:44

史記第五十課?談到顔回這句話,大家都能很熟悉“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的生命狀态如同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言:清貧、潔白、樸素,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史記第五十課?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史記第五十課(史記第16課顔回君子之仁)1

史記第五十課

談到顔回這句話,大家都能很熟悉“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的生命狀态如同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言:清貧、潔白、樸素。

顔回31歲就離開了人世。他短暫的一生,沒有顯赫的功名加身,沒有傳世的著作等身,甚至剛開始在孔子門下求學時,因為反應木讷大家懷疑他是不是有些愚笨。但就是這樣一位弟子,卻得到了孔子諸多至高評價。孔子稱顔回為仁,後世尊稱複聖(亞聖)。顔回做到了什麼,以緻被孔子稱贊為仁?說到仁我們可能會聯想到仁者愛人,仁者無敵,當仁不讓。

但究竟什麼才是仁呢?顔回也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老師孔子,這也引發了師徒二人一段經典的對話。

顔回問:老師,請問什麼叫做仁?孔子回答說,克己複禮為仁。也就是能刻掉自己心中的小我,讓自己的言語和行為都合于禮就是仁啦!孔子繼續說道: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一旦做到了克己複禮,天下都會稱贊我們仁。為仁由己而有仁乎哉!然而,想做到仁要回到自己身上,難道還能向外求靠别人嗎?顔回還有困惑,于是繼續追問:請問老師,擁有仁具體有什麼路徑?孔子回答的這句話,我們可能也都很熟悉。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對那些不合于禮的事不看、不聽、不說也不做。聽完老師教誨顔回恭恭敬敬答道:弟子雖然不聰明,還沒有太明白,但會照老師的教誨去做。

接下來顔回就按照孔子的教誨邊踐行邊體證,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從孔子意味深長的一句話中,我們大概找到了答案“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其間而已。顔回的心中能長久的不離開仁,其餘的學生隻不過短時間能做到這點罷了。

顔回怎麼用功的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手腳。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去做,顔回是做到了。問題是顔回是怎樣做到的呢?不妨想一想,雖然做到了不看、不聽、不說、不做,但假如别人看不見的内心世界是雜念紛飛的話,還能稱為仁嗎?從下面三個小故事當中,可以感受到顔回是如何用功的。

第一個功夫、慎獨。一天,孔子弟子中有人丢了東西,平常衣着簡樸、生活不那麼富裕的顔回就成了大家懷疑的對象。這時候,有人就想出了一個點子在顔回每天必經的路上,放一塊金子來考驗他。顔回一出門,就看到了門口地上那塊黃澄澄的金子。看到的一瞬間,他馬上四處喊道:這是誰的金子?當然肯定沒有人應答。這時沿河往前又靠近一點就看到金子旁邊有一個竹簡,上面寫着“天賜顔回一錠金”。顔回沒有遲疑,拿起竹簡在背面也寫下了幾個字“外财不發命窮人”。寫完就把竹簡放回到金子旁邊,坦然離開啦!

顔回這一系列的舉動被躲在一旁的同學看得清清楚楚,這下子不僅消除了心裡對顔回的誤解,而且對顔回的品質非常敬佩。

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們是顔回看到金子那一瞬間,第一個念頭是什麼?看到竹簡上的字,我們的念頭又是什麼?起心動念上沒有對不義之财的貪戀,外在才能呈現那份坦然。這就是慎獨的功夫,起心動念間沒有不好的念頭,無愧于心,言語行為才能坦坦蕩蕩。

第二個功夫、反省。《論語》裡記載了孔子對顔回的這樣一句評價:“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和顔回談話,有時談了一整天,他從來不對我的話提反對意見,看起來笨笨的。但當他離開我而單獨生活不在我面前時,卻會默默地對着我說的話去進行自我反省。時時刻刻檢讨自己的過失,結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才能更進一步發揮我的意見。由此看來,顔回并不笨啊!有了這個反省的功夫做底子,顔回才能做到不遷怒,不二過。面對自己的過錯,不逃避,也不會怪罪别人,同時自己以後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不會在同一個坑裡栽倒兩次。

我們看孔子還對顔回叮囑過這麼一句話“為仁由己而有仁乎哉”。求歸根結底就是回到自身,常常反求諸己,反省自己不好的念頭,找到背後的錯誤知見,才能在源頭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第三個功夫、立志。在《孟子》裡還記錄了顔回講過的這樣一句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顔回是?再說,舜是什麼?舜是人呀!我是什麼?也是人呀,有作為的人。應當像舜那樣啊!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真切的體會到,顔回的志向是成為舜那樣的聖人。

龍場悟道後,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篇中談到“以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好學的背後,是高遠堅定志向的牽引,蓋衆生問學之功,隻是立得志而已。顔回立志成為舜那樣的聖人,立志青年顔回才能好學不倦。聽聞孔子教誨,始終能做到不懈怠。

回到顔回的提問。實際仁的路徑是什麼?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歸根結底,其源全是我們這顆心。想去看,想去聽,想要說,想要動,因此越是接近心的本體狀态,就越接近于仁,仁原本就在我們心中。求仁的方法就是在心上不斷地去除小我。

結合顔回的三個功夫,我們總結出求仁功夫的三個要點:

慎獨、反省、勵志

無論從哪一個抓手切入下功夫,都可以讓我們更接近于仁。孔子将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義。仁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們朝着仁的方向不斷在心上用功,去除小我,仁就會被開發出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