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持弓、運弓
在演奏二胡的過程中,持弓、運弓非常重要,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梳理一下規範的操作方式。
一、弓毛和琴弦的摩擦
二胡的發音是由弓毛和琴弦的摩擦,引起琴弦的振動,再通過琴筒的共鳴作用而實現的。所以我們要在二胡上演奏出優美動聽的聲音,就要講究弓毛和琴弦的接觸情況和弓毛在琴弦上的運走情況。聲音的品質是由該音的基音和泛音的組成數目、頻率及相對強度所決定的。換句話說,聲音的品質是由琴弦的振動方式所決定的。琴弦有規則的、充分的、自如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是好的,琴弦無規則的、不充分的、受阻礙的振動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好的。
在我們演奏二胡運弓時,怎樣才能使弓毛與琴弦的摩擦産生有規則的、充分的、自如的琴弦振動呢?
要使琴弦振動就需要能量,也就是說需要外力。這個外力就是弓毛和琴弦間産生的摩擦力。從力學的原理我們知道在兩個物體間産生摩擦力需要有正壓力,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間的正壓力和摩擦系數的大小有關,成正比關系。要使琴弦産生振動而發出聲音就需要我們在運弓時使弓毛對琴弦施加一定的壓力,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弓毛與琴弦間的摩擦力,琴弦就不會振動而産生聲音,但這個壓力太大将使琴弦的振動受到阻礙而發出品質低下的聲音。所以要在二胡上演奏出優美動聽的聲音,要求演奏者采用一種正确的運弓方法,使弓毛對琴弦施加一種正确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柔和的、有彈性的、有活力的壓力。弓毛對琴弦的任何僵硬的、沒有彈性的、死的壓力都會使琴弦發生錯誤的、不規則的、不充分的振動,此時琴弦振動而産生的聲音是大量的噪音和少量樂音的混合體。
二、運弓的要求
為了使二胡的發音純正、優美,首先,在運弓時必須保證弓子始終在一個水平平面内直線運走。即要求弓子(弓毛)運行的方向始終垂直于琴弦,同時在弓子運走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弓毛和琴杆處于一種既接觸又不接觸的狀态,也就是說使弓子在運走時基本垂直于琴筒的蛇皮平面。這時當弓毛與琴弦摩擦而引起琴弦振動的方向将與琴面基本垂直,并通過琴馬使琴弦的振動有效地沖擊琴面中心部位,然後再波及到整個琴面,以使整個琴筒産生有效的共鳴作用。如弓子在運行時弓毛的運行方向不垂直于琴弦,弓毛與琴杆離得很開的話,這時琴弦的振動方向就較偏離與琴面基本垂直的方向,因而琴弦振動而産生的波動就斜着沖擊琴馬,琴面受到一種斜向的沖擊,整個琴面就無法充分地振動,因而整個琴筒的共鳴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二胡所發出的聲音的共鳴效果就差,聲音就
不理想。其次,要求在運弓中必須建立起一種弓子空間運行的感覺,即運弓中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必須是一種恰到好處的、柔和的、有彈性的、有活力的壓力。如在運弓時能做到像上述所要求的那樣,那麼我們就能在二胡上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
三、空間運行的感覺
二胡演奏中來自弓毛對琴弦的任何僵硬的、死的壓力都會立即使琴弦有規則的、充分自如的振動停下來,在琴上産生一種不好的聲音,所以在運弓中一切不自然的動作和弓毛對琴弦的不适當的壓力都應當去除掉。隻有這樣才能在二胡上發出純淨恬美的聲音。要掌握正确的運弓方法,去除弓毛對琴弦任何死的壓力,要求在運弓中使右手的手指、手、手腕、手臂和肩部形成一個統一的自然、放松、協調、平衡的系統,使運弓的動作變得輕松自如,以至由此而産生一種弓子在空間運行的感覺。這樣才能去除運弓中一切僵硬不自然的動作和弓毛對琴弦不必要的壓力。所謂弓子在空間運行的感覺,是指弓子在運行時,弓毛似乎既接觸琴弦又不接觸琴弦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在運弓時弓毛與琴弦的接觸要做到非常有彈性,沒有壓力感和沉重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弓毛與琴弦間的摩擦力主要是靠塗有松香的弓毛上的粗糙不平的細小“勾子”和琴弦的摩擦所産生的。當弓子的空間運行的感覺很好地建立起來以後,弓毛和琴弦的摩擦才能使琴弦産生有規則的、充分自如的振動,二胡上才能發出純淨、恬美的聲音。
