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20:44:13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編譯

1980年代,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繪畫風格開始複興。這種新的藝術運動在德國尤為突出,稱為“新表現主義”,其中最著名的是AR. 彭克(AR. Penck)、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和馬庫斯·呂佩爾茨(Markus Lüpertz),他們被稱為“年輕野獸派”(後印象派野獸派)。

澎湃新聞獲悉,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日前展出“年輕與狂野:1980年代的德國藝術”,展覽通過近年來博物館入藏的繪畫、雕塑、紙上作品等解析“德國新表現主義”。作品中傳遞出的爆發力,與同期在阿什莫林博物館展出的“拉斐爾前派”的沉靜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1

薩洛美,《歌舞伎I 》,1989年

“德國新表現主義”通常色彩豐富、富有象征意義,極具實驗性和活力。與當時流行的觀念藝術和極簡主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藝術家以多種媒介工作,并在朋克等城市亞文化中尋找靈感,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其呈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阿什莫林博物館的展覽主要由博物館收藏組成,規模小到足以讓那些在對AR. 彭克(1939–2017)等藝術家的才華持懷疑态度的人感到輕松。他們的作品包含了一種溫和的刺激感,其狂野的色彩蘊藏着一種爆發力,與博物館沉靜的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2

AR. 彭克,《英格蘭的問題(北方黑暗IV)》,1987年

展覽策展人萊娜·弗裡奇認為:“20世紀80年代,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了對主觀繪畫的新渴望。這十年是獨一無二的時代,一切似乎都有可能發展。”展覽的前半部分獻給了AR. 彭克、喬治·巴塞利茲(生于1938)、馬庫斯·呂佩爾茨(生于1941),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被稱為“年輕野獸派”之時,已經步入中年。這一代藝術家多喜歡進行同一主題的系列創作,以突破媒介的局限性。

20世紀60年代,彭克開始創作“Standart”系列,這是一種結合塗鴉、書法、簡筆畫等符号元素的圖形字母表。在藝術上,他試圖創造原始和通用語言的符号,同時了探索古代符号和計算機語言。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3

AR. 彭克,《無題(Standart)》,約1973年

彭克的藝術觀念來源其生活年代,處于戰争壓迫中,他表達個人立場的想法極其強烈,展覽中的《無題(Standart)》創作于1973年左右,畫于鋁箔紙、新聞紙等日常材料之上(彭克在東德生活至1980年,當時藝術家的材料稀缺),雖然其呈現方式是令人愉快的,但很難擺脫一種庫爾特·施維特(Kurt Schwitters,受一戰後德國的蕭條狀态和達達運動的現代主義思潮的直接影響,庫爾特·施維特從街上收集垃圾、直接融入到藝術作品中)的感覺。更令人信服的是《柏林組曲》(1990),藝術家以十幅原色水彩畫表達柏林牆倒塌後人們的情緒,雖然人物是符号化的,但内心的晦暗卻祛除不散。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4

AR. 彭克,《柏林組曲》,1990年

巴塞利玆比彭克真實,他的挑釁如此明顯。 1965年,他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将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毀的德國土地和風景上重現。1969年,他開始畫處于混亂世界中的人形。展覽展出了1998年他以俄羅斯現實主義畫家阿爾卡季·普拉托夫(Arkady Plastov)的《法西斯飛過》(A Fascist Flew Past,1942-1947)細節為基礎創作了八幅蝕刻版畫,畫中巴塞利茨反複巧妙地描繪一個被納粹飛機殺害的牧童,有時彩色,有時黑白,有時輪廓鮮明,有時被陰影遮住。當然,他的作品是倒置,這也是他1969年以來繪畫中的典型場景。在巴塞利茲看來:“繪畫客體不表達任何東西,繪畫不是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相反,繪畫是自發的。”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5

巴塞利玆,《法西斯飛過 II》,1998

展覽唯一的甯靜時刻是來自呂佩爾茨的三幅蝕刻作品《景觀I、II、III》(1998),在這組作品中,一簇簇光秃秃的樹木形成了橋形構圖,暗示畫中表達的不是鄉村,而是城市郊區有限的綠色空間。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6

呂佩爾茨,《景觀II》,1998年

展覽還展出了埃爾維拉·巴赫(Elvira Bach,生于1951)、 薩洛美(Salomé ,生于1954)、雷納·費廷(Rainer Fetting,生于1949)、盧西亞諾·卡斯泰利(Luciano Castelli ,生于1951)等與該運動相關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1980年代他們均生活在西柏林。這些作品給人一種肆無顧忌的年輕氣氛,如同樂隊打出了永不停歇的節奏。這并不奇怪,彭克和呂佩爾茨曾參與爵士樂隊演奏;卡斯泰利和薩洛美喜歡朋克。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7

埃爾維拉·巴赫,《無題》,1983年

埃爾維拉·巴赫的作品有着粗曠的氣質,展覽包括四幅1980年代初期他的自畫像。薩洛美《紅點》(Red Dots, 1978-1995)的原型是一幅藝術家1978年創作的以樹林為背景的大尺寸作品,畫中他大膽呈現自己的身體,泳褲上的紅點與背景的綠色形成對比,卻給人以無生命之感。《淋浴者III》(Shower III, 1987)則讓人感到溫暖,在這件作品中,一群心不在焉的男人站着淋浴,藍色瓷磚和水的雜色中呈現出令人興奮的粉紅色,讓人想起了英國畫家基思·沃恩(Keith Vaughan)。比起薩洛美誇張的作品,他帶着渾濁的哀傷更動容,所有多産的藝術家,都蘊藏着靜止的能量。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8

薩洛美,《紅點》,1995年

在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更多靜止的能量來自“拉斐爾前派”的展覽,這種安靜撫慰着“年輕與狂野”沖擊下驚慌失措的視網膜。

走過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的“尤物”,轉而凝視1858年亨利·沃利斯(Henry Wallis)為瑪麗·埃倫·梅雷迪思(Mary Ellen Meredith)畫的素描。1857年,他們不歡而散(瑪麗·埃倫嫁給了小說家喬治·梅雷迪思)。沃利斯則一直保存着這幅小小的鉛筆畫,直到1916年去世。畫中瑪麗·埃倫的杏眼中滿是深情脈脈。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9

亨利·沃利斯,《瑪麗·埃倫·梅雷迪思》,1858年

情感似乎“拉斐爾前派”的畫外之音,對中世紀文化的着迷、相信中世紀文化有着後來時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創造性,并專注于研究自然的狀态,構成了“拉斐爾前派”特别的唯美和安靜。

相對于意大利尼德蘭派有什麼特點(評展當狂野的德國新表現主義)10

羅塞蒂,《白日夢》

藝術的魅力正在其多元性,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對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畫風的回歸,是具象藝術回歸潮流的一部分。“拉斐爾前派”則主張回歸到15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的畫風。同期在阿什莫林博物館展出兩個相隔百餘年的藝術流派均是對當下藝術形式的反叛和對早期藝術形式的回歸,在或沉靜或狂野中,以藝術表達自我,以藝術的力量救贖。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雷切爾·庫克“年輕與狂野:1980年代的德國藝術”的展覽評論和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官方網站,展覽持續至11月20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栾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