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原作“對牛鼓簧”,原意為對着牛彈奏樂曲。後用來比喻對外行人說内行話,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典出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溯 源꧁꧂
公明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既能作曲又能演奏。他的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很多人都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公明儀不但在室内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着,垂柳輕輕地随風擺動着,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緻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黃牛在那裡卻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兒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可能這支曲子不太合它的胃口,于是就換了個曲調,彈彈小曲。然而,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最後,公明儀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了最拿手的曲子,但是黃牛卻偶爾甩甩尾巴,忙着趕牛蚯,絲毫不理會他。一會兒,黃牛竟然慢悠悠地換個地方吃草去了。
公明儀見黃牛如此,很失望,周圍的人對他說:“你不要沮喪,并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根本不對牛的耳朵啊!”公明儀也隻好歎口氣,抱琴回去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白費力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