正确的持弓是二胡運弓的基礎,錯誤的持弓必然會影響二胡的運弓質量及二胡的發音。
四、持弓的方法
正确的持弓是二胡運弓的基礎,錯誤的持弓必然會影響二胡的運弓質量及二胡的發音。
具體的持弓方法是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持弓杆,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杆的下方插入弓杆與弓毛之間。弓杆放在食指的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之間,大指肚内側與弓杆輕輕接觸,大指第二關節微微向外凸出成自然、放松狀态,大拇指指尖對着食指第二關節靠指尖方向,中指和無名指指肚貼着弓毛。在運弓時右手每個手指的各個關節随着運弓位置的變化随時都在靈活地調節、自如地屈伸。這裡尤為重要的是在運弓時大拇指不能對弓杆施加過分的壓力,大拇指與食指不能死捏着弓杆,運弓時大拇指應做到隻是輕輕地放在弓杆上并以大拇指指肚内側為支點左右來回自然地轉動。如大拇指一用力,其一将造成手部肌肉及整個手的緊張,其二大拇指向弓杆施加壓力,不可避免地将造成弓杆壓到琴筒側闆上去,弓毛的一部分壓在琴弦上,弓毛的另一部分壓在琴筒面闆上的現象。我們知道二胡琴弦的振動是靠弓毛與琴弦的摩擦而産生的,如采用上述錯誤的運弓方法,将由于運弓時弓杆壓在琴筒側闆上而在演奏中産生雜音,造成能量的浪費;又将由于在運弓時弓毛的一部分壓在琴筒的面闆上,而這部分弓毛非但不能與琴弦摩擦而産生振動,而且
也将造成一種能量的浪費。這種在運弓時弓杆壓在琴筒側闆上和隻有部分弓毛壓住琴弦使琴弦振動而産生的聲音是一種偏的、發木的、沒有彈性的聲音。我們知道二胡演奏中任何生理上的緊張都是有礙于二胡的發音和二胡演奏技術的發展的。所以運弓時右手和右手手指的緊張、弓杆壓在琴筒側闆上、弓毛死壓琴弦都将使二胡琴弦的振動受到影響,使二胡的發音變壞。而這些演奏中生理上的緊張對二胡演奏來說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
持弓時應做到右手每個手指乃至整個手的自然、放松。為了做到持弓的松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避免持弓時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用力握住弓杆的做法。在持弓時不要過分主動地用手指和手去抓住或握住弓子,這樣很容易造成右手手指和手的不必要的緊張。在持弓時隻要從意識上想着将弓子輕輕地放到自然、放松的右手手指和手上去,這樣就很容易去除由于右手手指和手主動地握弓而造成的緊張,這一點對正确的持弓是非常重要的。
五、正确的運弓方法
二胡正确的運弓是建立在右肩、臂、手腕及手指等各部分動作的自然、放松、協調、平衡的基礎上的。運弓的力源來自右肩部,這個來自右肩部的力通過大臂傳到小臂,再由小臂傳到手腕和手指,然後帶動弓子在琴弦上運走。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和各手指關節是大臂、小臂、手腕和手的連接點,是運弓中傳導和調節運弓動作的樞紐,而肩關節則是運弓中傳遞力和調節運弓動作的總樞紐。如在運弓時能從肩關節、大臂到手指建立起一種輕松、自然、平衡、協調的運動體系,則我們就能較容易地在運弓中産生一種空間運行的感覺。在運弓時必須做到各關節、肩、手臂、手腕和手指運動的自然、放松,而手腕和手指運動的自然、放松則更是重要,其中大拇指的放松、不用力再強調也不會過分。在運弓時還必須做到弓子運走的方向始終垂直于琴弦,弓毛與琴杆始終處于一種既接觸又不接觸的若即若離的狀态,以保證弓子始終在平直的方向運走。如果我們能經常按照上述的要求來進行長弓練習,那麼我們就能很好地控制弓子的運行。如果我們在長弓練習中逐步加快運弓速度,那我們就能慢慢地建立起弓子良好的空間運行感覺。隻要我們能将上面的練習做得很好的話,手腕和胳膊肘就可以不費力地自然地随着活動,同時右手臂、右肩的動作也可以變得輕松自如。我們隻要真正練好了長弓,則其它的弓法,如分弓、快弓、頓弓、跳弓等等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掌握了。
二胡的特殊弓法
