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虎,情緒複雜。既贊揚猛虎的威風,稱之為“百獸之王”;也恐懼其危害,蔑稱之為“大蟲”。對于我們今人來說,對老虎的恐懼之心,早已沒有了。而對其精神的贊揚,是我們要時刻提倡的。詩詞中,贊揚老虎的,比比皆是;當然,除了贊揚,也有惡其行的,更有告誡的。
1. 《沁園春 虎》,王玠元代詩人王玠的《沁園春 虎》,可能是對老虎描寫最為全面的詩詞,它描寫了老虎的威風八面,卻又寫得充滿詩情畫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生在西山,常居東谷,出沒無時。
向枯樹岩前,幽泉澗畔,
饑餐渴飲,飽暖随宜。
一任縱橫,平生勇猛,
走入叢林萬木披,誰知得。
但無憂無懼,斷絕狐疑。
等閑剔起雙眉。有萬裡風生八面威。
自踏葉巡山,不離元所,
一靈不昧,百獸皈依。
跳下懸崖,咆哮振地,
月白山寒水滿溪。
收牙爪,且藏身遁迹,獨步雲歸。
猛虎下山
“生在西山,常居東谷,出沒無時”,一句“出沒無時”,刻畫出老虎的神出鬼沒,機動靈活。“向枯樹岩前,幽泉澗畔,饑餐渴飲,飽暖随宜”,描寫老虎的率性而行,非常可愛。“一任縱橫,平生勇猛”,這麼威風,是霍去病式的人物。“但無憂無懼,斷絕狐疑”,“無憂無慮”,其實就是無所畏懼;“斷絕狐疑”是指做事當機立斷。“一靈不昧”而“百獸皈依”,是指不忘初心,天下歸心。“咆哮振地”,多麼威風的場景,卻是在“月白山寒水滿溪”的詩情畫意下。“收牙爪,且藏身遁迹”,如英雄歸去一般,“獨步雲歸”。
這首詞,寫得既威風凜凜,又詩情畫意!
2. 《猛虎行》,李鹹用唐代詩人李鹹用更看重猛虎的勇猛,強調人的志氣,更喜歡一諾千金的大丈夫。他在《猛虎行》中寫到:
猛虎不怯敵,烈士無虛言。
怯敵辱其班,虛言負其恩。
爪牙欺白刃,果敢無前陣。
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猛虎不怯敵
猛虎和烈士的特點,都是一“不怯敵”,二“無虛言”。怯敵有辱其身份,虛言則辜負知己者的恩情。“爪牙欺白刃,果敢無前陣”,他們是能夠空手對白刃,果敢而無懼在前陣。隻要有“易水送行”,則“至死無悔吝”。
詩人一是贊虎,二是贊烈士,烈士如虎,虎如烈士!
3. 《猛虎詞》,儲光羲唐代詩人儲光羲則注重猛虎之精神,高度贊揚其精神。大丈夫勇猛其次,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他在《猛虎詞》中寫到:
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
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
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
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
蒙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
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
高雲逐氣浮,厚地随聲震。
君能賈馀勇,日夕長相親。
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
“寒亦不憂雪,饑亦不食人。人肉豈不甘,所惡傷明神”,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傷明神的事,再“甘”也不能為。“太室為我宅,孟門為我鄰。百獸為我膳,五龍為我賓”,我的居所,我的鄰居,我的飲食,我的賓客,我都有所講究。孔子說,“志士不飲盜泉之水,賢者不受嗟來之食”,就是這個意思。“蒙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既要威風,也要仁義。“高雲逐氣浮,厚地随聲震。君能賈馀勇,日夕長相親”,大丈夫頂天立地,義薄雲天。
這是《三國演義》中所宣揚的關公精神!
