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動物園内一老虎籠内遛彎踩出圓形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網傳視頻中,一隻老虎在室外場館一處空地上反複繞圈行走,腳印在地面上踩出一個圓形。有網友留言表示擔心:“這是刻闆行為,是生病了”。
對此,北京動物園回應稱,視頻應非近期拍攝,“飼養員一早就注意到這隻孟加拉白虎出現了刻闆行為,3月下旬已經将動物收回後台進行行為矯正訓練,在後台利用栖架、食物等豐容物品,引導動物減少刻闆行為,相當于對它做‘心理疏導’。”園方表示,目前該老虎狀态已恢複良好。
3月下旬,北京動物園飼養員在後台利用栖架、食物等豐容物品,對該虎進行行為矯正訓練
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還對外運動場進行了豐容升級改造,更換場地環境、增加塑料球、木球、輪胎等多種措施,幫助其恢複。”
近期,這隻孟加拉白虎在外運動場水池嬉戲
刻闆行為可以看做動物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人類的專屬嗎?當然不是!因為很多圈養的動物也會得“抑郁症”。
在動物園内,特别是有些中小城市的動物園當中,如果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看見這樣的場景,有些動物沿着固定的路線踱步,來回走動,搖頭晃腦甚至原地轉圈。
也許你也曾經認為,這是圈養以後的正常現象,但實際上,這在專業術語上叫做“刻闆行為”。
衆所周知,野生動物最大的特點就是“野性”和“自然”,與環境融為一體,無拘無束的生活,但野外環境轉移到人造的圈養空間,加上有些圈養空間的條件有限,動物的生活習性也會改變,有些動物适應得不好,就會出現異常、重複、沒有任何功能作用的“刻闆行為”。
不停走圈的狼
研究表明,刻闆行為可以分成三類:重複出現口部相關動作、重複相同路徑運動、高頻率單調行為。例如來回擺動頭部,在圈舍内反複踱步;鲸豚類動物毫無生氣的浮在水面上或用身體撞擊牆壁、在水池内不停繞圈遊動等。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動物保護專家汪松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從學術研究上來看,對于動物産生刻闆行為的病因還有一些争議,但普遍認為這可能是由狹小的生活空間、較低的環境豐富度、人為環境的幹擾和動物本身生活環境被破壞造成的。
“尤其是在單調、受限的圈養環境當中,刻闆行為更容易出現,這其中以熊科動物的表現最為明顯。”汪松說到。
以棕熊為例,在野生環境當中,領地範圍多的可以達到700—1000平方公裡,少的也有20—40平方公裡,但一般動物園給棕熊的活動範圍最多隻有幾百平方米,完全無法比拟野生環境。
因此,我們在動物園中,經常可以看到熊科動物出現反複繞圈踱步、舔手指或者雙腿站立期盼食物的現象。
就連國寶大熊貓也出現過“刻闆行為”:大熊貓“蜀蘭”曾被觀察到口角處出現白色泡沫,被認為是機械性重複空嚼、玩舌頭等刻闆行為引起的,這與“蜀蘭”狹小封閉的飼養環境有很大關系;大熊貓“賢賢”借展到山東德州動物園以後,短時間内就出現了數百次的甩頭動作,還有吐舌頭等現象,都是典型的刻闆行為表現。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項目經理鄭钰認為,刻闆行為是動物承受了巨大壓力并且無法排解所造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是衡量動物是否存在急性壓力的指标:“如果不加以解決,會導緻慢性行為問題,後果難以估量。”
環境豐容與多點投喂其實不僅僅是動物園内的動物,就連家養寵物,甚至是學齡前兒童,也會因環境問題出現刻闆行為。例如寵物貓在外界環境變化較大,或者生活環境過于狹小時,會出現過度舔毛的現象;把學齡前兒童關在房間中,他們可能也會出現玩手、扣自己的行為。
好在刻闆行為并非不可逆的現象,近年來随着動物福利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動物園開始認識到刻闆行為給動物帶來的危害。工作人員開始利用多種的方法,努力提高圈養動物的生存質量與生存環境。
如何避免刻闆行為?最為簡單的辦法就是“豐容”。“豐容”是動物園的專業名詞,簡單理解就是環境豐富化,模拟自然環境、增加環境複雜性并增加感官刺激效果,讓圈養環境豐富化,最終達到複刻動物在野外的生态樣貌的目的。
除了環境豐容法以外,食物豐容法也是避免刻闆行為出現的重要手段。覓食是野生動物的天性,被圈養的動物最忌諱的便是“飯來張口”的懶惰生活,不僅不利于健康,也容易喪失天性,導緻刻闆行為的出現。
這就需要在喂養上做文章。飼養員在投喂食物時,不再定點投放,而是有意識的把食物隐藏起來,采取多點投喂的方法,讓動物自己找食物,并對動物進行行為訓練。例如讓大猩猩通過小棍子把食物掏出來,把猛獸的食物裝在需要用力撕開的紙箱子裡等等。
這樣既增加了活動量,又消磨了時間,還可以激發動物潛藏的本能,讓動物也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刻闆行為的發生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文字 | 北京科技報社記者 趙天宇
編輯 | 劉昭
新媒體編輯 | 陳振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