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感夢迎佛法之後,佛教正式在我國傳播開來。1600多年前,随着《妙法蓮華經》被翻譯成漢語之後,觀音信仰就逐漸在中國興盛起來,到了唐代,幾乎每家每戶都供奉着觀世音菩薩,民間流傳: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
公元863年,唐朝唐懿宗鹹通四年,第三次入唐的日本和尚慧锷協同醉心佛法的日本皇族從山西五台山偷迎求得一尊極為喜歡的觀音像,欲乘船回國,原本一人即可恭迎上船的觀音像,此刻卻需十幾人方可搬的動。船行至到了南海普陀的蓮花洋,卻幾番遇到了極端的狂風巨浪,啟帆都無法航行,無奈之下,慧锷一行決定把船停靠在附近的一個人迹罕至的小島,念經打坐祈求上天保佑來日一帆風順,一天夜裡慧锷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位僧人伫立床頭說,你們要是把我安放在這裡,便可以安然啟航順利回國,一覺醒來,慧锷意識到這乃是迎請的觀世音不肯東去的及時點化,于是他便把這尊觀音像供奉在了海島上,一行人也平安無事回到了日本。
福建張姓漁民為生活所迫離開家鄉,發覺這裡是個良港,适合捕魚,舉家搬遷到了小島上,發現了風吹日曬雨淋的觀音像,便将自家的房屋貢獻出來,供奉這座觀音像。到公元916年,後人在張姓所供奉之處修建了一處,取名不肯去觀音院,這個島上出現了第一個佛教寺廟,也是現如今普濟寺的前身,香火綿延開來,而這座寺院所在的小島,就是南海普陀山。
普陀山原名叫梅岑山。從秦漢時期,這裡便有很多隐士渡海來此采天地萬物靈氣,以求長生不老,在當時人們心目中,這裡就是他們的仙山,據傳因西漢末年梅福(曾與鑿壁偷光的匡衡同事)在此修道而得名。然而讓它名垂千秋的,不是因為在此求仙不食人間煙火的傳奇事迹,而是因為後來這裡成為佛教中觀音菩薩的聖地。
公元1080年,宋神宗聽了各位大臣對民間傳聞的描述,就下诏書賜銀改建當時上山唯一的寺院,不肯去觀音院為寶陀觀音寺,并且欽定命此山專門供奉觀音。從此,普陀山也成為朝廷欽定的觀音道場。鬥轉星移51年後,僧人真歇和尚踏上了普陀山,他凝海而思,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易律為禅,改律宗為禅宗。随後全山700戶漁民被遷出,使作為觀音道場的普陀山不再有捕殺為業的人,隻有過着清修生活的僧衆,青煙梵音。從此,普陀山成為了真正的海天佛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