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飄香時。3月18日,杭州西湖龍井茶正式開采。
清晨,在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上城埭村,茶山深處,滿目青翠。一畦畦茶樹緊密相連,像綠色的綢帶鋪滿山間。經過春雨和陽光的滋潤,一簇簇嫩綠的芽頭吐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上城埭村,西湖龍井茶正式開采。人民網 章勇濤攝
“茶葉種在高山上,一年四季綠油油……”迎着晨光,上百名采茶工人頭戴鬥笠、腰挎竹簍,三五成群,唱着采茶歌,穿梭于春意盎然的茶垅間。一雙雙巧手來回翻飛,采茶工人動作娴熟地采摘着今年的首批龍井春茶。
一葉知春入清盞
今年新茶更顯花香
3月15日,來自安徽蒙城的采茶工尹花和幾位姐妹坐着大巴車來到上城埭村,開始了今年頭茶的采摘工作。出發前,她們在老家做了核酸,到了杭州,村裡組織她們按防疫要求又做了幾次。
“采摘的時候,我們是按照西湖龍井的标準,隻采‘兩葉一芽’,葉片比較肥嫩的品質會更好。”尹花說,“每人每天大概能采六七斤鮮葉。今年的茶葉賣相好,你看這葉片多漂亮!”說完她又繼續低頭忙着采摘。
采茶工在上城埭村的茶山上采摘西湖龍井明前茶的嫩芽。人民網 章勇濤攝
5點多摸黑出門采茶的村民倪翠萍挎着一大筐鮮茶,從狹長的茶山道上往下一路小跑。“前幾天突然升溫,茶葉都出芽了。趁着好時候,趕緊采!今年的茶葉長勢不錯,芽頭飽滿,色澤好,品質不輸往年,肯定能賣好價錢。”着急把鮮葉送回家攤青,倪大姐步履匆匆,“送完這一趟,等會兒還要回來。”
茶農俞華平家有茶葉地5畝,主要分布在上城埭村的四片茶園裡。“今年受天氣影響,頭茶的個頭會稍微大一些,在3公分以上。我們家是嚴格按照西湖龍井的标準采摘的,一般就采到清明前。”在茶山邊長大的俞華平,去年奪得了西湖區西湖龍井茶炒茶王大賽“新銳賽”冠軍,他對制茶要求極高,為了一口上好的明前茶,每一環節都要親自把關。
“鮮葉采回來首先要攤青,就是将鮮葉薄攤在通風環境下,使其散發水分,這個過程一般是6個小時,但是如果像前幾天一直下雨,就要在10個小時以上。”俞華平介紹,殺青這一步驟如果借助機器會快很多,每次鮮葉下鍋約125克,一鍋殺青隻需要6分鐘。去年,俞華平家購入了新的設備用來殺青,“新機器帶來了新技術,可控制的變量更多,用起來也更智能。比如可以通過控制機器轉動圈數來讓茶葉的造型更加美觀。”
在全自動扁形茶炒制機前,俞華平正在對剛剛采摘的鮮葉進行殺青。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今年茶葉的香氣十分出色,有花香味。這離不開西湖獨特的氣候環境和地質土壤。”俞華平說,“當然,也要看後期加工,如果炒制過程中溫度控制不到位,花香很有可能就沒了。”據了解,炒出一斤幹茶,純手工至少需要4個小時,用機器隻需1個小時。如今家家戶戶基本都用機器炒茶,但俞華平依舊堅持純手工。
“我的父親是西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我的制茶手藝就是他教給我的。”小時候每當父親炒茶時,俞華平都會在一旁幫忙,“跟随我父親炒茶學藝已經有十幾年了,真正接手是這幾年。”要做出一杯好的西湖龍井,需要時間的沉澱,這是父親教會他的,也是他在一次次“推、扣、壓、磨”的翻炒中體會到的。“機器炒出來的茶或許更好看,但老茶客們還是更加偏愛傳統純手工炒制的茶葉。”俞華平說,“隻要你喝上一口就會知道,還是純手工炒的茶更香、更甘醇。”
俞華平正在手工炒茶。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新技術助力茶園防控
數字化賦能品牌保護
“現在噴灑農藥用的都是高科技呢!”倪翠萍指着遠處的茶山說,以前她家5畝茶地靠人工噴灑農藥需要兩三天,現在靠無人機隻需要20分鐘。據了解,西湖區在全域茶園開展了無人機植保飛防,還建立了茶園植保員隊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全域茶園内統一采用無人機噴灑農藥。
“通過無人機植保飛防,農藥噴灑非常均勻,工作效率也可提高70倍左右。”據西湖區茶葉首席專家、推廣研究員商建農介紹,根據茶園病蟲害的具體情況,全年開展3至4次全域無人機植保飛防作業,保障茶葉質量安全、維護茶園生态環境。
“有了那台像機器人一樣的小儀器,我們現在不需要再背着農藥上山殺蟲了。”西湖區轉塘街道西湖茶場村村民楊志良說。楊志良口中的“小儀器”“機器人”,是西湖茶場村230多畝茶園的小綠葉蟬蟲情測報系統和靶向聲光精準防控設備,屬于茶園聲能綠色防控系統的一部分。聽上去十分高級的這套“黑科技”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
