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9:22:57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

本文授權轉載自 菊齋(ID:juzhai02)

轉載請聯系菊齋

//////////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3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4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5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6

《蘭亭序》

又名

《蘭亭宴集序》

《蘭亭集序》

《臨河序》

《禊序》

《禊貼》

《臨河序》

《禊帖》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7

《蘭亭序》的秘密

談蘭亭序之前,我們先聊聊殷侯帖。

在王羲之的法帖裡,有這樣一封信劄:

昨送諸書,令示卿,想見之。恐殷侯必行,義望雖宜爾。然今此集,信為未易,卿若便西者,良不可言。王逸少頓首。敬謝!各可不?欲小集,想集後能果。

——張彥遠《法書要錄 卷一 右軍書記》

這樣的信劄,王羲之平時一定寫過很多封。

所以它被存在《王羲之十七帖》裡,默默地和其它帖雜放一處。

它也叫《殷侯帖》

我們也許可以來個大膽的狂想。

也許,它就寫在永和九年——永和十年以後,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不再喚其殷侯。

也許,它就是那封從未被人注意過的召集書。

那年,時任右軍将軍、會稽内史的王羲之,在蘭亭搞了一次上巳節的雅集。

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書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觞在誰的面前停住了,誰就得賦詩,若不能,就罰酒三杯。

坐在這曲水旁邊流觞的,共有四十多人。他們寫了三十七首詩,編成《蘭亭詩集》,它的序,被稱為《蘭亭序》。

千年以後,沒有多少人記得那冊《蘭亭詩集》,卻每一個人都知道,那個以“永和九年,歲在癸醜”開頭的序。

四十多人的雅集不會是一次偶遇或者小聚會,古代也沒有電話和微信,王羲之事前一定有過書面的召集。

那麼,《殷侯帖》會有可能是那封召集書嗎?

它極有可能是在永和九年的初春寫成——那正是殷浩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之間的日子。

那時候殷浩第一次北伐失敗,執意準備第二次,王羲之曾經屢次勸他,“恐殷侯必行”正是王羲之憂慮心情的披露。後來第二次北伐也失敗,殷浩被廢為平民,王羲之的信裡,以後提到的都是“殷生”,不再是“殷侯”。

史上盛名的蘭亭雅集,究竟是讨論北伐的秘密的軍政會議?還是一次真正單純的上巳節聚會?王羲之蘭亭序的後半段為什麼突轉悲意?

這到底是一場什麼樣的雅集?

隔着一千多年的曆史迷霧,所有的猜測其實都無足為憑。

好在,曆史保存了那場雅集的蛛絲馬迹。當年的入席者和他們寫的詩,都保存了下來。

四十二位入席者

關于入席者,有一個小小的辯誤:曆代的記載裡有41人和42人的不同。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的标注裡說:

蘭亭雅集共41人,賦詩者26人,不能賦詩者15人。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唐何延之《蘭亭記》、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宋姚寬《西溪叢話》、南宋葛立方《韻陽秋語》、南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南宋桑世昌《蘭亭考》裡都說:

蘭亭雅集共42人,其中賦詩者26人,不能賦詩者15人。

其中《韻陽秋語》卷五、《會稽掇英總集》卷三、《蘭亭考》很清楚地列出了42人的姓名詩作和官職。

《嘉泰會稽志》和《蘭亭考》所依據的是《天章寺碑》的蘭亭名錄,《天章寺碑》可追至唐石本。唐距東晉不足三百年。《世說新語》又偶有小誤。

所以,42人應當是對的。

我們理出這樣一張表: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8

可憐的王獻之那年才10歲,沒有寫出詩,後人因此笑他: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哪能怪他呢,畢竟他才10歲啊。

王徽之也比他大不了多少,才16歲。

謝安這年34歲,還沒有做“小草”,還在東山當他的“遠志”。

42個人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兒子;有一堆是王羲之的下屬,比如羊模;有一堆是王羲之的粉,比如謝家,郗家的,庾家的。

有兩個人的身份比較值得注意:

桓偉,桓溫之子。

王彬之,殷浩僚佐。

他們是否分别代表桓溫和殷浩而來?這個已經無法确定了。

身為軍區司令和會稽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烏衣王家出類拔萃的名士,這些人會緊密團結在王羲之周圍——至少是上巳節這天以他為核心,這個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後人根據《蘭亭考》的官職推斷這些軍區長官從不遠千裡的前線四面八方趕來,認為雅集有詐——明為雅集,實為軍事會議嘛!

