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潮流化?彭 敏 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總冠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傳統文化潮流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彭 敏 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總冠軍
殷怡航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總冠軍
李四維 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第一季總冠軍
楊 強 浙江衛視《向上吧!詩詞》、第一季總冠軍
中國教師報:最近幾年,關于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傳統文化借助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等新媒介廣泛傳播,是否可以結合你參加的文化類節目,談一談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應該怎樣傳播與發展?
彭敏: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若想傳播發展得更好,需要放低身段,寓教于樂。傳統文化對于普通人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但如果通過大衆娛樂的方式呈現,則會拉近與受衆的距離。我參加的央視《中國成語大會》,就是選擇了猜詞遊戲這一娛樂和競技的方式呈現成語文化。節目在設計上加入了許多娛樂因素,主持人和點評嘉賓都不是正襟危坐,而是插科打诨、活躍氣氛。此外,還要用媒體營銷的思路傳播傳統文化。2017年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開播,各種媒體鋪天蓋地進行宣傳,節目關注度自然水漲船高。最近,網絡直播答題又火遍全國,相關的傳統文化專項産品也陸續上線,這些都是用新時代的方式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典型案例。
殷怡航:傳統文化在現如今可以借助多種多樣的新形式發展,去年火爆的《中國詩詞大會》是電視媒體推廣的典型,而借助網絡媒體也有許多推廣渠道。比如,前不久微信小程序裡各種答題類小遊戲,涉及許多傳統文化方面的内容,我覺得推廣傳統文化可以多多借用類似手段。
李四維:古代的信息媒介幾乎隻有書本,現代則有各種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現代生活離不開“三塊屏幕”——電視、電腦、手機,年輕人對電腦和手機的依賴尤其嚴重。這些新技術在傳播傳統文化上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優點包括方便快捷、生動有趣等,缺點則是深度不夠。對比讀書與看視頻,人的大腦狀态是不一樣的,讀書時大腦的注意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全部被調動起來,這種純粹的信息獲取是視頻不能替代的。傳播傳統文化,需要的不僅是“看熱鬧”,也需要滿足那些想要“看門道”的人,讓他們有門可入、有道可求。“看熱鬧”的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需要想一想怎樣“看門道”。
楊強:傳統文化與電視媒體、網絡媒體結合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像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都是其中的典型。文化類節目一方面要勇于創新,以合乎大衆審美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貼近大衆,另一方面又承擔着重要的引導作用,不能一味迎合,而是要有自己的品位和高度。當然,除了文化綜藝類節目,像《唐之韻》《宋之韻》《蘇東坡》等紀錄片形式的節目,以及《百家講壇》等講座式節目,都對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此外,利用網絡途徑傳播傳統文化也成為熱潮,許多直播平台都有大量講授傳統文化的課程。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廣度的普及,還要注重深度的挖掘。傳統文化成為熱點是好事,但也要防止流于膚淺和陷于形式主義的問題。
中國教師報:有些人覺得傳統文化不适應這個時代,關于這個問題你怎麼看?你認為傳統文化應該怎樣與新社會、新思想接軌,找到一個“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平衡點?
彭敏:沒有一種文化是永不過時的,傳統文化同樣有它的“生老病死”,尤其是其中涉及世界觀、價值觀的部分,會經受時代車輪更為猛烈的碾壓。但無論世界如何發展,人類社會如何向前,審美的模式是相對恒定的。傳統文化當中,有太多的詩詞歌賦,雖然在思想觀念上已經不再新穎,但它所達到的審美高度,卻能為不同時代的人類所共享,曆經千載而不褪色。傳統文化若想與新社會、新思想接軌,一方面要凸顯其審美特質,另一方面要對其中涉及思想觀念的部分進行重塑改造。許多思想觀念在其誕生時是适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的,如今時代已變,就要以當下的社會狀貌和時代态勢重新包裝,用與時俱進的話語體系重述,以便能夠适應當下社會,與現實的生産生活相呼應。
殷怡航:孤立地說“傳統文化不适應時代”是不合适的,因為傳統文化包容廣大,不能隻盯着某一章、某一句來解讀。此外,傳統文化曆史悠久,對于當代社會而言,應該用正确的思想和眼光對待,将傳統文化的内涵思想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相結合,使其煥發新的光芒。
李四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為當代人所用,最穩妥的辦法是從審美入手。名山大川、風花雪月這些東西,古人覺得美好,當代人同樣也會覺得美好,古人将這些美好的意境融入詩詞歌賦、音樂美術、小說戲曲之中,當代人感受那些藝術作品時,依然會與古人的審美産生共鳴。至于古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倫理等,固然也有其寶貴價值,但這些領域的專業性很強,再加上時代發展變化導緻的古今巨大差異,還是要交給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研究、挖掘,不然隻能誤讀、誤解了傳統文化。
楊強:當代社會雖然與古代生活方式差異很大,但我國的傳統文化曆史悠久,自始至終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一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像文學、書法、音樂、戲曲、棋類等,我們或多或少會接觸。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我們一直在過;如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許多人一直在聽;如今,詩詞、書法等也得到大力提倡,它們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以傳統詩詞而論,它本質上以言志、抒情為主,如今的生活方式雖然變了,但是我們的基本情感、思想,以及對于理想的追求、對于苦悶的抒發,對于興亡的感歎等,仍然與古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同時,古代詩人在坎坷人生中所秉持的操守、氣節,在詩詞中所彰顯的人格、品格,仍然值得我們學習、敬仰,這些都不會過時。我們應該以新時期、新思想為背景,促使傳統文化向當代語境轉化以及創新性發展,從而與新社會、新思想接軌。
中國教師報: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你認為讀詩詞、背詩詞的意義在于什麼?在中小學階段,怎樣通過詩詞賞讀提高文化素養、審美情趣?
