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用講故事的方式為你打開魏晉名士

用講故事的方式為你打開魏晉名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0:59:36

在《莊子·山木》篇的九則故事裡,開篇就是一則“材與不材”的故事: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故事中“大木”以“不材”得以終其天年,而不能鳴之“雁”則以“不材”被殺。人生在世到底該怎麼為人處世,莊子後面緊接着就有一段論述: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處?”莊子笑曰:“周将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

在莊子的論述中,“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和“物物而不物于物”等句子要找到翻譯不難,網上到處都有譯文,但要想真把其中奧義理解清楚卻不簡單。莊子對人世間的那些雞雞狗狗的煩心事其實是看得很通透的:“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

也就是說:人世間有聚合就會有離析,有成功就會有毀敗;廉正就會遭受挫敗,尊顯就會被品議;有為就會承受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更會遭到欺侮……

苟活于世:

什麼時候該有能,什麼時候該無能?

什麼境況該有為,什麼境況該無為?

什麼情況該有名,什麼情況該污名?

……

“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的境界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呢?面對被褐懷玉的莊子,解讀他的諸多文章,難怪有人如食絕味,有人視為謬悠之論。

東漢順帝劉保在位期間,有兩個名人——班始與樊英,與莊子文章的“材與不材”的宏論很有些切合之處,讀一讀很有意思。

東漢第一窩囊男——床前受辱“被下跪”的班始

先來看“不材”的例子——導緻班家滅門的班始。

很多人大概都沒聽說過他。這個曆史上被女人侮辱的頭号名人,真的有些像莊子筆下因不能鳴被殺的“雁”。

班始是東漢猛人班超的孫子。

班家以詩書傳家。班超時代,一家人可謂文武全能,哥哥班固著述《漢書》,班超自幼熟讀詩書史冊,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從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帶36名随從人員到西域,到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西域龜茲、姑墨、溫宿等多數小國歸附東漢,18年間班超以最小的代價平定了西域,東漢政府得以重新設置都護府、騎都尉和戊己校尉府,班超為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

班超居住西域的31年中,兒子班勇曾随父南北轉戰。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班勇又奉旨任西域長史,率兵500餘人屯駐柳中(今鄯善西南魯克沁),幫助東漢在班超去世後再次統一西域。而班勇所著的《西域記》,詳細記載了西域的地理環境、物産、風俗和各國政治制度,是流傳至今的研究古代西域的珍貴史料。

班始的悲劇,大概就源于班家實在是出色的人太多,而班始雖然繼承了定遠侯的爵位,但在政壇上、軍事上都無建樹,也就是一懦弱的公子哥。在曾任京城京兆尹的父親班熊去世後,班始的人生開始走上了不歸路。

《後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第三十七》這麼記載:

“雄卒,子始嗣,尚清河孝王女陰城公主。主順帝之姑,貴驕淫亂,與嬖人居帷中,而召始入,使伏床下。始積怒,永建五年,遂拔刃殺主。帝大怒,腰斬始,同産皆棄。” 

陰城公主劉賢得,是漢順帝劉保的姑姑,一個花容月貌而又飛揚跋扈的皇親。班始娶陰城公主其實門當戶對,但如果論個人成就,班始實在沒什麼值得拿出來講的,在家裡也就沒什麼地位。

用講故事的方式為你打開魏晉名士(人生材與不材)1

在家裡極為壓抑的班始,曾私下納過一個小妾。小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直接導緻了兩人不幸婚姻的進一步破裂。陰城公主得知這件事後,讓仆人把班始打了五十大闆,并把小妾鞭打緻死。

陰城公主自己是豢養了男寵的,在把班始的小妾打死後,為了更深地侮辱丈夫,劉賢德當着班始的面和男寵們淫亂,還讓班始趴在床下觀賞。班始積怒之下,殺掉了陰城公主劉賢德。

整個漢順帝永建五年(庚午,公元130年),《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漢紀四十三》就隻有三條記錄:“夏,四月,京師旱”;“京師及郡國十二蝗”;“定遠侯班超之孫始尚陰城公主,主驕淫無道;始積忿怒,伏刃殺主。冬,十月,乙亥,始坐腰斬,同産皆棄市。”

對于班家被滅門,這個記載極為簡省冷峻,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個“積”字。

這樁門當戶對的不幸婚姻,其實害了陰城公主自己也害了班家。

那一年距班超赴西域剛剛過去57年。

漢順帝設壇禮拜的名知識分子——樊英

被漢安帝劉祜到漢順帝劉保父子倆強行征召,以死相迫卻堅決不肯就命的文人,樊英大概是中國古代曆史上頭一人。

漢順帝對待樊英禮節尤其完備,對他待以師傅之禮,為之設壇,令公車前面導引,尚書奉引,賜幾、杖。因為結果并不美好,所以這樁東漢史上的著名事件并沒有成為廣為流傳的美談。

仔細讀讀《後漢書·樊英傳》,會發現樊英其實比陶淵明更有氣節,也更有人情味。

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也。少受業三輔,兼明五經。隐于壺山之陽,受業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後禮請不應;公卿舉其賢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為博士。至建光元年,複诏公車賜策書,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順帝策書備禮,玄纁征之,複固辭疾笃。乃诏切責郡縣,駕載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稱病不肯起。乃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帝怒,謂英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以慢朕命?”

樊英在受到生命威脅的情況下,回答也很有骨氣,可謂在曆史上空前絕後:

“臣受命于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雠,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可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箪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

用講故事的方式為你打開魏晉名士(人生材與不材)2

樊英之所以未能在後世流芳千古,看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五十一·漢紀四十三》中的記述與評論,大緻可以得知原因:

主因是對于治國而言,樊英是标準的“不材”:“英初被诏命,佥以為必不降志,及後應對,又無奇謀深策,談者以為失望。”皇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名士,竟然對于治國安邦毫無對策,當時對樊英最為看輕的,應該是與樊英同時被征的河南同鄉張楷。

其次是樊英學行俱佳,但這個人不像陶淵明,沒有一再強調自己“少無适俗韻”,也沒有寫自己怎麼“種豆南山下,草深豆苗稀”,傳名後世的詩文一篇都沒有。但樊英對妻子是很不錯的:“穎川陳寔少從英學。嘗有疾,妻遣婢拜問,英下床答拜。寔怪而問之。英曰:‘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其恭謹若是。”

能說出“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這句話,可見樊英的夫妻關系很是和睦,妻子也是很有素質的女人。

樊英在東漢朝堂的表現,到底是故意的,還是本來就肚子裡沒有治國安邦的宏策大計,不得而知,但相比陶淵明,樊英确實從骨子裡就對名聲看得很淡。這到底是樊英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曆史早已不得而知。

樊英一輩子把“材與不材”确實把握得極為到位。這麼高超的處世境界,這麼淡泊的胸懷,也難怪他能年七十餘,善終而卒于家了。

天又下雨了,“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曆史其實就是人事,人事無非名利和情感态度,看淡了無非“剪不斷,理還亂”的心緒。“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古今多少事,随它流雲去,無譽無訾的人生常态何嘗不是幸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