4. 《猛虎行》,齊己唐代詩僧齊己則從猛虎的動作、神态來描寫。側重于猛虎的氣場,強調其豪氣。他在《猛虎行》中寫到:
磨爾牙,錯爾爪。
狐莫威,兔莫狡,饑來吞噬取腸飽。
橫行不怕日月明,皇天産爾為生獰。
前村半夜聞吼聲,何人按劍燈熒熒。
橫行不怕日月明
“磨爾牙,錯爾爪”,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猛虎隻要稍微動作,就是威風凜凜。在真正的實力面前,狐狸的假借威風,兔子的狡兔三窟,都是沒有用的,隻能被老虎“饑來吞噬取腸飽”。“橫行不怕日月明,皇天産爾為生獰”,大丈夫就是要堂堂正正,青天白日也不怕。“前村半夜聞吼聲,何人按劍燈熒熒”,人未到,隻聞其聲,就已經讓人心惶惶。
我們需要學習猛虎精神,使用絕對的實力,而不是投機取巧。
5. 《虎》,於汝玉元代詩人於汝玉的詩歌《虎》則相當有趣,可以說短短一首詩,卻是一部猛虎的百科全書。全詩寫到:
斑寅赢得号将軍,月黑深山星目分。
長嘯一聲風括地,雄跳三劢獸奔群。
不堪羊質披文炳,無奈狐行假焰熏。
螯毒由來人共懾,豈知更有猛于君。
斑寅赢得号将軍
“斑寅将軍”是老虎的别稱;“月黑深山星目分”,極力描寫猛虎的威風,“虎視眈眈”,從視覺上描寫老虎的威風;“長嘯一聲風括地”,從聽覺上描寫老虎的威風;“雄跳三劢獸奔群”,從百獸的反應描寫老虎的威風;“不堪羊質披文炳”,看不起披着虎皮的羊,所謂的“羊質虎皮”;“無奈狐行假焰熏”,但對于“狐假虎威”卻無可奈何。“螯毒由來人共懾,豈知更有猛于君”,即孔子所說的,“苛政猛于虎”。
本詩從視覺、聽覺和反饋等各方面描寫了老虎的威風,也描述了老虎的無奈,更是強調“苛政猛于虎”。對猛虎的描寫,相當全面。
6. 《畫虎》,王佐才宋代詩人王佐才告訴我們該怎麼畫虎,他說,畫好猛虎的毛發和骨架才是最重要的,隻要畫好了毛發和骨架,再差也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炳毛威骨自精神,好祝提毫點刷人。
縱使不成猶勝狗,休添角翼亂天真。
炳毛威骨自精神
隻要老虎的毛發和骨架畫好了,就比狗強太多;隻是不要再“畫蛇添足”,給老虎添上“角”或者“翅膀”了。
這也說明,猛虎的威風來自其毛發和骨架,有了這兩樣,就能不怒而自威!
7. 《猛虎行》,張籍唐代詩人張籍則借《猛虎行》,講述了一則寓言,其實,還是告訴我們,“苛政猛于虎也”:
南山北山樹冥冥, 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 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 長向村家取黃犢。
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來林下看行迹。
猛虎白日繞村行
“猛虎白日繞村行”,惡勢力是多麼的橫行無忌啊!“山中麋鹿盡無聲”,善良的勞動人民隻好戰戰兢兢、忍氣吞聲地生活。“年年養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惡勢力有着非常深廣的社會聯系,皇親國戚,豪門大族,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帶關系,結成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統治集團,官官相護,上下勾結,各霸一方。“長向村家取黃犢”,表面是說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莊,把農家的小黃牛咬死、吃掉,實則是寫人中之“虎”用“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殘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五陵年少不敢射”,說明世上無人敢惹他們,使得他們無法無天。
人類社會不能遵從“叢林規則”,老一輩革命家已經用實踐告訴我們,隻有相互幫助,共同奮鬥,才能有未來。
8. 《豐幹騎虎贊》,釋智遇宋代詩僧釋智遇強調教化對武力的作用,隻要道德普實,武力終将失去其存在的價值,這也是佛教一直倡導的。他在《豐幹騎虎贊》中寫到:
萬德不将來,猛獸自馴伏。
一嘯出林,陰風拔木。
隻知附掌放憨,不覺山青水綠。
隻知附掌放憨
在萬德普實的時候,即使兇猛如老虎,也将馴伏。在萬德教化下,像大吼一聲出森林,使得陰風拔出樹木的老虎,也不會使用武力,隻會安靜睡覺。
當然,這隻是佛教的理想!
9. 《畫虎》,汪廣洋明代詩人汪廣洋的《畫虎》,則描寫了猛虎的另一面,即使它孔武有力,但也不乏柔情似水:
虎為百獸尊,罔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惟有父子情
縱然猛虎是百獸之王,沒有人敢“觸其怒”。但它亦有兒女情長,父子情深。魯迅先生說了,“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一步一回顧”,也是猛虎的真情流露,絲毫不損其威猛!
“虎毒不食子”,猛虎亦有情!
10. 《遣興》,杜甫詩聖杜甫則對如同猛虎般濫用武力的人們提出了警告,所謂“一山更有一山高”,你對他人使用武力的同時,遲早會被更有武力的人收拾。詩聖在《遣興》中寫到:
猛虎馮其威,往往遭急縛。
雷吼徒咆哮,枝撐已在腳。
忽看皮寝處,無複光閃爍。
人有甚于斯,足以勸元惡。
猛虎馮其威,往往遭急縛
猛虎雖然憑借其威力,震懾四方,但卻常常被捆縛起來,毫無辦法。這時候,其吼聲如雷的咆哮也是枉然,縛虎用的木柱穩固而牢靠。最後,它的皮被拔下,當作了鋪床的褥子,其眼睛也不能再閃爍光芒。對于人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小人得勢時是多麼的氣焰嚣張,而失勢時則下場又是何等慘烈,這比猛虎更兇,下場也更慘!
一個人,身體健康、孔武有力是好的,但做事要遵從法律和道德,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為人處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