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娲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于第七天造出了人,人和動物都有各自的生日。
雞的生日是正月初一,狗的生日是正月初二,羊的生日是正月初三,豬的生日是正月初四,牛的生日是正月初五,馬的生日是正月初六,人的生日是正月初七。
随着時間推移,其他動物的生日都被遺忘,但是人類的誕辰卻被保留了下來。
這一天,就被成為“人日節”。
女娲造人,敬畏天道
中國的神話中有女娲造人,西方的神話裡有上帝造人。
這是先民的智慧。
他們認為,人類是自然之子,要服從自然,服從天道。
西漢東方朔在《占書》中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古人認為,如果正月初七這天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也預示人壽年豐,天下大同。
這并不是迷信,而是古代人民對自然和天道的敬畏。
人類生于自然,長于自然,也就不能忤逆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做事。
天道的規律,一定高過人的小聰明。
人類要懂得謙卑,對天地,對鬼神,對大自然,都有敬畏之心。
現在很多人什麼也不怕,沒有一點敬畏之心,這是很危險的。
“舉頭三尺有神明”,對于中國人來說,天地鬼神是敬畏,更是内心原則的守護者。
很多人之所以無惡不作,就是沒有一點點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多了這份敬畏,我們就能更好的約束自己,善待别人。
誇父逐日,持守人道
《誇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經·海外北經》。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留下,于是就開始逐日。
他奔跑不息,口渴的時候喝幹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去喝水,奔于大澤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
傳聞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人們解渴,讓人們消除疲勞,重新踏上旅程。
人類是自然之子,卻也是萬物之靈。
除了天道之外,也有人道要堅守。
所謂人道,是生生不息的努力,是惠及他人的福澤。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
一直在努力奔跑,努力做事的人,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這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易經》裡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誇父身死,卻留下桃林,護佑後來人繼續努力。
人類渺小,總要互幫互助,才能一直繁衍至今。
心存善念,幫助别人,不隻是一個人的福報,更是人類族群的福報。
在人日節這天,人們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
一方面是祈福,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驕傲,表達對人本身的尊重。
初七習俗
作為節日的尾聲“初七”這一天,曆來講究就很多,老祖宗也常說,一年福氣旺不旺就看初七了!那麼大年初七到底有何習俗呢?接下來一起看看吧。
1.送火神
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講究,就是孩子們各選一根兩米的木棍,然後用麥稈綁住,等到日落黃昏時,在自家門口點起寓意“火神”的棍子,由孩子舉着跑向離家較遠的地點,待到火把燃燒殆盡後,這個名為“送火神”的儀式就結束了,火神送出後,代表整年都會無火災之憂,平安度過。
2.吃七菜羹
在我國傳統文化裡,正月初七為“人日”,就是“人”的生日,故古人用七種蔬菜,熬成七菜羹,也就是俗話的雜混湯,因為古代農耕社會,最大願望就是風調雨順,所以隻要初七吃了七菜羹,來年必定是個豐收年。
3.撈魚生
我國南方地區,流傳着“撈魚生”的古老習俗,顧名思義,撈魚生就是撈煮熟的魚肉,往往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當有人将魚肉、佐料倒在大盤中,大家都會站立而起,舞動筷子,将魚肉快速撈起,口中還要念叨:“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後越撈越多,就代表新年大展宏圖。
以上初七的六大講究,或許今日已經很難看到了。随着近代科技快速發展,人們的文化信仰逐漸走向理性,像很多封建傳統習俗慢慢被人們抛棄,無疑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然而有些傳統習俗曆經銘心,至今依舊傳承發展,畢竟那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絕不可能随意否定,那麼,大家覺得哪種新年習俗值得發揚光大呢?
編輯:沈湫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