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年輕的白衣天使

年輕的白衣天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21:33:12

年輕的白衣天使?——記奮戰在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年輕的白衣天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年輕的白衣天使(白衣天使的力量)1

年輕的白衣天使

——記奮戰在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的醫務工作者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2月18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經過19天悉心治療,74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程竑痊愈出院。身為中醫的他,對着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豎起大拇指:“你們不但治療疾病,還開展心理疏導,我要由衷地說聲謝謝!”

這是西安交大二院援鄂醫療隊治愈出院的第一位重症患者。令該院黨委書記、領隊鞏守平欣慰的是:繼程竑之後,預計還有幾位病人不日即可出院。“情況正在好轉,出院率在增加,死亡率明顯下降。”

他的感受,是武漢戰“疫”近況的縮影——

2月16日,協和西院10名重症患者出院,累積治愈94名;2月17日,江漢方艙醫院23名患者出艙,累積出艙61名;同日,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4名重症患者出院……

據國家衛健委消息,目前,武漢市最早的兩家重症定點醫院金銀潭醫院、肺科醫院患者出院率已達30%至39%;重症患者占确診病例的比例從初期的38%降至目前的18%。

疫情面前,每一分積極變化都來之不易;而撐起這種變化的,是一股充滿愛與溫暖的力量。

今天,在蒙受傷痛的荊楚大地上,已有3萬餘名醫務人員從祖國大地的各個區域馳援而來、集結作戰。

人們的評價樸實而熾烈: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

此刻,在這個被疫情侵害的城市裡,最可愛的他們,就是天使。人們把對生命和健康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因為天使有力量,這種力量,來自危難面前的無畏勇氣,來自擊潰病魔的回春妙手,來自守護生命的大愛仁心。

無畏勇氣:“對家而言,我們像個逃兵。但對國家而言,我們就是先頭部隊”

穿着防護服長時間工作,是什麼感受?空軍軍醫大學赴鄂醫療隊隊員、986醫院血透中心護士長李芳曾問過兩位從小湯山抗擊非典回來的同事——護理部主任馮晶、劉蕊。

“像上刑。脫防護服的時候,像往外倒水。”這樣的回答讓她驚歎,記憶猶新。

然而,當除夕之夜,空軍軍醫大學赴鄂醫療隊出征之時,兩位深知抗擊疫情之艱苦的老隊員卻赫然在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們的勇氣讓我敬佩。”李芳說。

勇氣是一個人身處逆境時的微光;這群白衣戰士的勇氣,為深陷傷痛中的人們點亮了希望與光明。

“得知武漢醫療資源緊張之後,我第一時間就收拾了行李,做好了支援一線的準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朱鳳雪說。

并非沒有畏懼,但心之所向,就是方向。

“我們來之前,也無法了解具體的疫情,所以心裡還是有些害怕,特别是年輕的醫護人員。來了之後,倒顧不得害怕了,每天忙忙碌碌,我現在都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朱鳳雪坦言。

方艙醫院的工作也相當緊張,實施12小時輪班制,每班4小時,要負責每位患者的轉入、收治護理和轉出工作。“除了藥物救治,我們更要給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華珍是中建三局醫院的一名内科護士。2月5日接到緊急支援洪山方艙醫院的動員令後,她簡單收拾好行李,騎着共享單車火速趕到醫院報道。怕家人擔心,在随隊前往方艙醫院的路上,她才撥通了媽媽的電話,沒想到,媽媽全力支持。“瞬間,我感覺多了一股支撐我沖向一線的力量。”華珍笑着說。

随後,家庭群接二連三發來消息:“加油,保護好自己,等你凱旋!”5歲的侄兒侄女用語音對她說:“姑姑,你是我們的驕傲!”那一刻,她流淚了。

同樣因為不忍告訴父母,北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文力索性向老人撒了個謊。事後,他才愧疚而坦蕩地寫下家書:“這仗我不打,面對不了自己。”

