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航天發射現場,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于随着指揮員“5、4、3、2、1,點火!”一聲令下,工作人員按下點火按鈕,火箭拔地而起,直沖雲霄。
這個國慶假期,“航天點火人”董大秀仍在自己的崗位上忙碌着。假期的第一天起,她身着工作服坐在電腦前,為将要發射神舟十五号、交付神舟十六号的任務做各項準備工作。
回憶三十年前第一次“點火”
她依然心情激動
今年58歲的董大秀是航天科技四院41所長征二号F火箭逃逸固體發動機安全點火副總設計師。
在她參加工作的第三年,1992年9月21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獲批,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浩大工程拉開序幕。
從此,董大秀開始承擔逃逸主發動機的點火工作,被稱作“航天點火人”,一幹就是三十年。
△董大秀
回想起1992年承擔的人生中第一個型号逃逸主發動機的點火設計工作,董大秀依然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載人航天要求高可靠、高安全,任務也比較急。到底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案,我分析了國内外的情況,後來覺得應該采取相對比較成熟的簍式點火裝置。當時我打破了常規設計,選了新的設計參數。”
對于董大秀的設計方案,部分專家表示贊同,另一部分專家提出了反對意見。大家經過一番激烈的讨論,最終定下了董大秀的方案。
雖然對自己的設計信心十足,但畢竟是第一次設計火箭發動機的大型簍式點火裝置,董大秀忐忑不安了很久。“直到1995年4月19日,第四發産品參加發動機的試車,試車點火取得圓滿成功。我一顆懸着的心才落下,覺得确實是沒有問題。”
這項任務必須成功,不能失敗
“祖國的需要就是神聖的召喚”
由于逃逸系統承擔着在火箭發生故障時逃逸救生,在飛行正常時完成抛塔為火箭後續飛行創造條件的雙重使命,無論火箭發射成功與否,它都必須成功,不能失敗。雖然火箭在每次交付之前都要進行多次檢查,但隻有當火箭升空、逃逸塔成功分離後,“點火人”董大秀和同事們才能真正地松口氣。
“火箭從轉場開始,我們就一直跟着,一直看着它往發射架走,1.5公裡大概要走一個多小時。大家心情都特别激動,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它發射成功。”董大秀說。
從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三十年裡,董大秀經曆了十多次發射任務,看着自己的“孩子們”前赴後繼叩問蒼穹。
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也讓她解決了點火專業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為航天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董大秀說,無論何時何地,祖國的需要就是對“航天人”神聖的召喚,這份使命感讓自己面對任何艱難困苦都能夠甘之如饴。她相信,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國的航天定會再攀高峰。
▌本文轉自:中國之聲人物專欄《你的樣子》
監制丨章成霞
記者丨劉濤 陝西台記者 鄒毅 王曦
來源: 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