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區内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工作人員伸手安撫被救助的大象“昆六”。這裡共有11頭被救助的亞洲象,27位工作人員輪班負責它們的飲食起居。當人與象的生存空間重疊已無法避免,探索人象共栖的模式是當地仍在攻堅的命題。
6月18日晚,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文騰社區,象群穿過村民種植的農田,向南移動。當日,10餘頭野象從社區北側的山林中鑽出,在平原處徘徊約1小時後,向南穿過國道213線。
6月18日晚,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文騰社區,村民們在路口觀察象群。前方圍牆的缺口是象群的“常規”行進路線之一。
6月18日晚,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文騰社區,一名村民在圍欄後眺望經過的野生亞洲象群。
6月15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邦河村,監測員楊忠平站在亞洲象監測塔旁的空地上。他監測野生亞洲象已有4年。
6月15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全國唯一一所設有防象設施的小學門口,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正在采訪鎮政府工作人員。
6月16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養鎮,橡膠林一角。工人割膠通常在淩晨進行,這也正是大象活躍的時間。
6月18日晚,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文騰社區,田地中的野象腳印。
6月15日,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邦河村亞洲象食物源基地,當地村民正在種植玉米。該基地建立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亞洲象食物質量,減少大象進村入戶的幾率。
6月16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一處廣場,顯示屏燈光照射下的漢白玉大象雕塑。
6月中下旬,15頭從西雙版納出走後一路北移的亞洲象仍在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峨山縣來回移動。這群被稱作“斷鼻家族”的大象,一舉一動都備受公衆矚目。
早在2020年8月19日,雲南省普洱市倚象鎮大寨村書記丁春林就和這群象打過照面。遇到大象對丁春林來說并不稀奇。但他未曾想到,這群大象竟然走了這麼遠,這麼久。
丁春林說,從2010年起,每年八九月份就有大象來普洱市“避暑”,那正是玉米、香蕉成熟的時節。“像串親戚一樣,它們過來走走又回去了,它們的家在西雙版納。”
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象的出走不是一件新鮮事,它們常常出沒在農田和公路,有時在溪間、淺水裡打滾。這裡是中國亞洲象種群數量最多的地區——據統計,該地區亞洲象數量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150頭左右增長至如今的300頭左右。
1992年,一隻獨象從西雙版納進入普洱市境内,随後新象群不斷遷入,活動範圍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據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趙斌介紹,目前普洱市境内已監測到181頭亞洲象活動,超過全國亞洲象種群數量的一半。
“大象基本每年都來,我們已經很習慣了。”丁春林記得,停留在大寨村的19天,那群被稱作“斷鼻家族”的大象挖開了魚塘,踩踏、取食農作物,直接造成共計450畝的魚塘、農作物絕收。而這僅是象群一路400多起“肇事事件”、預估700多萬元直接經濟損失的冰山一角。
即使十分危險,野象出山的場面仍然撩撥着人們的好奇心。6月18日晚7時許,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普文鎮下轄的一個社區外,十餘頭野象由北側山林中鑽出,穿過國道213線向南走去。當地有關部門在前後一公裡的位置對通行車輛及人員進行攔截,仍有不少村民好奇地向遠處張望,想要一窺大象的真容。
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馨成博士曾調查過西雙版納的人象關系演變。她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在嚴格保護亞洲象的同時,亞洲象也不斷突破人的活動區域,人與象呈現拉鋸式對抗。“現在我們聚焦人的管理,通過監測預警告知人及時躲避。”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雲說。
在大象頻繁造訪的地方,當地林業部門設置防象欄、防象電網;夜幕降臨時,路燈自動亮起,以免人們在深深的夜色中毫無防備地與象相遇;監測員、無人機全天候監測,通過廣播、短信和手機應用預警野象所在的位置。
2017年、2019年,數量不等的野象群兩次撞開普洱市倚象鎮納吉小學的大門。值班保安陶兆兵曾見到大象卷起操場上的棕榈葉,又到學生用餐區搜尋食物。兩次事件後,納吉小學在校園周圍安裝了防護欄,校園遭受野象損毀的棕榈樹換成了火焰木,後者是大象不喜歡的植物。
西雙版納的不少老百姓都改變了種植作物的品種。景讷鄉村民李君鳳家裡從前種的是大象愛吃的玉米,作物的營養價值和口感都優于大象在山林采食的植物。為了避免被大象“造訪”,李君鳳隻得改種了柚子。
2018年,普洱市選擇亞洲象遷徙廊道上頻繁途經的點位,規劃建設了4000畝的亞洲象食物源基地,作為大象的活動空間,以減少大象進村入戶的幾率。
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的“大象食堂”,有亞洲象愛吃的玉米、芭蕉、甘蔗、竹子和喬木灌木。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物和濕地保護科科長周智韬介紹,食物源基地設計在不同的時段,讓不同的食物和作物成熟,還設置了亞洲象所需的硝塘和水源;同時告知當地的老百姓,房前屋後盡量不要種植玉米、芭蕉。
在西雙版納,那些受傷受困或被象群抛棄的大象會被送進位于野象谷景區内的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進行救治。在這裡,27位工作人員輪班負責11頭被救助大象的飲食起居和野化訓練。然而,救助中心能夠容納的大象數量有限,随着生活空間即将飽和,至今仍未有一頭大象被成功放歸野外。
當人與象的生存空間重疊已無法避免,探索人象共栖的模式是當地仍在攻堅的命題。
“我們的保護區和栖息地都是人為劃定的概念。”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刀建紅說,“大象怎麼會知道界線呢?它們隻知道,哪裡有好吃的,就往哪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隽輝 攝影 張藝 寫文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