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堪】
又見不文明現象!沈陽地鐵内老人當衆給孩子把尿
在地鐵車廂裡,老人給孩子把尿。
遼沈晚報消息,在地鐵車廂内,老人給孩子當衆把尿,引發衆多市民熱議。有市民建議,帶低齡兒童出行,要麼在車站公廁提前“解決問題”,要麼使用尿不濕等裝備。
25日下午2時20分,範先生乘坐地鐵2号線回家,列車由北向南行駛至沈陽市圖書館車站。他身旁一位大娘抱着男孩,走到車廂連接處蹲了下來。“那大姨年齡大約六十歲,紅衣服男孩看起來也就三歲。大姨蹲下以後,脫掉男孩褲子當衆把尿……”
範先生回憶,當時車廂裡面有十多個人,看見老人給孩子把尿,有人往邊上挪地方,有人将臉轉向其他方向,也有人小聲議論“站台不是有廁所麼”。“在把尿前,那個男孩并沒有哭鬧,也沒說什麼,應該不是特别着急,但老人還是選擇在車廂裡幫他解決。我當時掏出手機進行拍照,并沒有惡意,隻是希望通過這件事情呼籲大家都能遵守公共場所的基本準則,畢竟這種行為給其他人帶來影響與不适。地鐵屬于相對封閉的公共空間,在車廂内吃東西、便溺都是不允許的。”
在市圖書館車站,記者注意到先後有多名家長帶着孩子走進廁所。記者随後咨詢地鐵工作人員,對方明确表示:“不應該在車廂内随地小便,每個站點都有公廁”。
網友:
柏川ZBC:“地鐵車站之間不過幾分鐘間隔,既然孩子并沒有着急哭鬧,家長應該在地鐵站公廁而不是在地鐵車廂裡解決。”
果彬:“帶孩子出來不容易,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長可以準備尿不濕,避免在公共場合出現尴尬的情況。”
feng-V:不批評,但希望能做的更好。我們一般會帶一個空水瓶或者塑料袋。
【最感動】
六旬環衛工書店看書:多洗幾遍手 書不能髒
一位身穿橘色背心的環衛老伯席地而坐,雙手捧書專注地看着。圖片來自網絡
阜陽新聞網消息,書店一角,一位身穿橘色背心的環衛老伯席地而坐,雙手捧書,專注地看着。這一幕,被溫州網友拍下後發到了微博上,老人一下成了當地的網紅。不少網友為這位老伯的行為點贊。還有網友呼籲,大家應該放下手機,拿起書本;少在地上扔一些垃圾,就是對環衛工人最大的支持。
一張照片感動數千網友
8月20日下午5點半,溫州永嘉縣上塘鎮陳小姐在永嘉縣永建路新華書店一層挑書時,發現了這名環衛老伯在一個書櫃前席地而坐,低頭認真地閱讀着一本書,而兩隻脫掉的涼鞋也被他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身邊。她用手機将畫面拍了下來放在了微博上。 這條微博發出後,很快便赢得了網友的關注和點贊。短短一天,點贊人數就超過千人。
這位環衛工人姓李,今年60歲,安徽阜陽人。平時,他就負責新華書店附近的印刷巷、新宅巷等街面的保潔工作。 李大伯說,8月20日下午,他打掃完衛生後,就到新華書店裡乘涼,當他看到中國古典小說《水浒傳》時,便拿起看了起來,恰好被網友拍到并放在網上。
沒想到一下子成了網紅,李老伯對此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以前家裡沒條件,初中畢業後,就工作了,讀書的機會少。現在,趁着休息時間,就喜歡到書店看看書。”
讀書為了給孫輩講道理
李大伯每次來書店,會坐上半個多小時,“沒有固定愛好的書,但看到喜歡的,就會多讀一會。”李大伯說,自己讀書很慢,有時候沒看幾頁,就又要出去工作了。但他也有自己的讀書目标,就是多記一些做人的道理,“好找機會講給孫子、孫女聽。”
李大伯第一次進書店前,還擔心過因為身上髒,工作人員不讓進去,“但沒想到,裡面的人看到我,還會笑着點點頭,從來沒有過趕我出去的意思。”
每次,李大伯會選一個安靜的角落讀書,讀書前,他會把自己的保潔用具放在附近的廁所,“我會多洗幾遍手,畢竟那些都是新書,不能弄髒了。”
網友:
_Meeting:點贊,是你們弄幹淨了這個城市卻髒了自己,你們的心永遠都是幹淨的。
古月小藤子:很感動,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
原來是過兒:愛書的人總是閃光的。
【煲雞湯】
如果你被人拉黑
發現自己被人“拉黑”往往很偶然。
那天的聚會上,遇到許久不見的一個姑娘。你們親切地打招呼,訴說真不該這麼久不見的遺憾。以前有那麼熟嗎?起碼共事過,還曾一起出遊。在往返的漫長航班上,如此真實地吐露過心聲:對老闆的不滿、同事的八卦、兒時的經曆、父母的近況,以及愛情故事……然後,就是微信朋友圈裡的送花點贊逗趣與關懷。
聚會結束後,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裡留言,回應你對某件事的感慨。突然想,有些日子沒見這姑娘了,她忙什麼?好奇害死貓——當你搜索她的朋友圈,找到的不是她的行蹤,而是驚覺自己被屏蔽了。
頓時驚詫、憤怒還有不甘。于是不假思索地在設置裡選擇了“不讓她看我的朋友圈”。憑什麼啊?你屏蔽了我,卻能夠随時看我的朋友圈?!憤憤不平地做完這件事後,卻發現自己太過小氣,有點冤冤相報的沖動。更多還是不屑:為什麼要去效仿自己不太看得上眼的作為?豈不有失水準?