為了豐富二胡的表現手段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形式,在樂曲中可以應用一些特殊演奏弓法:
一,"雙弦奏法"
如《戰馬奔騰》、《紅軍哥哥回來了》等樂曲中就有大段的雙弦奏法。雙弦有三種奏法:
第一種是把弓杆翹起,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下将弓毛壓扁在琴筒上,使之與兩根弦同時接觸摩擦發聲,這種方法發音效果較好,但音量偏小。第二種方法是在用弓毛摩擦内弦的同時以弓杆摩擦外弦發聲,這種方法隻可在較強的力度下用短弓或顫弓來演奏,發音也比較噪,因此常用在樂曲渲染氣氛或某些特殊效果的段落中。第三種奏法是用弓毛在兩弦之間急速地交替換弦,利用人耳的延留聽覺,造成一種雙弦的效果,在弱奏時具有類似于揚琴雙音輪奏時的感覺,但強奏時發音比較粗糙。三種奏法各有特點,需要演奏者根據樂曲的需要來靈活選用。
二,敲擊弓
敲擊弓即用弓杆敲擊琴筒發聲,符号為“在常規的演奏法中,以弓杆敲打琴筒是要盡量避免的,但有時為了樂曲的需要,也可作為…種技法來運用,加二胡的早期作品儲師竹的《不想他》,以及近年的新作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中都有所運用,敲擊琴筒時右手可将弓根部位略微擡高,用小臂的上下動作來使弓子上提和下擊,以弓杆敲打琴筒後部(即靠近音窗的部位〕,因為這個部位的聲音富有共鳴,其效果比敲擊琴筒前部(即靠近蟒皮的部位)要好。演奏時要注意節拍的準确,以及與拉奏音之間的配合默契;此外,在弓子上下運動的過程中,注意不要蹭弦出雜音。
三,倒弓
倒弓也稱回弓,即為了調整弓序,将弓子無聲地倒回前一弓的起弓位置。演奏時将弓子迅速上提(約離開琴筒5至10厘米),乘勢将弓子倒回即可。為了減少弓毛蹭弦的雜音,左可輕輕按在弦上。另外,弓子也要盡量垂直地上下運動,以使倒弓輕巧、幹淨。四,彎柱法:二胡的最低音域是内空弦音,當樂曲中出現比内空弦音低的音符時,用常規的演奏方法是不能奏出的,但使用彎住法最多可以奏出比内空弦音低一個八度的音,從而滿足了一些樂曲中偶然遇到的低音。這些低音如果改音或翻高八度來演奏,會失去樂曲原有的風味,而用彎柱法演奏,不但能保持樂曲的本色,還能使音樂富有一種濃郁的戲曲風味,十分動人。王曙亮先生創作的叙事曲《琵琶怨》與台灣作曲家盧亮輝先生創作的二胡協奏曲《貴妃情》中均用了這種奏法。這種奏法是河北省藝術學校的王曙亮先生首創的。它的演奏方法是:左手四個手指握住琴杆,左臂盡力向下壓,使琴筒貼緊腿部不緻滑動;一指根部抵住琴杆向右,二、三、四指勾住琴杆向左同時施力,以形成杠杆作用強迫琴杆微微向右彎曲,來降低琴弦的張力而發出較低的音,其用力的分寸完全要憑聽覺來加以控制。此外,拇指還可以用來按弦:在樂譜上彎往法用符号來表示;柱下回滑音就在“上加一個小箭頭,用來“表示;用彎柱法奏出的吟音(即揉弦音)就在音符上方标上“來表示;有時還用拇指按弦,樂譜上用“大”來表示。
雙千斤二胡的奏法:普通二胡通常隻有一個千斤,它是二胡有效弦長的上切點,也就是說,千斤以下是有效演奏區,而千斤以上至弦軸的一段弦長卻是無效弦長,被白白地浪費掉了。為此,許多樂器改革家如福建省藝術學校的熊正林等同志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成功地發明了二胡的雙千斤結構。它充分地利用了這一段被長期棄置不用的弦長,使二胡的音域向下擴展了純四度音程,有效地解決了二胡低音不足的缺陷.雙千斤是一套機械系統,它在靠近外弦軸的下方設置一個固定千斤,作為二胡有效弦長的上切點;在固定千斤下面裝置了一副可以開合的活動千斤,由左手拇指移動琴杆内側的一條操縱闆來控制它的運動,拇指向上推操縱闆,活動千斤即打開,此時以固定千斤為有效弦長的上切點,較普通二胡的音域向下擴展了純四度;拇指向下拉操縱闆,活動千斤即擡起頂住琴弦,成為有效弦長的下切點,這時就和普通二胡一樣了。這個活動千斤還可以任意上下移動,以适應樂曲不同弦法的需要,如果在樂隊伴奏中遇到一些下常用的調性時,稍稍移動一下活動千斤即可用常規弦法來演奏,用起來十分方便:在樂譜上,活動于斤的開合是用符号“↑”和“↓"來表示的,前者是拇指上推操縱闆,打開活動千斤;後者是拇指下拉操縱闆,閉合活動千斤;符号均寫在小節線的上方。演奏雙千斤二胡,除了要專門練習拇指控制操縱闆的動作外,還要注意在演奏活動于斤以上的把位時,由于指距相對較寬,因此手指要盡量分開按弦。如果演奏者左手較小,也可以用隔指按音的方法,即相鄰的手指之間均為半音音程,一個全音音程用一、三或二、四隔指來按出,在活動千斤閉合時,其演奏與普通二胡完全一樣.
