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國學小呆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國學經典《三字經》中“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的相關講解。
那麼整句“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的具體含義是:
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稱為“六畜”。六畜原本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類馴服并且飼養,對人類有許多益處。
這句《三字經》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人類真不愧是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成功地進行了馴服和人工飼養,不僅可利用六畜當作食物,也可節省時間和力氣。
比如:馬可供人騎乘,也可以用來拉車;牛會耕田;羊可供應人類肉食、乳汁、皮毛;雞和豬可供食用;狗會看家護院等。
這正是人類深具智慧的地方,也是和大自然保持平衡狀态的方法。
與這句《三字經》講述的道理相關,有一個小故事,叫做《伏羲馴六畜》。
故事是這個樣子的:
原始社會時期,伏羲氏做部落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以狩獵為生。
如果遇到大雨、大霧天氣捕不到野獸,人們就會挨餓。
于是,聰明的伏羲氏就想了一個辦法:天氣好時,盡量多捕一些野獸,沒有吃完的就放養起來。
後來經過挑選,固定了一些品種,也就是“六畜”。
此後人們又發現六畜除了供人們食用外,還有多種用途:比如馬能拉車;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雞能報時;狗能看家等。
故事講完了,其中的道理你都明白了嘛?
好了,我們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了,如果喜歡小呆的講解,請點關注,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