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0:14:25

無論是從前書報亭裡的雜志上,還是各種社交APP中,心理測試熱度一直居高不下。最近,一款名為“MBTI”的性格測試在職場、求學領域再次掀起一場“測試熱”,不少人為自己貼上“ENFP”“INFP”“ENTP”等性格縮寫“标簽”,甚至以此左右自己的學業和就業方向。

有些人認為心理測試能讓人了解自己,也有些人對心理測試的專業性提出了質疑。你又是否被“标簽化”了呢?

是“暗示”嗎?

“它讓我覺得自己很特别”

《紅樓夢》裡賈寶玉是ENFP型、林黛玉INFP型、孫悟空是ENTP型、麥兜是INTJ型……近日,網友羅列出了許多虛拟人物的人格類型,引得圍觀群衆哈哈一樂。這些字母組合,究竟代表着什麼?

“MBTI”的全名是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标(MYERS-BriggsTypeIndicator),是由美國的邁爾斯母女在20世紀40年代編制的一個人格測驗。它把人格分為E(外向)、I(内向)、N(直覺)、S(實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斷)8個字母,排列組合形成16種人格類型。

市民小藝是一名心理學在讀大學生。對她來說,無論是簡單常見的“你是哪種水果?”“你是哪種花?”,還是複雜專業的“四商指數”“社交人格檢測”,心理測試都有一種讓人無法拒絕的魔力,它通過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認知、行為、情感的心理活動予以量化。

“讀大一時,心理學老師幫我們做職業規劃就用到了‘MBTI’,因為剛入學大家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擅長、喜歡什麼,或是适合做什麼。我在比較迷茫或者懷疑自己的時候就喜歡做心理測試,我覺得是想在心理測試結果中得到肯定吧,有時候做過的測試我如果記不太清了還會一遍遍做,就是想在測試結果中更确定、了解自己。”小藝說。

小藝認為,人們都想明确自己在社會的分類,都想成為最特别、最少數的那類人,而心理測試的結果恰好能迎合這種心理。“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在‘MBTI’測試出來的人格是INFP,據說具有這種人格的人隻占總數的4%,當知道這個結果時,我第一感覺就是特别滿意,因為有一個‘權威’說法證明了我比别人更特别!”小藝認為,比起自己進行心理暗示鼓勵,外界的認可更能帶來積極的影響和動力。

有人沉迷其中,也有人對此不屑一顧。濟南日報記者發出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做過這類心理測試,其中49.67%表示不會去相信測試結果,隻是一看而過,19.05%受訪者會忍不住“對号入座”。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最近大火的MBTI有何魔力)1

是“工具”嗎?

職場、求學都“躲不過”

曾經,星座和血型是社交中最頻繁的談資,許多人不自覺地以此為标準去判斷新朋友的性格、尋找共同話題。如今,比起單純憑出生時間判斷的星座、生辰、屬相,仿佛自帶“科學屬性”的人格測試成了最新“社交貨币”,也成為一種工具。

據媒體報道,很多企業都在招聘環節設置了心理測試,“MBTI”及同類測試已經嵌入了現代人的職業指導——2021年,智聯人才發展中心基于“MBTI”測試理論,結合中國文化背景編制并修訂了适用于中國企業的“MBTI”測試,發布了《“MBTI”職場性格類型大數據報告》,幫助人們認識自我,讀懂他人。

市民曹女士是一名HR,她所在的是一家零售類企業,需要大量招聘店長、店員。雖然他們沒有把性格測試直接放到招聘環節,但在企業内部會進行測試,以便更好地了解員工。“我們用過‘九型人格測試’,也用過‘色彩性格測試’,因為在招收員工時,不僅要考察基本素質、能力、健康狀況,應聘者的心理也要積極向上。”曹女士認為,入職心理測試能為企業和用人部門提供合理的人事決策建議,幫助用人部門對不同類型的員工進行合理搭配及管理。

