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傲嬌王爺遭遇傻白甜,附送公子哥男二加俠客女二;個人身世之謎與朝廷重案互連;各方勢力博弈,一個偏門專業(仵作,相當于法醫)成了制勝利器……看上去老得不能再老的套路,竟讓《禦賜小仵作》播出12集後,仍能在豆瓣上斬獲8.2分。
《禦賜小仵作》是一部甜寵劇。在傳統文藝評論的視野中,段位甚低,不過是偶像劇2.0,膚淺,無腦,無邏輯……堪稱消費主義為害人間、摧殘心靈的又一罪證。批評家們更願相信,這類影視劇流行,說明年輕一代精神缺失,隻好用一個虛幻的空殼來麻醉自己。
這些批評忽略了幾個事實:
首先,《西廂記》《紅樓夢》《簡·愛》等名著當初也被當成“甜寵劇”。
其次,年輕人真的精神缺失嗎?還是一種想當然的年齡歧視?
其三,不能以“現實中是否存在”作為現實主義的标準。
其四,給人幻想,也是藝術的核心價值之一。
其五,文藝評論不應坐而論道,無視作品受歡迎的程度,以及為什麼受歡迎,僅靠演繹邏輯便下結論,這将與真實的公衆意見産生斷裂。
不錯,甜寵劇需要“發糖”,可沒有“糖”,“意義”也就無處安放。問題在于,長期以來,我們隻熱衷于讨論“意義”高低,無視“發糖”技巧,結果出現了太多的僞“意義”作品,造成巨大浪費。
也許,《禦賜小仵作》可視為一個“發糖”技術的範本,以供更深研究。
“發糖”不等于藝術退步
甜寵劇源于網絡女頻小說。
2016年,《微微一笑很傾城》改編成電視劇上線後,引起轟動。從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共有186部甜寵劇上線。
與傳統偶像劇相比,甜寵劇的基本特點是:
其一,女性走向主角,女性感受成為全劇“爽感”的核心。
其二,現實成分漸少,基本忽略生活中的艱難、苦痛等。
其三,故事更簡單,多依照遊戲中的通關模式設計,盡可能減少壓抑、挫折等内容,即“無虐”模式,很少圍繞人性基本缺陷展開反思。
依據傳統文藝理論,這顯然是巨大的藝術退步。但這就忽略了,藝術是多元的,好作品不簡單等于刻畫好人物、把故事講好、有個好主題。
以史詩、神話為例,故事簡單,人物類型化,卻有着持久的藝術魅力。這份魅力來自高度概括性。每個夾縫時代,當人們喪失了對現實的掌控力時,都會通過高度概括的手法,來愉悅自己。
甜寵劇正是愛情的高度概括——通過創造一個純愛的圖景,代償已不敢愛、不會愛的現實。“霸道總裁”“大女主”“白蓮花”等之所以被接受,正源于它們的普遍性。隻是删繁就簡後,人類愛情的缺陷被彰顯出來:激情難以維系,且易出假冒僞劣。
然而,這并不代表這一代作者的“深度”不如前人,要警惕這樣的邏輯陷阱:因為年輕一代“愛無能”,所以格外需要甜寵劇撫慰。
任何時代,愛情都是稀缺品。這一代人因意義而焦慮,比上一代人因意義而自失,是進步而非倒退。在今天,人類在客觀上已不可能回歸“苦難成就性格”的傳統中去,那麼,怎樣把“糖”品出不同味道,品出它的豐富性來,便成為一種現代教養。
所以,《禦賜小仵作》的“糖”發得有理。
“消費主義”是個筐
“糖”并不是随時都有,也不是随處可發,要做到既“爽”又不突兀,且不重複,《禦賜小仵作》在人設上有非常精巧的設計:女主專業水平極高,社會經驗卻極缺乏;男主智商超高,因職業配合而生尊敬,進而産生愛情……凡此種種,深度契合了職場人的自我定位。再加上專業知識科普(法醫)、懸疑故事的包裝,就别有一番韻味。
遺憾的是,這往往被扣上“消費主義”的帽子。
這個帽子的妙處是:定義模糊,卻又特别直觀,似乎人人都能明白。在今天,“消費主義”被視為一種原罪,隻要讀者喜歡而專家不喜歡,即屬“消費主義”。
應注意兩點:
