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心病科主任醫師 湯 諾
相比以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随之帶來的是體質變化。普遍使用冷氣空調、常食生冷寒涼食物、濫用抗生素、經常熬夜等,時刻損耗着我們體内的陽氣。臨床發現,陽虛人群普遍多了。
《靈樞·壽夭剛柔》雲:“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體質強弱表現為對某些疾病有較明顯的傾向性、易感性,通過調理偏頗體質狀态使之向平和質(人體9種體質中,隻有它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均為偏頗體質)轉化,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研究顯示,中國一般人群中,平和質占32.14%,偏頗體質占 67.86%,8 種偏頗體質中,陽虛質位列前三,這種體質較易發生胃潰瘍、骨質疏松症、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陽虛體質是以陽氣虛弱為主的體質狀态,是許多疾病産生的體質基礎。中醫學認為,陽虛狀态下,人體推動和溫煦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症狀,故陽虛體質又稱“虛寒體質”。其形成與身體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疾病及藥物因素密切相關。陽虛體質的人典型表現為:四肢不溫、畏寒喜暖、面色白、大便溏薄、自汗、舌淡苔白滑、脈沉微無力、耐夏不耐冬;性格上,少言懶語、沉靜内向。
中醫學典籍《素問》指出,陽氣具有興奮、推動、溫煦、防禦等作用,若人體陽氣不足,髒腑機能會顯著降低,機體活力和功能也會被削弱,進而導緻各種疾病的發生。可以說,陽虛則寒、則陰病,陽氣是主宰,隻有陰陽互相化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否則“陽”無法制約“陰”,陰過于亢奮,髒器活動便會減弱,津液與血氣的運行會變得遲緩,最明顯表現就是精力差、倦怠無力、怕冷、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等。
另外,陽虛是形成亞健康狀态的必要條件。中醫認為,亞健康狀态可歸屬到“小疾”和“未病”範疇,陽虛所引發的一系列表現意味着患者處于“已病”狀态。
根據陽虛體質的特點及個人差異,臨床常采用“辨體施養”(飲食調養、情志調養、四季調養、運動調養等),具體為:飲食上,明确食物的性味、熱量、屬性等,原則是少食生冷;根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運動能力制訂相應的體能調節标準;保證工作學習之餘合理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生活中避免情緒嚴重波動。陽虛症狀嚴重的人群,可采用滋補類、溫補類的中藥調理。在夏天,中醫常說“春夏養陽”,多到戶外曬太陽,适量進行戶外活動,是調理陽虛的重要手段。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