心理測試也日漸成為家庭教育的工具。因為與孩子的年齡差較大,一些沒有經驗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有些手足無措,此時心理測試就成了一劑“安慰劑”:“家長快測試,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下一個天才”“紅色和藍色暗示内心不同的性格,測測你家孩子的性格”……這類性格測試在家長群中頗為流行。

市民李聰喜歡利用心理測試挖掘孩子的興趣。“我女兒現在4歲,她很愛給自己搭衣服,感覺她在色彩搭配方面還是挺有天賦的,就給她做了個興趣測試,發現她對圖形、色彩很敏感,性格屬性是‘藝術家’!我準備等她再大一點給她報個繪畫興趣班,開發一下她這方面的天賦。”李聰說,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着無數可能,通過心理測試去發現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還有媒體報道,每到填報志願時,網絡上便會有許多收費的性格測試項目,上哪個大學、選哪個專業都與測試結果挂上了關系。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69.52%受訪者認為性格測試有利于了解自己,64.76%受訪者認為有利于了解他人,40.95%受訪者認為這隻是一種消遣,39.5%受訪者認為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最近大火的MBTI有何魔力)2

是“指南”嗎?

人生該由自己定義

當人們把“MBTI”賦予的标簽當作第一印象甚至刻闆印象後,問題也開始出現。

在某社交平台,一位女網友的征友啟事寫道:“‘INTJ’女,征喜歡大理并願意來大理生活的對象。希望你最好也是‘INTJ’或者‘ENTJ’‘EN’系,基本這類性格可以滿足聊天需求。希望你邏輯性強,表達能力強,理解能力強,因為‘INTJ’喜歡聰明的男生,畢竟‘INTJ’智商都挺高的。”

不難看出,“MBTI”的不同人格正逐漸劃分成不同的圈層,甚至催生出“鄙視鍊”,連相同人格的人也被主觀分成低階、中階和高階。一位“ISFJ”的匿名網友就委屈表示,“ISFJ”被很多人評價為“最俗套、最常見的性格”,被扣上“無趣呆闆老好人”的帽子。随後他話鋒一轉,稱一些批評“ISFJ”的“NT型”們總流露出讓人不适的優越感。

為什麼心理測試總是吸粉無數,它真的那麼準嗎?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指出,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并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波麗安娜”效應也指出,人們傾向于更準确地記住讓他們高興的描述,而忽略不好的描述。

“在進行心理測試時,其實我們的選擇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真實性格的反應,也許是我們期待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往那方面去靠攏,所以這類測試絕不能成為我們的生活甚至人生指南。”市民秦先生表示,每個人的性格都是複雜的,而且沒有好壞之分,誰都有過情緒泛濫的時刻和“emo”的夜晚,也都有過爆發和沉寂,把性格測試作為一種消遣和談資未嘗不可,但自己的人生該由自己定義,孩子的人生也該由他們自己書寫。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最近大火的MBTI有何魔力)3

mbti職業性格測試要選四次嗎(最近大火的MBTI有何魔力)4

>>微觀點

别讓性格測試加深偏見

性格本無高下之分,然而有人仍得意于自己“擁有”處于性格金字塔頂端的性格。而圍繞性格的這種隐形“算法”,正是這類遊戲本身所暗示和強化的。更重要的是,這種提取自社會經驗的“算法”,正加深一些社會偏見和歧視。在網傳的性格金字塔中,善于思考的“INTJ”性格處于頂端,并被冠以“軍師”之譽,而在金字塔龐大的底層,則是“具有奉獻精神的保護者”的“ISFJ”性格,比如“照料者”。這與我們熟悉的“内向=沒出息”“外向=探索”偏見何其相似。

性格的匹配,确實是人們在選擇伴侶、職業和生活方式的一個參數,但它遠沒有重要到可以決定一切的程度。作為一種娛樂或消遣,性格測試對于不少人來說,或許是纾解焦慮、“潤滑”社交的一種方式。但認真就輸了。