“對家而言,我們像個逃兵。但對國家而言,我們就是先頭部隊。”核工業四一六醫院急診科護士、四川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廖莎的話,道出了多少醫者心聲。

醫護人員齊聚武漢,讓這座城市變成了一座“天使之城”。

“請戰書早已簽字。2月8日任務下達後,我終于可以到一線作戰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雷神山醫療隊主治醫師孫錫同激動地說。然而,也就在這一天,孫錫同的姥姥病重過世,他卻未能見老人最後一面。

“大年初二那天,你接到了醫院防控疫情的通知,就自己報了名,請求上前線。醫院‘派兵點将’的名單上有你,然後你才告訴我。其實,你不必瞞着我的,我又怎麼會阻止你呢?”這是膠州中心醫院質控科的張豔寫給丈夫——膠州中心醫院心内科醫生王春良的《與夫書》。

此行注定光榮而艱險。此次疫情中,1700多名醫護人員感染,其中數名因公殉職。面對切實存在的危險,依然選擇遠方的人可謂勇士。

“春良,我和孩子都等你回家,等春暖花開,等山河無恙。”張豔寫道。每一個白衣勇士的身後,何嘗不背負着同樣的期盼?于家如是,于國亦如是。

回春妙手:“我帶着信心回家了,這份信心,是你們的高超醫術給我的”

餘追,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1月18日起,他帶隊支援金銀潭醫院重症病房。

“有餘力去追趕”,這是他對自己名字的解讀。

經曆過太多次搶救,他仍覺得每一次都驚心動魄,每一步都要有走鋼絲一般的細心。因為,“病情瞬息萬變,不容一絲閃失”。

新冠肺炎對醫療救治帶來了全新挑戰,加之患者個體差異很大,又常複合了不同的基礎病,因此越到危重階段,越需要仔細甄别、精準把控,而這往往是在“與時間賽跑”中完成的。

疫情還未全面暴發時,人民醫院收治了一位62歲的新冠肺炎患者。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且有30餘年肝硬化病史,進入重症醫學科僅3小時,呼吸衰竭的迹象便陡然明顯。

立即進行氣管插管,上呼吸機!之後,邊試探着劑量給激素,邊記錄病人體征的細小變化。将近24小時,餘追盯着監護儀上閃爍的數字不敢合眼。

生死較量持續了10餘天後,老人才逐漸好轉;将近一個月時間,病愈出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很多都有“特殊情況”:有的做過肺癌、結腸癌手術,有的“三高”嚴重,還有一位最棘手:因為接受過腎移植,他需要持續服用抗排斥藥物和免疫抑制劑;但治療新冠肺炎必須立即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劑。如何既有效治療,又确保移植的腎髒不發生急性排斥反應?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心内科副主任醫師徐西振等5位專家緊急會診,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

效果來得比想象更快:住院3天後,患者體溫降了下來;7天後,核酸檢測呈陰性。

2月17日,這位53歲的患者康複出院。“我帶着信心回家了,這份信心,是你們的高超醫術給我的!”

在新冠肺炎患者中,不少是準媽媽。新疆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任宏穎,至今已趕上了4個“小毛毛”的降生。為了順利分娩又确保孩子不被傳染,必須實施剖宮産,并進行嚴格的防範護理。每個遇到這種情況的醫護團隊都慎之又慎,常要組織新生兒科、婦産科、感染控制科等多方專家聯合會診,确定最萬無一失的手術方案。在這樣的精心呵護下,一個個健康可愛的戰“疫”寶寶誕生了。

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救治重症患者;應用床旁連續腎髒替代療法(CRRT);改造呼吸機,為患者做喉鏡直視下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在抗擊疫情一線,每個醫護團隊都不斷創新、全力施治,依靠過硬醫術和過人膽識,不斷把一個個未知的問号拉直。

在他們看來,難題就是用來克服的,醫生的天職就是“病高一尺,我高一丈”。

仁心大愛:“内心有溫度的人,能感受到愛的存在”

