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介紹了,《中庸》思想的核心關鍵字:誠。很多人認為誠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在儒家思想中“誠”的内涵要豐富很多,誠是事物本真的狀态,誠是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和原則。誠字是儒家認識論哲學思想的核心,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儒家認識論哲學思想的底層邏輯。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我國的古籍經典《中庸》,我們從《中庸》22章講起:“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句話很多地方的翻譯都不太一樣,但總體的意思是類似的,隻有達到至誠的狀态,才能領悟他的本性或者發揮他的本性。能領悟他的本性,也就能衆人的本性;能發揮衆人的本性,就可以發揮萬物的本性;能領悟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和天地華育萬物的至德一樣崇高,可以與天地媲美,你就可以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并列了。
這段話具體的意思不用刻意去記住,但思路很重要,這是一個從至誠開始,從“知己到知天”,從内而外的過程。擁有至誠的狀态,能認識自己的本性,然後可以認識人的本性,然後可以認識萬物的本性,最後與天地齊一。
為什麼《中庸》認為可以“由己及人,從細微認識天地大道呢?”《中庸》在26章的後半部分講了宇宙萬物的構成過程。
《中庸》說:“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意思是誰,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原本隻是由衆多小天體的光芒積累而成,直到它無邊無際,日月星辰都在其中運行,世界萬物也都在它的照耀之下。我們今天看到的地,原本隻是由每一小撮土聚攏堆積起來的,在直到它廣闊深厚,承載着華嶽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沉重,容納了衆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洩漏,世間萬物都由大地承載着。
我們看到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而成,可是當它高大無比時,草木花卉在上面生長,禽獸蟲鳥在上面居住,豐富的寶藏蘊藏其中。我們看到的水,原本不過是由一勺一勺的水流彙聚而成,當它浩淼無涯、深不可測的時候,蛟龍魚鼈等都在裡面遨遊生長,珍珠珊瑚等奇珍異寶也都在裡面繁殖。
這裡描述了天地山海形成的過程,都是由小及大,逐漸形成的,所以,要了解江海的本性,我們可以從細微處着手,萬物構成是從内到外,由小及大的過程,《中庸》講得很清楚。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所以從人的本性開始,我們就可以領悟天地大道,這正是陸九淵說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道理,也是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的道理。王陽明說的“良知”就是人“至誠”的本性。就像我們上一期講的思想實驗,要認識水的本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一滴水。
哲學家羅素說:“我們的生命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是寄生在大地之上的生靈之一,與萬物平等。雖然我們具備自己的獨特性,但是我們并不是自然給予特殊惠顧的寵兒。我們如同自然界所有生命體一樣,以自己的天性和方式從大地上吸取營養,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在。”
在儒家思想裡面,人的本性和天的本性是内在相通的,這是儒家認識論哲學思想的核心邏輯。回到了人的本性良知,回到至誠的狀态,你就可以領悟天道了,這一點在《孟子》的著作裡面也講得很清楚。
孟子在《盡心篇》中提出了著名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我們認識和領悟天道是一個從内到外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盡心、知性、知天。
這裡孟子的意思是說,充分展開你至誠的本心,就可以覺知人的本性,覺知了人的本性,就領悟了天道。從一個人的内心本性開始,可以通過盡心,知性,最後就到達領悟天道,也就是“知天”的境界。
換句話說,孟子認為,要認識天道,并不需要什麼借助于外在的東西,通過回到人的本心就可以,通過盡心,知性,就可以領悟天道,其實後來的“陸王心學”,尤其是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在這個思路上展開的,王陽明的“緻良知”,其實和孟子說的“盡其心者”有類似的境界。
而孟子的“盡心”和《中庸》裡面的“率性”和“至誠”是類似的。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天道和人心是相通的,這是儒家思想非常底層的一種理論基礎,明白了這個邏輯,再看看《中庸》孟子和王陽明的思想,就能抓住他們内在的邏輯。為什麼王陽明要“緻良知”,因為良知就是一個人的至誠的本心,本性和天性是相通的。認識了本心,就可以一步步認識天道,所以,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陸九淵說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中庸》在第24篇中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将興,必有祯(zhēn)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故至誠如神。”,達到至誠的境界,就可以預知未來,洞悉禍福。國家要興旺昌盛,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國家要沒落衰亡,也必然會有不祥的警示。你看儒家的認識世界的邏輯是不是一緻的。
最後,我們來看看 “誠”和“德”的關系,《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從至誠到明德,這是一種天性使然;從明道到至誠,需要領悟和教化。誠和德是一緻的,誠是德的原則,而德是誠的體現,而德的最高追求就是“至善”。
中庸認為,人在為人處世方面,誠就是心地坦蕩,不懷功利,沒有雜念,懷有美好的願望。有了“誠”你就會表現出“仁德”,仁德與僞善是兩種不同的處世态度,仁德的最高目标大家是“至善”,在《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中庸》和《大學》的邏輯是一緻的,之前我們介紹過,它們都來自《禮記》中的篇目。在《大學》中有著名的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治國平天下,誠意正心也是起點。
好了,我們通過兩期内容來分享了《中庸》中“誠”的内涵,以及誠的意義和價值是非常重要的,誠字是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誠既是萬物本真的狀态,也是認識萬物本質的方法。下一期内容,我們再繼續探讨“誠”在社會實踐中的用法。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點贊收藏并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