茶園裡安裝的小綠葉蟬蟲情測報系統和靶向聲光精準防控設備。杭州市西湖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小綠葉蟬是我們茶葉種植生産中最主要的害蟲,因此,我們時刻關注茶園内茶葉小綠葉蟬的數量。”商建農表示,小綠葉蟬蟲情測報系統可通過遠程圖像采集、處理和智能分析,對小綠葉蟬蟲進行測報和預警。“這套系統放在茶園裡,頭頂一塊小而薄的‘黃闆’,可别小瞧它,這塊闆上集成了工業級千萬像素高清攝像頭、算法以及識别分類系統等。”
此外,考慮到小綠葉蟬雌雄蟲間的信息往來靠的是發聲傳遞,茶園裡還裝上了靶标蟲害聲光精準防控系統。“我們可以通過這套系統模仿其發聲特性,對其進行幹擾。”據商建農介紹,該系統可根據害蟲聲敏特性,通過發射特定無規聲波幹擾害蟲種群間通訊和空間定位,阻斷其交配和繁殖,再依據害蟲光敏特性,遠程控制光源發射特定波長光源,實現精準殺滅。與使用化學農藥相比,生物信息對抗手段不僅在茶園管理上節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綠色健康,這也進一步提高了西湖龍井茶的品質。
人民網浙江頻道了解到,近年來,西湖區農業農村局在西湖區茶園内全力推行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新技術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應用,打造了1.5萬畝的西湖龍井智慧生态茶園。針對西湖區主要茶樹害蟲,在茶園内使用燈光誘殺、色闆誘殺、性誘劑誘捕等高效精準的綠色防控技術。截至目前,西湖區已在全域茶園内布設了738盞天敵友好型殺蟲燈,使用了38萬片天敵友好型粘蟲色闆,安裝了6台靶向聲光精準防控設備開展新技術試驗示範。
2021年4月16日,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建設的西湖龍井智慧生态防治平台正式上線浙政釘。作為首個上線浙政釘的茶葉數字化管理平台,它集智能管理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目前已開放無人機飛防、墒情氣象站、殺蟲燈、聲光精準防控等應用模塊,通過可視化的形式直觀展示西湖區茶園内各項新技術應用的分布情況、運行情況及工作狀态。
“西湖龍井智慧生态茶園”應用場景。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有了這個平台,現在用手機就可以在線查看各自轄區茶園設備信息,按照實際情況對茶園内的設備進行遠程操作,足不出戶就能進行茶園管理。”商建農說,“比如通過平台可以遠程控制茶園内殺蟲燈的開關,如果殺蟲燈故障也會自動向植保員發送報警信息,植保員可以根據故障情況上報村社更換燈泡或者上報服務公司維修殺蟲燈設備。”
數字賦能,讓茶葉更安全、茶園更生态,同時也為西湖龍井的品牌保護增添了一份保障。
3月17日,俞華平領到了今年的首批茶農标。據相關條例規定,西湖龍井茶防僞專用标識将根據核定的茶産區面積、産量、茶農茶企的申請情況等,進行統一定量、分批次發标。“昨天領取的還隻是茶葉總量的30%。”俞華平說。除了辨别真僞外,“茶農标”還有溯源功能,消費者用手機掃描“茶農标”二維碼,即可獲取茶葉來源茶山和茶農信息。有了這張“身份證”,西湖龍井的品牌權益得到維護。
3月17日,杭州首批茶農标集中發放。杭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湖龍井與它的産地西湖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基于地理文脈形成的名茶,深受中國消費者青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魯成銀表示,目前很多人對西湖龍井的品牌保護還存在誤區,認為西湖龍井不是一個品牌,而是一種品類。“有人說企業品牌才是品牌,這是工業思維,是錯誤的。”魯成銀說,“我們的山水别人是搶不走的,因此中國農産品最有價值的地方正是類似西湖龍井這樣的區域公用品牌,這是我們的優勢。”
同時,魯成銀也指出,目前區域公用品牌存在“人人都想用,少有人珍惜”的問題,因此,品牌保護變得十分必要。2021年,《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出台,為加強品牌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無論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在标識管理、大數據平台建立以及市場監管方面,杭州都為全國各地名茶的品牌保護工作提供了範本。”魯成銀說。
葉子變票子
茶園走出新路子
據了解,目前龍井43号品種率先開采,到3月下旬,群體種也将陸續開始采摘。“今年的春茶産量約為400噸,價格漲幅與去年相似,約為5%。”商建農說。