10多天前,隔離區裡一位老婆婆從床上摔了下來,頭上磕出了包。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護士張雅楠聽說後,每天都會關注這位婆婆,時不時過去看看。

“婆婆喜歡跟我拉家常。一天早上,婆婆想去衛生間,卻沒力氣。我扶她坐起來說‘婆婆,您就靠在我身上,我扶着您過去’。”回到病床後,婆婆頭倚着她,喃喃地說:“孫姑娘,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當時,張雅楠以為婆婆記錯了她的姓名。後來,武漢隊友告訴她,“孫姑娘”就是孫女的意思。那一瞬間,她的鼻子酸了起來。

現在,張雅楠被調往其他病區工作,已經好幾天沒見到這位婆婆了。“我不會忘記她,相信她也不會忘記這些曾經來到武漢的新疆‘孫姑娘’。武漢婆婆,下次見!我們一起加油,武漢一定會好起來的。”張雅楠說。

“我在病房裡聽到最開心的話,不是‘謝謝、你辛苦了、小姑娘針紮得真好’,而是‘護士,我一份飯不夠吃’。”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呼吸護理護師曹瑩璐笑着說。因為她明白,隻要病人說“飯不夠吃”,就意味着病情好轉,有了與病魔抗争的力氣。

病房裡的一位範姓老人尤其讓曹瑩璐放心不下。“範爺爺生活不能自理,吃飯吃藥都需要我們來喂,要定時更換尿不濕。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就蜷縮在被子裡,難受得不說話。”

經過幾天治療,範爺爺的精神好了很多。為了避免在喂水時嗆到他,曹瑩璐把輸液器剪成小段給他當吸管用。範爺爺每次喝水,都會讓她拿出尿不濕墊在枕邊,盡量不弄濕枕頭麻煩她更換;咳嗽時,老先生會把頭轉向一邊,示意她不要過來。

“範爺爺是在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保護我。他自己那麼難受還替我着想,我也要努力堅持下去。”曹瑩璐說。她隻要有空就會去看看老人,幫他收拾床頭櫃、刷刷水杯、給他加油,老人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在武漢,在湖北,在全國各地,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着。這群和死神賽跑的白衣天使們,有的跪着給病人插管、幫危重病人翻身洗頭,有的在防護服上寫上“新疆烤包子”等字樣逗病人開心,有的在隔離病房裡給患者過生日,有的為康複出院的患者送上祝福卡或手寫信……

湖北省保康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王捷力為了讓病患兒童不怕“全副武裝”的自己,專門托隔離區外的同事送來零食、玩具、圖書,耐心地哄孩子們玩。後來,孩子們不僅不害怕,還喜歡上了她。孩子們發現,穿着防護服、戴着護目鏡的王捷力像極了動畫片裡的“胖胖熊”,便開始喊她“熊媽媽”。

河南省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李建順給一位患者奶奶和她的愛人當起了“通訊員”,每天都會幫他們傳遞對彼此的牽挂和叮囑。“22床奶奶讓我告訴您,睡覺要蓋好被子”“奶奶,爺爺讓我告訴您,他很聽話,您放心吧”……李建順說,每當這時,自己也覺得很溫暖。“我們是内心有溫度的人,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

病魔無情,醫者仁心。

即使有的患者病情嚴重,已經寫下遺書,并拒絕服藥,醫護人員也不會放棄希望,努力從病魔手中拼搶一線生機。病房裡,很多病人和醫生護士成了朋友,約定春暖花開、疫情結束之時一起去看櫻花、吃大餐,有的則緊緊握住“天使”們的手,千言萬語化作一句“保護好自己”。

“醫護患同心同德同經曆,一定能扛過這場戰役。”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ICU)護士長李少雲眼裡閃着光。她相信,這些堅強可敬的病人們,也是醫護人員的天使。

(光明日報武漢2月18日電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王斯敏、李盛明、劉坤、安勝藍、晉浩天、張銳、章正、姜奕名、盧璐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9日01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