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的特征是視物變形、無痛性中心視力下降。除中心視網膜淺脫離外,眼底基本沒有其他異常表現,否則則可能是其他視網膜或脈絡膜視網膜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在光相幹斷層掃描(OCT)發明以前,CSC的診斷通常是FFA,往往表現為特征性的冒煙或墨漬樣的熒光滲漏點。以醫院為基礎的研究顯示,CSC通常發生在壓力大的中年男性,就是所謂"A"型人格和/或與全身性激素治療相關。OCT結果顯示,CSC患眼呈中心凹區域漿液性視網膜脫離,還常伴有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近期研究還增加了一個新特征:患眼以及對側眼中心凹下脈絡膜增厚。随着Angio-OCT(OCTA)臨床應用的普及,無創性黃斑區血管造影也漸漸成為了一個主流的新方法(圖1)。本研究應用OCTA、FFA和SD-OCT對CSC患眼的檢查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
圖1. 一位健康志願者的3×3mm範圍正常脈絡膜血管OCTA圖像
作者對平均年齡47.0±7.9歲的21例患者的26隻眼進行了OCTA檢查,所有26隻眼OCTA圖像結果都顯示了較高的信号分辨率,其中21隻眼的圖像額外地顯示了擴張的毛細血管。這些OCTA顯示的異常區域與FFA上的熒光滲漏區,或ICG上脈絡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區域是一緻的。(圖2、3)
圖2. 來自患者⑦的6×6mm黃斑區脈絡膜血管層OCTA圖像:該患者CSC患眼黃斑中心位置的毛細血管廣泛擴張,以及局部高強度的血流信号(A)。與FFA上熒光滲漏點及SD-OCT所示病竈位置相一緻(B和C)。與眼底彩照上色素減退區域也相一緻(D)。
圖3. CSC患者⑲光動力治療前後,3×3mm黃斑區脈絡膜血管層OCTA圖像變化:(A)光動力治療前,(B)光動力治療後48小時,(C)光動力治療1月後。(D\E\F)依次為A、B、C綠線所對應OCT B-scan區域。
同時,研究者研發了一種方法來對一個1mm的中心區域内脈絡膜毛細血管寬度做測量:手動測量1mm直徑的圓内57個微像素裡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寬度,取其平均值代表該區域内的毛細血管寬度。(圖4)
圖4. A:一塊3×3mm脈絡膜血管層OCTA圖像被剪輯下來用作下一步使用。B:手動測量1mm直徑的圓内57個微像素裡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寬度(黃線的長度)。
在16例單眼CSC中,一例患者對側未受累的眼的OCTA圖片也顯示了高信号圖像。單眼CSC患者中,同時測量受累眼與健側眼脈絡膜血管寬度,并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受累眼的病變區脈絡膜毛細血管是顯著增寬的。而行常規FFA的18隻臨床确診CSC的患眼中,有14隻眼的FFA結果提示并沒有發現明顯的熒光滲漏。
綜上,可以看出OCTA顯示了CSC患眼脈絡膜血管擴張的高信号強度圖像,以及大多數确診CSC患眼裡脈絡膜血管擴張的表現。結果表明,OCTA可以成為CSC無創診斷的重要方法,以及為一般黃斑疾病的診斷提供較大的幫助。本研究不足在于樣本量小,患者選擇也并非随機,同時FFA、ICGA與OCTA檢查時間也不盡相同。運用不同檢查方法在疾病的同一時期進行研究,以及在疾病不同時期用各種檢查方法進行的縱向研究,能為OCTA的應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本文圖表均摘自原文)
原文:
Chan SY, Wang Q, Wei WB, Jonas JB.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IN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Retina. 2016 May 9
點評
楊治坤
又是一篇關于OCTA的文章,這一次則是魏文斌教授的團隊為我們總結分析了“中漿 CSC”的一些特征。本研究确實發現了在中漿 CSC患者中脈絡膜毛細血管擴張和病竈對應區域高信号的表現,這與近年來發現的中漿 CSC患者的脈絡膜增厚還是比較一緻的,也符合對于中漿 CSC這一類疾病的認識。但至少在目前的技術階段,OCTA的主要意義還是對于新生血管性疾病,作者在讨論中也提到了OCTA在慢性中漿 CSC繼發CNV中的作用。從疾病診斷的角度,目前傳統的OCT基本可以确診CSC。OCTA除了能夠幫助與其他一些疾病進行鑒别之外,其意義還在于滲漏點的定位,這樣就能讓我們找到一些适合進行傳統激光的患者。本研究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提示滲漏點的大緻位置,因此對于治療也是很有意義的,但更重要的仍然是無創的随診監測。目前OCTA掃描範圍仍然不是很大,在這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國際眼科時訊》的【文摘速遞】欄目于2015年8月起與《協和眼科資訊》實現共建,所有資訊在兩個微信公衆賬号同步上線,以下為兩個賬号的二維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