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友二級建築?二月十七梁志友,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梁志友二級建築?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二月十七
梁志友
農曆的二月十七日,天全思經鄉一年一度的壩壩會如期而至。趕場的、做生意的、伺機推廣和宣傳的……人們從各個角落流水般湧進如今亦然新樓、商鋪錯落的僻靜鄉埠。人多得仿佛要把這一百多米的場街擠爆似的。好在鄉場的兩端可以延伸,商販們以路為市,以地為攤,興緻勃勃地做起生意。隻是苦了過路的車輛,喇叭聲聲叫着屈。
曆史上的這一特定場期,是以交易農具、種子、果苗、花木、中藥材和當地的山貨、土特産為主。鐵具有鋤、刀類,木具有犁頭、耙子、鋤杆、糞背、木瓢等,竹編有鬥笠、背篼、曬墊、簸箕、篦繩品種,棕制品有常用的蓑衣、墊背子、棕繩……隻有你沒見過的,沒有你買不到的當地農具。逢場天,可謂是農具的大荟萃,手藝的大展示,它成為古老山鄉的歲月印記,農耕文化的标簽。
民間相傳二月十七是天王爺的生日,天王爺是神話裡統領凡界五谷雜糧、五禽六畜的天神。舊時思經有個天王廟,這一天要舉辦盛大的廟會,祭祀、禮拜、施法,以求上蒼恩賜、五谷豐登,廟會還要搭棚煮粥、向遠道而來的信衆廣舍善粥。彌久,演變成了一年一期的壩壩會。當然,傳說信不信由自己的心,沿襲至今自然有它的文化淵源。建國後,幾度春秋裡,政府也因勢利導,在二月十七日這天舉辦過多次農業生産資料和土特産品交易會。1958年的二月十七,還舉辦了萬人參加的新式農具和竹編技藝的“擂台賽”。
如今,思經街早已不是那條窄得尤如一條理不抻抖的鄉街,商鋪也不止供銷社一家獨撐門面,也多了一旬三趕的場期,生意已經包羅萬象,涵蓋衣、食、住、行,農具不過是壩壩會的冰山一角。但,二月十七在當地人的心中仍是一個心結,歲月裡的一個扣。
仁義的老陳是個念舊的手藝人,一大早就讓兒子用三輪車載來了幾十個鬥笠和背篼,擺在了場口路邊。吸着煙候客的他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就像一截被時光掏空的樹樁低頭不語。編鬥笠曾是仁義的傳統,也是一門很好的副業,歲月裡的暢銷貨。當年紅軍在天全一百餘天,離開時就有不少戰士帶着鬥笠和蓑衣作為遮風擋雨的行頭啟程的。而今,雨衣、塑料披風和各類雨傘已代替鬥笠、蓑衣。他是在耐心地等待像他一樣堅守着傳統的不多的顧客。
梅子嶺的張師傅是祖傳的鐵匠手藝,他打的菜刀、鐮刀、彎刀、鋤頭鋼火好、鋒利,很受人歡迎。老人是趕班車來的,一張一米多見方的薄膜擺在地上,從背篼裡一件件亮出“利器”後,樂呵呵地與旁邊賣樹苗的中年擺着龍門陣。他的鐵具還是鄉村人戶必備之物,好貨不愁賣,自信的他,一張布滿皺紋的臉總是挂着笑。
摩肩接踵的鄉村,偶爾碰到一兩個提着大小筲箕,或蹲在路邊賣蘭草和盆花的小販,曾經的農具唱主角的風景已經不在。倒是趕溜溜場賣百貨、日雜、水果、蔬菜的攤主,扯起喉嚨,亮起電喇叭推銷着自己的商品,成了二月十七的主流。還有許多用背篼賣山貨和當地腌臘制品村民,以及專門趕二月十七買土特産品的城裡人……古老的鄉場像春潮湧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