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道教這一流派,許多人對它或許沒有太多深刻的認識。在人們的印象中,對它最直接的了解大概就是:它是我國本土的一大宗教流派。
中國曆史上的道教,則是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 ,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雖然,時至今日道教文化在我國的發展還是比較繁榮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見到的道士并不太多。因此,人們對它的了解大多都是來源于各種影視作品,而在那些影視作品中,道士們的生活大多都是比較清苦的,因此,這也給人們造成了一定的誤解,認為:若是想要修成正道,就必須摒棄各種物質追求。
事實上,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道家是一個追求濟世救人與提升自我修養的宗教流派。在道教信衆看來,大道本源是衍生萬物的根本,他們遵循“道”與“德”兩大自然規律。并且,在這個規定的基礎上,運用陰陽五行的自然法則,來達到趨吉避兇,完成個人生命和社會的安泰和諧,從而,達到永生的最高追求。
首先,道家弟子追求的是現世的安穩和快樂,他們不但追求身體的健康,同時,也追求精神方面的健全。其次,才是長壽和永生,以及得道成仙等其它的終極追求。人們對道教文化的另一個認知誤區就是:道家弟子必須遵循各種清規戒律,他們必須像佛門弟子一樣,戒色、戒葷腥、戒酒肉。他們必須清心寡欲,從而,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然而,事實上道家是肯定合理的人倫欲望的,其中,就包括對财富的追求,以及婚姻、子嗣等有利于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各個方面。同時,它也是一個不追求單純精神解脫的思想宗教流派。他們在個人修行的過程中講求實修,也就是以保養身體和自身的精氣為基礎,他們反對在修行的過程中,對身體和精神進行過度的折磨與損毀。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的曆史因素和各種外來文化的入侵,當下的人們對道教的傳承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現在的許多道家弟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已經出現過度的追求“苦行”和“苦修”傾向。其實,道家修行的主要宗旨在于身心安泰,從本質上來說,修行就是為了讓萬物生靈得到更好生活。而所謂的“更好生活”,則包括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協調和完善。
所以,從我國傳統文化上來看,它與儒家思想有許多互通之處。正如朱熹理學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欲”它們都不主張,不主張追求過度損毀身體,壓抑合理欲望的苦修、苦行。所以,道家其實是鼓勵其門下弟子,在修道的過程中追求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合理的欲望的。
同時,道教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流派,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它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特别是在宋朝時期,信仰和傳承這個宗教的大多都是士大夫階層。正如名言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在這個流派中,也是包括許多修身養性的理念,以及治國安邦的策略的。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都講究“安泰”二字。治國最終目标是使自己的國家國泰民安,而修身最終目标則是讓自己身心安泰。
但是,自宋朝以後,人們對于道教的教義理解和傳承就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從那時開始,他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就大多傾向于過度的苦修和苦行,從而使毀了身體。他們認為:隻有通過這種苦修的方式,才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從而,修成大道。可事實上,這些其實并不符合道家的思想和修行的法則。
而人們之所以會對道教的修行方式,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大概要從全真教的《重陽立教十五論》說起。其中,第一條就是住庵,它的意思就是:但凡是出家修行的人,就必須在庵堂,也就是道觀中居住。大概也正是由于這一條規定的出現,讓人們錯誤的理解為:想要修道就必須與世隔絕,清心寡欲。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重陽祖師之所以要求人們在修道的過程中必須住庵,其實,是為了給那些人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常言道:“身有所依,心得漸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沒有辦法保障的話,那麼,他又哪有精神和力氣去修道呢?同時,如果過度的壓抑自己的合理欲望的話,其實并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在修行過程中,不能追求極端的苦修,也不能一味的否定現實而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隻有達到了“身心安泰”才能保證進一步的修行。可以說,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最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了勞動群衆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了。
現今,可能有些宗教理念可能已無法适應當今的社會發展,但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中總能發現一些閃光點。這個寶藏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一挖再挖,一學再學,這何償不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捷徑呢?
參考資料:
【《道家的“身心安泰”與“神氣交融”》、《重陽立教十五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