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13:34:52

戰争中,除了攻擊兵器重要外,個人防護裝備也必不可少,這篇介紹下甲胄。

甲胄

古代戰士所穿的防護衣帽叫做甲,而金屬所制的甲也叫做铠;胄則是指戰士所戴的帽子,而金屬所制的也叫盔、鍪等。傳說甲也是由蚩尤制造出來的,從甲胄的材質來說,有皮甲、青銅甲胄、鐵甲、紙甲、棉甲、木甲、藤甲等。從甲胄形制上來說,有筒袖铠、兩當铠、黑光铠、明光铠、步人甲、鎖子甲等

一、商周時期

早期甲胄,肯定是材料易得的,那有防護作用而且制作簡易的一般就是獸皮或藤木之類的,原始社會應該有用藤木做過簡單的藤甲,不過目前都沒有出土過實物,20世紀的台灣耶美人還有用藤甲,包括胄也是藤條編成的。而皮甲最早發現的是在河南安陽侯家莊,那出土過商代的皮甲殘迹,也是唯一一件商代皮甲。最早的皮甲應該是整張獸皮披在身上,後來才将皮革裁剪縫合,這樣就能有利保護身體重要部位,又不影響行動。以前雲南傈僳族就有用兩塊大牛皮縫合起來做成皮甲,該皮甲中間開個孔,腋下用繩結牢,使甲貼身,這應該跟早期皮甲相似。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

相比商代,周代已經将整片皮革裁成小份甲片,再用索條編織而成,有時候為了增加甲片的強度,會用雙層或多層皮革縫制,表面還會塗漆,以增加耐用性。這種皮甲在湖南湖北等地都有發現,比較典型的是湖北曾侯乙墓中發現的戰國初期皮甲,該皮甲分甲身、甲袖和甲裙三部分,甲身有2排21塊甲片,甲袖有13排87塊甲片,甲裙有4排56塊甲片,共計164塊甲片,這些甲片由絲帶系合,上面都塗有髹漆(髹就是赤黑色的生漆)。至于胄是由18塊皮甲片組成,表面也有髹漆,這種皮甲多為車戰所用。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2

《考工記》中對皮甲的制作有詳細的教程,書中有記“函人”是專門制作皮甲的工匠,可見當時制作皮甲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皮甲的材料多見犀牛皮、兕皮、水牛皮等這類堅厚又有韌性的動物皮。

掌握冶銅後,就出現青銅甲胄,不過當中發現的青銅胄數量衆多,而青銅甲卻極少。青銅胄商代就出現了,河南安陽就發現過140多頂商代青銅胄,這些銅胄形體相似,都是整體範鑄而成,重在2到3斤,高20cm左右,不少銅胄上面鑄有獸紋,多為虎頭狀,頂上有豎管,用來安裝纓飾等,胄内面較粗糙,所以應該會用柔軟織物做襯裡或戴胄前加裹頭巾。西周出土的銅胃跟商差不多,不過造型比較樸實。青銅甲發現甚少,山東膠縣發現過西周的一副青銅铠甲,該铠甲由三片組成,邊緣分布圓孔,應該是釘綴在皮甲上。所以純青銅甲應該沒有,都是把青銅鍛打成片釘綴在皮甲的胸背上,這一來是青銅脆硬,二是青銅材料也比較貴重,三是皮甲質量足夠禦敵,這也就沒必要做純青銅甲,因此青銅制品隻是皮甲的附屬物,未取代皮甲。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3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鐵甲,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過一具戰國後期的鐵胄,并稱鐵胄為“兜鍪”,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鐵胄,該鐵胄由89片鐵甲片編成,高26cm。隻是這一時期出土的鐵铠不多,目前就鐵胄比較完整,至于鐵甲的具體形态還不清楚。不過,鐵甲出現後,到漢很快就成為主要的防護裝備,但皮甲也并未被完全取代,隻是地位降低了。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4

二、秦漢時期

秦代沒有出土的實物铠甲,現在研究秦代的铠甲,都是根據秦陵兵馬俑身上的铠甲或陪葬坑内的石甲胄,雖然不清楚這些甲胄真正的材料,但是不外乎就是皮質、銅質、鐵質。根據兵馬俑所穿的铠甲和石甲胄,可分為最簡單的兵步甲、便于騎馬的騎兵甲、戰車士兵穿的铠甲、将軍穿的铠甲,還有鐵甲等,可參照下圖。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5

秦陪葬坑出土的衆多石甲胄,改變早期秦代無胄的說法,而這些石甲應該是仿制鐵甲來做的,說明秦代應該有少許與這些石甲一樣的的鐵甲。秦國最終統一天下,但是士兵裝備還是比較弱後,史書也少有記載秦代的兵器,相反戰國其它諸侯國卻有較多兵器與铠甲記載,說明好裝備并不是戰争取勝的決定因素,好的将領謀士,以及開明的君主跟政策才是關鍵因素。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6

漢代鐵铠慢慢成為主要防護裝備,漢代把鐵铠稱為“玄甲”,玄就是黑的意思,因為鐵甲呈黑色。漢名将霍去病去世時,就是玄甲兵送葬,這在當時是很隆重的葬禮。漢代鐵甲也由粗重到精細演變,原來是用長條甲片編成“劄甲”,後面改用小甲片編成“魚鱗甲”,而且當時興起的百練鋼技術也應用到制铠上面。漢的劄甲有的有披膊,有的則沒有。河北西漢劉勝墓出土過一副鐵魚鱗甲,共有2859片甲片編成,重達16.85公斤,工藝精湛。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7