首先,“消費主義”也是多元的。消費品也有好壞之分、環保與不環保之分。追求精緻、完美是基本人性,可能比市場更早誕生,不等于“消費主義”,而粗糙、低效率、假大空,也未必就是“反消費主義”。
其次,“消費主義”并不反精神,在今天,絕大多數精神成果依靠市場流通,消費主義促進了思想的多元化、精緻化。
隻從“消費主義”角度批評甜寵劇,其實是戴着有色眼鏡。在此語境下,“霸道總裁”意味着女性喪失自我,“大女主”則回歸了“男人成就女人”的舊叙事,“白蓮花”又是自戀加男性價值……可隻講理論正确,則唯有肌肉女天天虐男,才算女權崛起,而這種過分單調的世界,已屬理性迷狂。
事實是,傻白甜也可以有女權,大男小女也可以有女權,霸道總裁同樣可以有女權……女權場景原本多樣,不能隻按農耕時代的經典來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創作,不論哪個時代,作品受歡迎都是硬道理,不能無視讀者感受,沉浸在自我想象的唯一正确之路。
讓讀者“爽”,才是好故事
人設之外,《禦賜小仵作》的情節編織之綿密,近年來少見,使懸疑劇與甜寵劇有機結合,形成共振。
在短視頻沖擊下,網劇被迫壓縮情節,形成了“複仇不過兩集”的新叙事模式(就是當集就要把仇人幹掉)。因為略長一點的懸念,會被網友編成30秒的“劇透”短視頻,讓觀衆失去觀劇的興趣。可過分壓縮情節,又使網劇碎片化,為持續吸引觀衆,不得不“為懸疑而懸疑”,造成虛假感。
《禦賜小仵作》則試圖建立一個套盒式的結構:全局有一個整體的懸念挂鈎,即男主父親的下落,它将決定忠奸對立的大結局;與此同時,細節上又以平均每集死一人、破一案的頻率,維持了叙事節奏。節奏甚至比短視頻還快。
細節讓人喘不過氣,整體又暗藏大關節,所以《禦賜小仵作》有水銀瀉地般的爽感。這種爽,既脫離現實,又深度契合現實。
事實是,甜寵劇的觀衆很少會認為這些情節會在生活中發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進入劇情,通過扮演獲得爽感。古往今來,文學的魅力就在于讀者的融入,如果讀後不想成為賈寶玉、林黛玉,《紅樓夢》就是失敗之作。
所謂現實主義創作,是拉讀者進入情節的一種美學方法,而非現實的呆闆複制。爽并不違背現實主義的原則,讀者越爽,越說明作者契合了他們的内心真實。
《禦賜小仵作》幾無廢筆,故事含量高,依然能塞下“發糖”空間,無怪乎被觀衆稱為“良心劇”。
“文化走出去”,也有甜寵劇
在人設、故事設計之外,《禦賜小仵作》還有一個特點——用網絡産品思維去創作,這往往被蔑稱為“工業糖精”。
網絡産品思維至少包含三點。
先定位後制作。甜寵劇深知受衆對象是誰,總是根據預設受衆的最大公約數,來決定人設、劇情、服化道、宣傳策略等。在劇本之前,“糖”是什麼、“放糖”的基本方式、如何擦除“放糖”痕迹等已經預設好。不同受衆群對“糖”的接受度是不同的,隻有深入理解受衆群體,才能拿捏到位。
制作标準化。甜寵劇許多橋段是通用的,區别隻在設置在哪裡。這并不是甜寵劇的原罪,同樣的橋段,在不同情境下,效果完全不同。到目前為止,《禦賜小仵作》尚無用錯處。對于産品來說,平滑就是優點,代表着品質。
後故事操作。甜寵劇并不局限于播出内容,後故事操作也是創作的一部分。在豆瓣上,《禦賜小仵作》的群已有4000多成員,該劇條目下已有1萬多人評價,形成了不下百萬字的信息。所有入群者、評價者本身也參與了創作。
網絡産品思維常被視為妨礙創作的一種力量,其實二者也可相得益彰,畢竟在網絡産品思維的背後,是實實在在對受衆的尊重。在今天,不論是“文化走出去”,還是“讀者最喜歡的作品”,網絡文學、網劇均已成重鎮。同樣是“糖”,中國人愛吃,外國人也愛吃,把“糖”發好,遠勝幾個大詞的自命清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