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把中國稱為九州或神州。例如,大詩人陸遊就曾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詩人對死亡不是那麼看重,心心念念的卻是九州的統一,集中展現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特點——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那麼中國為什麼被稱為“九州”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白“州”是什麼意思。
州字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存在,它的甲骨文寫法如下:
州的甲骨文整體來看像一條河,河流彎彎曲曲,有的中間還有水滴。
《說文解字》說:“水中可居曰州。”可見,人們特意為這一塊兒陸地造出一個漢字,不是閑的沒事幹,而是因為這是一塊可居住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中間的陸地數量逐漸增多,到最後竟然化成小點,置于“川(意思為河流)”中。
《詩經》裡面有句著名的詩句:“關關雎鸠,在河之州”。有人說應該是“在河之洲”。那個正确呢?其實都是正确的。
州,原指水中可居住的陸地,後來用做行政區域劃分單位。因為人們常常用它的第二個意思,它的本義就不常用了。
但是河流中間的陸地這個意思也需要漢字來表達啊,于是人們就在為”州“加上三點水,讓”洲“來承擔”州“本來的意義——水中陸地,這樣“州”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去表示行政單位了。
我們說地球的71%是海洋,人類所居住的陸地——七大洲就分布在這些海洋中間,這不正像“州”的甲骨文所描述的情形嗎,“水中可居曰州”。
而“州”的這個意義由“洲”承擔,自然就應該稱為“洲”了,于是有“亞洲”“歐洲”“美洲”……
我們說“州”後來被用做行政單位。而據現今資料記載,相傳中國最早被劃分為九個州,這記載在《禹貢》中。
據這篇古文記載,夏朝的中國分為這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而據《周官》記載,到西周時期,九州包括幽州、并州,而無徐州和梁州。
其實在漢代已經分為十三州,晉朝分為十九州,唐代甚至有三百多個州。
由此可推斷,州所管轄的範圍越來越小。今天,我們仍有許多城市、地區的名稱帶有“州”字,如廣州、蘭州、鄭州等等。
“九州”的稱謂最為古老,無論後世出現了多少州,文人墨客早已習慣用“九州”來代指中國,尤其是詩文中的大量運用,使得“九州”成為一個文化符号。
但是,我仍有疑惑,“州”為什麼會用來指行政單位呢?
我想,也許是因為“水中可居”的陸地是一塊兒獨立的人類居住區域,而行政單位往往也是相對獨立的地區,其社會、經濟、文化與别處不同,因此人們就用“州”作為行政區域單位了。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