可是《蘭亭考》裡所附的官職不全是那一年的。謝安的官職标注是司徒,那可是蘭亭雅集二十多年以後的事。王獻之的官職标注是吳興太守和中書令,可那年他才10歲哪。

軍事會議未必是真。

可是蘭亭雅集處在一個很特殊的曆史時期,這是真的。

那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兩次北伐和一個雅集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那正是東晉兩次北伐的間隙。

論起北伐,就得說,東晉小朝廷和南宋小朝廷一樣,自從渡江以後就有一個口号——打回中原去,統一全中國!

因此滿懷熱情先後投入的,就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

永和三年(347),桓溫讨滅成漢,聲威大震。功高震主的恐懼又一次籠罩了司馬家。為了把他可能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裡,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就提拔揚州刺史殷浩來對抗桓溫,讓殷浩主持北伐,不許桓溫北伐。

桓溫不傻,當然知道這是朝廷在對付他。而殷浩呢,一點也不肯讓地和他死磕。于是,東晉曆史上最嚴重的将相失和,上演了!

身為朝廷重臣,王羲之開始暗戳戳地操作桓溫與殷浩的“将相和”。

可惜他們二人愣不是廉頗和蔺相如。縱然王羲之顧不得書聖的矜持,金貴的勸解信寫了一批又一批,這兩頭牛不但誰也不肯往後退一步,反倒越勸越來勁了。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形勢徹底惡化。

桓溫完全不顧朝廷正在準備的北伐,搶在殷浩之前誓師,上表北伐,拜表即行,順流而下,自江陵下駐武昌,似乎要北上,又似乎要進京“清君側”。

整個朝野都震動了。

殷浩也發脾氣了,他打算辭職不幹了。司馬昱親自給桓溫寫信,申明社稷大計。王彪之勸住了殷浩。

雙方暫時妥協,殷浩委委屈屈地留任,桓溫退軍還鎮。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王羲之深感調解失敗,受到心靈暴擊一千點。故而他主動申請降職到會稽做父母官去了。

永和八年(352)春,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洛陽。結果大敗,損失一萬五千人。

身為殷浩的好友以及朝廷中少數的清醒者,王羲之勸殷浩,北伐要緩一緩。但殷浩愣是一副“不聽不聽我不聽”的态度。

永和九年(353)十月,殷浩帶着七萬大軍再次北伐,結果被姚襄出賣,再次以慘敗告終。朝廷被迫把殷浩廢為平民。

蘭亭雅集就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在殷浩兩次北伐的間隙,盛大出世。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面對一意孤行的殷浩,郁悶的王羲之也無能為力。

這時方鎮的布局和形勢是這樣的:

桓溫隻控制荊州,其下遊的豫州為謝尚,揚州為殷浩,徐州為荀羨,都是支持朝廷的。

參加蘭亭雅集的謝安、謝萬兄弟;孫統、孫綽兄弟;庾友、庾蘊兄弟;侍郎謝瑰,散騎常侍郗昙,庾亮提拔的行參軍王豐之、殷浩僚佐王彬之等,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都是忠誠于朝廷的。

桓溫的兒子桓偉親自赴會,殷浩手下的兩位将軍也受邀出席。這也許是無意的安排,也許是有意為之。

我猜,在蘭亭雅集快結束,王羲之為詩集寫序的時候,他一定想到了什麼。

據唐代何延之《蘭亭記》記載,王羲之寫這個時候半醒半醉,寫的時候有如神助。

從今天所流傳的《蘭亭序》神龍本墨迹看,确實是“腦袋有點懵”的。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9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0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1