漢時期就有兩當铠的形制了,顧名思意就是由一片胸甲跟一片背甲構成,肩部用帶扣連,在腰間束帶,形似服飾中的兩裆衫,因而得名。西漢就有兩當铠的雛形,成型于三國,流行于南北朝。

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

三國時期,據說諸葛亮還監造過一種叫“筒袖铠”的鐵甲,好像跟上面提到魚鱗甲很像,是肩部配有護肩的鐵筒袖甲。這種铠甲防護能力很強,不僅能抵禦一般的鋒矢,連“二十五弩射之不能入”。

南北朝時期的兩當铠就比較流行,比較适用于騎兵,所以當時騎兵多裝備兩當铠,當然兩當铠并不僅限于騎兵,步兵跟軍官也會穿這種铠甲。他們會将其穿在裡層,外面套上袍服,到唐朝稱為“”臨戎之服“,就是臨戰的時候,袍服一脫就可以戰鬥。兩當铠到隋唐還是比較流行。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8

同一時期,還有一種應用甚廣的铠甲,即明光铠。該铠甲胸前,背後裝飾有像鏡子一樣的金屬圓護,陽光照射上面就會閃閃發光,故名明光铠。南北朝時期,明光铠是一種優質、名貴的新型铠甲,到北朝末期明光铠就日趨流行。而根據《唐六典》中列出的13種甲制,明光甲則列在第一種,其餘還有光要铠、細麟甲、山文甲、烏鎚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從中也可以看出明光甲的重要性,這裡已經有記載鎖子甲了,隻是此時應該應用不廣。另《通典》還有載當時唐軍中裝備铠甲的士兵有60%之多,數量還是很大的。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9

唐宣宗時,河東節度使徐商發明了紙甲,據說堅固異常,猛箭都射不穿,北宋時也曾造過3萬副紙甲。這種紙甲多用于江南地區,紙甲對防護遠程射擊的武器有奇效,但是不能防禦近戰的刀劍等,浸濕後防箭彈的效果更強。制作應該是以絹布為表面,裡面加塞厚紙。紙甲到明末還有在戰場上出現過。唐代還是武将平時用來參加禮儀活動的絹布甲,其身甲是整體化的,即上下連在一起。

五代十國的铠甲則是在唐後期铠甲基礎上發展而成,而且從前蜀五建墓裡的石像跟南唐李昇墓裡的壁畫,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铠甲樣式還是比較一緻的。河北曲陽縣前蜀節度使王處直墓中有十塊彩繪武士石刻像被盜,數塊走私出境,其中一塊被我國追回,裡面的武士就是身穿明光铠。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0

四、宋

宋朝就是甲胄的集大成時期,《武經總要》繪有五副甲胄,其中有一幅最有名的就是步人甲,而這些铠甲結構都一樣,都由“甲身”、“披膊”、“吊腿”、“頭鍪頓項”幾個主要部分組成。當時青海西甯的少數民族的軍事首領那有一副“瘊子甲”,因該甲的甲片末端會留下不鍛的“箸頭”,像皮膚的瘊子,所以叫“瘊子甲”。這種甲隻有普通甲的三分之一厚,制作上接近現在的冷作規範,有人做過試驗,在50步開外用強弩射擊,結果隻一支箭射入,而且還是射在甲的縫隙裡,說明其強度很高。铠甲展到宋朝已經很完善了

《宋史·兵志》中有記載宋朝步人甲,是由1825張甲片連綴而成,總重高達29Kg,雖然還可以增加甲片數裡,但是铠甲就會過重,為此,皇帝還親自下令,規定步人甲以29.8Kg為限。此外,不同兵種會在步人甲的基礎上增減重量,如槍兵所用铠甲,可達32到35Kg等。不過自從火器普及後,甲胄的作用就越來越弱了。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1

五、元明清

元朝的甲胄就比較雜,初期多用金國的形制,而金又以宋、遼形制為主,所以初期大多甲胄應該與宋制一樣。随着征戰地域向西方擴張,也有從西方學習改進形成獨特的鐵網與皮甲聯合的铠甲。元朝輕型甲除了有比較常見的鎖子甲、絹甲、紙甲,還自己制造出中國甲胄史上最後一種铠甲,即布面甲,此種甲一種流傳到清朝。而元代的鐵胄樣式是各式各樣的。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2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3

明朝的時候,火器發展比較久了,所以這一時期的铠甲已經從重向輕改變,不過即便這樣,有人估算明代一個士兵所有裝備還是約有百斤重。像鎖子甲、布面甲這類輕甲就成為主要的防護铠甲。鎖子甲應該是西域傳入中國,魏晉就提到過,至少唐時已經明确有記載鎖子甲了,到元明清時已成為常用裝備。鎖子甲是用大量小鐵環相互套鍊編綴而成的铠甲,這種铠甲鐵環密度大,而且輕便柔韌,便成為明朝主要裝備。紙甲也還被用來作戰過,威繼光抗擊倭寇時就曾令士兵穿綿紙甲,這種甲能有效防禦鳥铳,而且适合南方作戰。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4

布面甲自元起就開始使用,是用棉布做表裡,内襯有鐵甲片的一種铠甲,對防禦遠槍還是比較有效的,所以到清朝時,成為清軍的主要铠甲,清代的布面甲還被稱為“暗甲”。元明清的布面甲其實除了樣式有點差别之外,主體都差不多。清中後期,一方面火器威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清政府腐敗,所以甲胄慢慢就被淘汰了。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5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6

古代戰甲配上現代裝備(甲胄戰士之防護裝備)17

乾隆金銀珠雲龍紋甲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