“頭茶已經預訂完了。”俞華平說,“我們家5畝茶地今年的總産量大概在100斤左右,但還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村裡茶農們有個微信群,每年這時候我都要在群裡收購本地優質的鮮葉來加工。”據俞華平介紹,鮮葉的價格受采摘量影響會有浮動,每斤大概在250元至300元。
在近日舉行的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新聞發布會上,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邵京華表示,綜合考慮氣候條件、茶園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因素,并根據專家對目前西湖龍井茶樹長勢的分析,預計今年西湖龍井茶總體品質優于上年。
茶葉品質好,再加上老顧客多,茶葉不愁賣。“我們家純手工炒的茶,行情好的時候可以賣到8000多元一斤,機器殺青的半手工幹茶約3000多元一斤,純機器炒的茶賣2000多元一斤。”俞華平說。
将采摘的西湖龍井鮮葉進行攤青。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據了解,上城埭村的1176.9畝茶園2021年的茶葉年産量為25噸,總産值約2980萬元,帶動人均年增收約5萬元。茶葉緻富,靠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種茶賣茶,如今的上城逮村通過一片茶葉架起了“農文旅”發展鍊。
突破傳統單一的觀光旅遊産品模式,上城逮村積極打造集觀光、休閑和品茗于一體的生态文化旅遊綜合體,滿足遊客追求健康生活的時尚需求,使其全方位接受茶文化熏陶。目前,村内對外營業的民宿和茶樓共有60多個,在促進增收的同時,也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2005年,程春根在上城埭村開了一家茶樓,取名“阿根茶樓”。後來,随着村裡遊客越來越多,程春根的茶樓生意也越來越好。“現在每到周末節假日,有很多人帶着孩子到村裡來體驗采茶、炒茶。客流量大的時候,我們茶樓一天要接待一兩百位客人,一天收入近萬元。”程春根說。
上城埭村裡的“阿根茶樓”。上城埭村供圖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商建農說,“打個比方,我們這兒一戶人家通過六七畝茶地創造了二三十萬元的年收入,這會吸引更多年輕人留下來,從而湧現出更多的‘茶二代’‘茶三代’繼續在這裡從事這個行業。”商建農表示,現在村裡的旅遊業也發展起來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選擇返鄉創業增收。同時,第三産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村裡的租房經濟,村民們發掘了新的收入來源。
北面緊靠上城逮村的西湖茶場村,兩面環山,總面積為357.811畝,其中西湖龍井茶園就有230多畝。“我們村現有37戶116人,茶地的人均占比是比較高的,人均承包茶地約2.3畝。”據西湖茶場村書記關海虹介紹,村裡1畝地的茶葉産量在50斤左右,依靠茶産業,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約5萬元。
“今年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還是采茶工人員缺口的問題。”關海虹表示,對此村裡也在積極了解情況,幫助茶農進行與采茶工經紀人聯系、協調,并與采茶工所在地區溝通,大力宣傳杭州疫情防控成效,動員采茶工來西湖區采茶。“疫情防控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在嚴格落實外地采茶工防疫措施的同時,也為他們準備了一些防疫物資。”關海虹說。
西湖茶場村茶園風光。西湖茶場村供圖
此外,針對部分茶農銷售渠道單一化的問題,村裡也積極幫助其牽線搭橋,尋找新的銷路。“村裡也在尋求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比如鼓勵茶農通過電商直播開辟茶葉的線上銷售渠道。”關海虹說,“現在我們村的一些茶農也加入了西湖區西湖龍井茶行業協會,他們隻需要提供茶葉,協會就會幫助其整合拍賣平台等優質資源,進行茶葉的線上拍賣。”
讓好貨賣好價、為優品樹名牌。“茶農直接把産品拿到拍賣平台上公開、透明競價,收益歸茶農,茶農協會作信譽擔保,還有平台保障,确保消費者買到真品,全程可追溯,全天候可參與,讓市場來定價,讓好茶賣上好價,從而帶動茶農增收。”西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線上拍賣對茶的品質有了更高要求,反過來也激勵了茶農們種好茶、制好茶,進而帶動整個區域品牌發展和産業的發展,讓茶葉變成茶農們的緻富“金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