開頭一句“歲在癸醜”,“癸”寫得很扁,“醜”字又和“在”字接得太近。“癸醜”上一年是“壬子”,也許王羲之半醉之中,本能地要寫“壬子”,突然一激靈,想起已經過年了,于是把“壬”塗成了“醜”,又在上面加上了一個“癸”。

“有崇山峻嶺”這句,“崇山”是完全漏掉了,後來再補上,不得不寫在旁邊的。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2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仔細看“恵風和暢”裡的“和”字,“口”中間多了一筆,可能是當時寫得很快,刷刷刷地,一時沒有收住手,多加了一筆。

到這個時候,蘭亭序還是蠻“可樂”的。

但接下去情緒就轉了。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3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随化,終期于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4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5

“囙寄所托”的“囙”,這是“因”的異體字,底下是個“外”字。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向之”這兩個字也是塗改過的。

“豈不痛哉”,“痛”字下面也有字。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6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殇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這一段也塗改得很明顯。

“悲夫”上面塗掉了兩個字, 也許是“良可”?也許是“足可”?

“夫”字塗改過,蓋住了“也”字。

“有感于斯文”,其中“文”字也被烏漆嘛黑地塗過了……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7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8

王羲之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殷浩第一次北伐敗後,他曾寄書給殷浩:你要以大局為重,不要隻盯着北伐。

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自寇亂以來,處内外之任者,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紀。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複求之于分外,宇宙雖廣,何所自容!

也曾寄書與會稽王:以區區吳越,想要一統中國,這是自取滅亡。

今雖有可欣之會,内求諸己,而所憂乃重于所欣,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願令諸軍皆還保淮,須根立勢舉,謀之未晚。

“天下寒心久矣”!

“不亡何待”!

口氣不可謂不嚴厲。

王羲之心裡有深深的恐懼:他害怕偏安江南的朝廷,終将斷送在激進的北伐裡。

但這樣的話,朝廷聽不進去,殷浩也聽不進去。

他不能超然,無限的苦澀洶湧而來。

他筆不停揮,繼續寫着,年來的憂思和積郁,伴着醉意,終于層層發酵成悲涼的句子。

尾聲

蘭亭雅集之後一年,又是上巳,王羲之舊地重遊,展開《蘭亭序》,臨寫數十遍,卻再也寫不出當時的氣韻了。六天後,王羲之辭官而去,舍宅為寺(就是會稽的嘉祥寺),帶着家眷,悄然歸隐。

蘭亭雅集之後三年,桓溫收複洛陽,上表要求朝廷遷都。朝廷沒有就範。

蘭亭雅集之後三十年,苻堅南下。東晉朝廷此時由曾參加過蘭亭雅集的謝安掌權。桓溫死後,謝安牽頭重建了有戰鬥力的“北府軍”作為朝廷的直屬武裝,淝水一戰,晉軍大敗苻堅。

蘭亭雅集之後五十六年,劉裕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取得東晉南渡以來最大的勝利,也是辛棄疾在《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所指的"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集序》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也很珍愛,便收藏起來傳給子孫。一直傳到第七代孫智永。

智永禅師活到将近百歲。臨去世的時候,将《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後來,唐太宗派蕭翼去找辯才要,辯才當然不肯,于是世上便有了蕭翼賺《蘭亭》的傳說……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19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0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1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2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3

蘭亭序《馮本》(本圖源于網絡)

為唐代内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钤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鈎”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迹者。

本文由菊齋授權,轉載請聯系菊齋

PS:若喜歡本文,記得分享至朋友圈或點擊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4

美麗的花兒除了觀賞,當然還有另外一層用途——吃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5

芝麻皴、雨點皴、豆瓣皴、米點皴、披麻皴、亂麻皴、解鎖皴……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6

高清看畫,更有趣味~

投稿事宜:

請在後台回複關鍵詞“投稿”,獲取具體信息。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7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8

文 博 / 曆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該碼為小編工作微信号,

加入交流群請在添加時備注“加群”)

王羲之一生的作品曆程(永和九年那場醉)2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