屏蔽你的人可能不隻這姑娘。而你在選擇不讓一些人看你的朋友圈時,也沒有介意别人知道“真相”時的不滿。除非是不加區分地接受所有人,當你通過一個人“成為朋友”的請求時,已經将自己在朋友圈裡的生活向對方開放,再費心地做各種區分設置,純屬多餘。
是的,你會說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的圈子了,你不能拒絕領導,不能拒絕客戶,不能拒絕各種社會關系的加入,不能……所以隻好将他們分門别類。哈哈,告訴你吧,某天的早上,我在朋友圈裡發微信說,如此好的天氣真不适合上班,結果,一進辦公室就被領導調侃:你不是不打算上班的麼?你當然不想讓一些人知道你提前下班看電影去了,或者對某項工作的抱怨,或者比較私密的個人事件,所以你會選擇屏蔽一些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直接拉黑,這沒錯。不過,我想讨論的是:如果你被别人拉黑了,怎麼辦?
拉黑别人和被人拉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不然,也不會經常有那種“看看誰把你拉黑”的無聊測試。你敢說你沒有收到過這樣的測試信息?甚至,你有沒有發過此類測試?我沒試過,不過據說不管用。其實我倒是很欣賞那種直接拉黑的坦蕩,明明白白拒絕對方,直截了當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幹脆利落。
我們是不是挺怕被别人拒絕呢?拉黑或者不讓你看朋友圈,都是大衆社交中的拒絕方式。而對待被拒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人不以為意,有人憤而反擊,有人暗自思量……可是,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被拒絕?為什麼一定要出現于他人的生活中?
年輕人說,我們這一代,分手就取關。再也不用惡狠狠地說“絕交”這兩個好有壓力的字了,取關拉黑就好。幸福就是看到“最後一次登錄”變成“在線”再變成“正在輸入”,想起木心的《從前慢》……
從前的慢,讓一切有了回味和沉澱的時間。在這樣的網絡時代裡,我們逼着别人,同時也被别人逼着作出快速反應。距離不是問題,時間也不是問題,哪怕海角天涯,微信也能将你的關切、他的問候瞬間傳達。以至于一些時候,來不及細想,沒辦法回避,在速來速去速戰速決的回應中,你真的想好了嗎?時常,我的腦子裡會出現武林高手對決時的刀光劍影,還有圍棋大師下快棋時的落子如飛。他們可是偶然為之,我們卻要時刻準備出手或接招,你可以說信息和表達已經碎片化,可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生活,也要随之碎片化麼?分手了,真的隻是取關那麼簡單?
有沒有想過,我們在手機鍵盤上的指尖飛舞,在朋友圈裡的進進出出,可能都是為了刷存在感。我們要證明自己與别人相關,擔心一件事衆所周知而你卻毫不知情,可這種“存在”多半隻是一廂情願。對于他人的生活而言,10個旁觀者和100個旁觀者,沒有多大差别。
你也許會說,真正有差别的是兩個人的生活。的确,愛人之間,另一個的存在至關重要。而即便在這樣的“不可或缺”中,你或者TA,依然在一些時候需要對方缺席。
與初戀女友一見鐘情,一起讀大學、碩士、博士,一起出國,然後結婚生子,幾乎算是罕見的完美愛情。可浪漫故事的男主角,每晚在給兒子講完故事,哄他入睡,安頓好妻子獨自回到書房時,卻感覺自己像困獸一樣,恨不能拼盡全力沖破鐵籠。
不是不夠愛,也不是生活不好。而是,當個人空間被不停擠壓變得越來越狹窄逼仄時,會本能地恐懼,進而奮起抗争。我不知道,有多少生活于幸福中的夫妻,有過離家出走的沖動,渴望一個獨自存在的空間?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麼往往隻能一個人獨自去做。”在理查德·耶茨有關婚姻的小說《革命之路》裡,我記住了這句話。
是的,一些時候,你不需要他人的存在,别人也會理所當然地屏蔽你。真正的親密關系,不在于你們有多近,而在于你們有多遠;真正的存在,是消失之後留下的空間。至近至遠東西,至親至疏夫妻。
至于朋友圈,拉黑就拉黑呗,多大個事?日漸增多的“朋友”裡,少幾個又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