彭敏:讀詩詞、背詩詞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幫助我們塑造完善的人格、豐沛的靈魂,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會因詩詞而變得優雅知性,口頭表達也會達到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境界。詩詞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核心知識系統,事半功倍地成為一個有底蘊的人。許多人都想通過閱讀變成一個有知識、有内涵的人,但看了許多書卻成效不佳,究其根本是沒有建立核心知識系統,所學都是一鱗半爪,疊加在一起也不能成為學問。但詩詞是一個豐富自足的知識系統,與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緊密聯系在一起,大量閱讀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蘊。在中小學階段,詩詞賞讀的要點包括:第一,入門須正,市面上關于詩詞的書非常多,但許多都有各種錯漏或避重就輕、語焉不詳,所以要選擇權威出版社的權威版本。第二,理解的确很重要,但背誦是根本,甚至可以說,沒有背下來的詩詞等于沒有讀過。第三,知人論世,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和詩人的人生經曆,這樣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詩詞,而這些故事和經曆本身,也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殷怡航:學習詩詞能夠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于詩詞學習,中小學階段的學生要多看、多背、多理解,家長和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和啟發。詩詞學習沒有捷徑,要想學好詩詞,一定要深入文本,還要了解詩詞的背景和意境。
李四維:錢穆先生說:“若講中國文化,講思想與哲學,有些處不如講文學更好些。”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最生動的縮影,從這裡可以看到古代的曆史、哲學、政治、民生等各個方面。抛開這些,即使詩詞本身的魅力也足以讓人流連忘返。如何進行詩詞學習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深淺來決定:沒什麼興趣的,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詩詞就可以;有一定興趣的,可以課外讀一點詩詞鑒賞辭典之類的書,但一定要選好版本,畢竟不是每個出版社都有校對賞析詩詞古文的能力;興趣濃厚的,可以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史,然後按照文學史的順序尋找曆代詩歌選集;如果特别癡迷,可以通過一些入門書籍學習詩詞的文體要求,然後試着進行創作。
楊強:詩詞學習離不開閱讀、背誦、寫作,這些做法可以讓詩詞滲透到自己的生活中,激發自己對傳統詩詞的興趣。詩詞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從詩詞中感受到快樂和充實。詩詞教育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的詩詞素養,許多語文教師對于詩詞的基本知識、藝術審美往往會比較陌生,無論是主觀愛好還是客觀素養等方面都很薄弱。教師要注意對學生詩詞興趣的培養,不應采用灌輸、強制等方式,而是要讓賞讀詩詞成為學生的追求和習慣。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最重要的是環境的熏陶,學生産生興趣就會逐漸深入學習,那麼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國教師報:據我所知,許多文化類節目的優秀選手,自己本身也能創作舊詩、新詩、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就你自己而言,你認為大量的記憶背誦對你的文學創作有什麼幫助?
彭敏:文學創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語感,許多人寫作多年還是找不到語感,語言表達一塌糊塗。究其原因,翻譯過來的世界名著和經典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構成了大多數寫作者最重要的文學資源,但經過翻譯的世界名著往往丢失了最初的語感,隻呈現出一種不中不西的奇怪語感,而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又處在現代漢語的實驗探索階段,兩者都不太可能為寫作者提供高純度的語感範本。因此,求助于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是非常好的選擇,詩詞的語感會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寫作中,而一些骈文、散文中的詞語,又典雅、又精準,可以直接在寫作中使用。
殷怡航:文學創作需要“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隻有廣泛的輸入才能有更好的輸出,大量的背誦古典詩詞,将會在寫作時更加得心應手,做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李四維:從技法層面講,閱讀、記憶對詩詞創作水平幾乎起到決定性作用。創作舊體詩詞,在寫得“好”之前,先要寫得“像”。當代中國人所處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與古代的差别實在太大,這導緻當代語感與古代語感難以銜接,這是當代人學習詩詞創作的最大障礙。明代王世貞說,寫好詩詞要“以純灰三斛,細滌其腸,日取六經、周禮……《史記》、班氏《漢書》、西京以還以至六朝及韓柳,便須铨擇佳者,熟讀涵泳之,令其漸漬汪洋”,用經史子集培養自己的語感和氣格。打個比方,學詩詞就像學外語,學語法記單詞固然重要,但想說一口地道的外語,最終還是要聽外國人怎麼說才行。
楊強:我認為詩詞背誦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寫作能力,但的确可以從間接層面産生促進作用。背誦能激發、強化寫作興趣,從而産生強烈的寫作沖動,在興趣的驅使下,能夠更好地掌握文學創作的基本技巧和手法。以舊體詩詞為例,必然先從學習、繼承傳統開始,大量背誦詩詞以及相關典故,可以在創作中汲取前人的創作經驗,也可以在用典、點化等方面更加純熟。大量閱讀古代文學經典,并通過背誦使之成為人文儲備,這關乎一個人的學養、積澱所能達到的厚度,也決定了文學作品所能達到的高度。
《中國教師報》2018年02月28日第16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