對于個體來說,要打破這種“性格即命運”的叙事神話,不接受這種基于性格、不準确、被安排的人生劇本。就算有人朝着符合理想自我的測試結果一路奔去,并成功實現了“自我預言”,似也無法信誓旦旦地評判性格的決定力到底幾何。畢竟,在這個過程中,對複雜性格和生活經驗的理解被遮蔽了。而對以科學管理之名大規模使用性格測試的用人單位等“甲方”來說,當然也應不拘一格降人才。

性格測試裡,沒有你想要的一勞永逸的人生終極答案。(光明網)

與其測試不如審視

事實上,當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性格、人格特質并非恒定不變。外向一點還是内向一點,更情緒化還是更理性化,往往因時而變、因事而異,處于變動不居的流動之中。試圖為人格打上固定标簽,忽視在交互情境中動态變化的“主體間性”,難免有刻舟求劍的嫌疑。更别說全世界70多億人口,高低錯落地分配在16型人格中,也未嘗有些太過粗疏。從這個意義上講,許多時候,如此測試當不得真,作為一則參考聊備一格、作為一份談資豐富話題,也就足矣。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普通人還是研究者都對洞察人格特質、努力了解自我充滿興趣。從古希臘時代“認知你自己”的諄諄教誨,到占蔔術、星相學、塔羅牌,再到從寫字看性格的“筆迹學”,今天被視作“非科學”甚至“僞科學”的東西,曆史上或多或少發揮過滿足人類好奇、積極心理暗示、協調社會關系的正面作用。打開這個視角再來檢視“MBTI”一類的心理測試,我們能擁有更開放、從容的心态:隻要不違背公序良俗,不衍生詐騙、賭博一類的違法行為,這種精度有限的自我探索都可以視作一種遊戲。

所以說,與其沉迷于通過各種性格測試尋找自我、認識自我,不如抽空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加以回顧和審視。畢竟,更完滿的自我來自一次次的實踐與改變,更近乎善的社會離不開每個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行動。隻有認識到這一層,才庶幾接近了解内心、提升自我的真谛。(百度百家号 新浪财經)

>>神回複

網友@玩玩:誰,誰在我腦子裡裝監控了?

網友@木覃言子:自己啥子性格還需要測試?

網友@all_溫歆:做了三次,出了三個不同結果。

網友@願為南流景:不管什麼人格,接受自己總歸是最好的!

網友@禮鵬鵬:就跟星座差不多,模棱兩可,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欣視界

相信測試結果

不如相信自己的選擇

過去,陌生人交友靠問一句“你是什麼星座”來破冰,現在,丢一串神秘字母才是更潮流的方式——有人把“MBTI”作為征婚條件,有人讓它成為社交的第一道門檻。他們認為,如果對方也了解“MBTI”,那麼至少是有共同話題且樂于探讨精神世界的人。

這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性格測試,像我這樣的“互聯網弄潮兒”自然不會錯過。在測試結果宣告我是“ENFP”後,還曾幾天都沉迷于各大平台的性格分析科普文章,把這個被稱為“表演家”的性格,研究得十分透徹。然而用在生活中遇到具體事情時的第一反應,去套入測試結果,卻并不覺得十分匹配。

我想,這類性格測試是拿捏住了人們的獵奇心理,讓大家找到“我果然如此”的認同感。畢竟正如許多網友所說,所有性格測試的結果都是可進可退,都是“好話”。

在孩子選擇專業、畢業生選擇職業這樣的關鍵當口,在心态上小小依賴一下性格測試無可厚非,畢竟人生的重要關口,總需要多一種聲音給出建議。但這也催生了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你以為的性格使然,或許隻是人為操控。

對于性格測試,玩過就讓它過去吧。從來沒有什麼“人生指南”,也沒有什麼行為預判,是我們曾經的努力、堅持和經驗在支撐我們走出下一步。

不論成功與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濟南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