近年來,也有了專為雙千斤二胡所創作的樂曲,如:蘇安國先生的《幸福歌兒唱不完》等等。
駿馬嘶鳴的奏法:
在描寫草原奔馬題材的樂曲中,常會有模拟駿馬嘶鳴的段落,如:《戰馬奔騰》、《奔馳在千裡草原》、《草原新牧民》等。
模拟駿馬嘶鳴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雙弦顫滑法,其奏法是:将右手中指放于弓外,與食指一起勾壓弓杆,使弓杆摩擦外弦,同時用無名指向裡勾弓毛,使之摩擦内弦,由此來演奏雙弦;或以中指和無名指彎曲,向下(向琴筒方向)勾壓弓毛,将弓毛壓成扁狀,使其能同時摩擦内外兩弦,以此來演奏雙弦,這兩種奏法由演奏者自擇。演奏時以右手拉奏雙弦,左手于極高把位,用一、三指做三度顫指下滑音,這種方法要注意的是:
①弓毛貼弦要緊,發音須略帶噪聲;
②左手向低把位顫滑的速度不要過快,幅度也不需太大,顫滑的同時手指還可快速地上下抖動,此方法一般用來模拟群馬的嘶鳴。
另一種是内弦連頓下滑法。其奏法是:左手二指或三指由高把位以一個上滑音滑至極高音,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裡緊勾弓毛,貼緊内弦,在左手上滑的同時由中弓拉至弓尖;接着左手作小幅度的下滑音,右手配合以内弦推弓的快速連頓弓。演奏時注意右臂需要保持較為緊張的狀态,弓毛一定要緊貼琴弦,以發出「格、格、格……」的噪聲,這樣才能奏出逼真的效果,這種方法通常用來模拟單匹馬的嘶鳴聲。在樂曲中,這兩種奏法可單獨使用,也可組合起來使用,其舞台演出效果非常好。
《狂野飛駿圖》是陳軍新近創作并演奏的一首二胡獨奏曲。該曲以濃彩重抹的潑墨畫卷,描繪了遊牧民族的狂野以及萬馬奔騰的雷霆之勢,就像一大杯烈酒灌喉,給人以無比酣暢震撼的感覺。該曲有别于傳統二胡曲,由銅管、木管及多重打擊樂器等管弦樂隊伴奏,營造出強烈的音效動感,使一向感覺柔弱的二胡表現出了十足陽剛的性格。
特别推薦該曲,陽剛味十足,有酣暢淋漓之感。這是陳軍二胡演奏專輯《弦語》中的一首主打樂曲。
用“和弦”奏駿馬嘶鳴
二胡中的“和弦”胡友們可能都知道,但在實際運用中并不多見,最近與朋友的一次交流中,探讨了馬叫的方法,感覺用“和弦”演奏更為逼真,方法如下:
1.拉弓,此時不用“和弦”,左手從外弦中部快速下滑至高音區;
2.推弓,此是用“和弦”,即:以弓杆擦外弦,弓毛擦内弦,左手用“壓移”的方法,從下把位往上移,最後一聲猛的上滑即成。
3.在推弓時用的方法有點象頓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