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行業性虧損出現?一直以來,車險業務都是多數财險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但這塊“蛋糕”增量不增收,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車險行業性虧損出現?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直以來,車險業務都是多數财險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但這塊“蛋糕”增量不增收。
新京報記者據财險公司2018年公開年報不完全統計,在59家披露了車險承保利潤的财險公司中,僅有财險老三家——人保财險、平安産險、太保财險,以及陽光财險、中華聯合财險、鑫安汽車保險共計6家險企實現了車險承保盈利,其餘53家險企的車險業務均現承保虧損,其中,天安财險、華安财險、國壽财險以及安盛天平财險這四家2018年車險承保虧損額高達5億元以上。
實際上,多數财險公司受困于車險承保虧損久矣,近年來大面積擴張的業務量帶來的卻是長久難以消散的虧損陰影。新京報記者從多位業内人士處了解到,2018年多家财險公司車險承保虧損的原因包括,在經曆多輪商車費改(商業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之後,車險單均保費收入有所下降;同時,受制于車險市場的激烈競争,險企為獲取車險業務而支付的手續費及傭金仍居高不下;此外,汽車零部件、服務費價格上漲,也導緻了車險理賠成本有所提高等。
四、五成的手續費“價格戰”與汽車銷售量下滑緻車險承保虧損
根據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2018年全國商業車險風險地圖》顯示,去年,全國承保機動車輛商業保險保單保費達6149億元。若按這一數據計算,那麼去年車險業務保費收入仍占整個财險行業11756億元總保費收入的52.31%,是财險公司保費收入的最大來源。
确實,據新京報記者統計,在上述車險數據可查的59家險企中,就有49家險企的車險業務是該險企所有險種中保費收入最高的險種。
然而,車險的承保利潤與其巨大的體量并不一緻,财險公司的車險承保在2018年依然出現大規模的虧損,59家險企中,就有53家出現車險承保虧損,占比達九成,這一表現與此前年份相比,毫無改觀迹象。
與往年類似,市場競争激烈導緻車險手續費居高不下,構成大多數險企車險業務承保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從業内人士處了解到,目前财險公司為獲得車險業務,所需要支付的傭金、手續費動辄高達四成,一些險企還會利用“促銷”等噱頭,将手續費在某個時間段内提至五成甚至六成,最終,這些高額成本都落入了4S店等車險銷售商的口袋之中。據證券日報此前報道,從2018年的情況看,車險的綜合費用率已達43.16%。
一位中小型财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員對記者坦言,在車險市場上,四成、五成的手續費“價格戰”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過,畢竟對于中小公司來說,沒有品牌、渠道優勢,隻有砸錢,才能拿到業務。
此外,該業務員還對記者表示,去年車輛銷售量下滑,對車險新車業務也有很大影響。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汽車産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
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等違規現象頻現 32個地市級保險機構被叫停商車險
進入2019年,車險業務手續費“價格戰”亂象得到監管重視。
今年年初,監管層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車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各财産保險公司使用車險條款、費率應嚴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有關規定執行,嚴禁出現未經批準,擅自修改或變相修改條款、費率水平;通過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通過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變相突破報批手續費率水平;新車業務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費率等行為。
此外,中國銀保監會财險部近期還向各銀保監局、各财險公司下發了《關于繼續加大車險市場亂象整治力度有關事項的函》,該函件稱,截至4月30日,浙江、廣西、安徽、河南、四川、山東、青島、新疆、山西、黑龍江、湖南等11地銀保監局在查實公司未按規定使用報批的車險條款費率的違法違規行為後,先後對32個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保險機構采取停止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的監管措施。
該函件顯示,從各局近期反饋的檢查情況來看,已查實的違法違規行為仍集中在不執行報批條款費率。一是通過虛列其他費用套取手續費變相突破報批手續費率水平,公司通過虛列宣傳費、勞務費、咨詢費等費用科目來套取手續費的方式比較普遍;二是通過給予或者承諾給予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變相突破報批費率水平,公司通過代理人或業務員返還現金的方式比較普遍;三是費用數據不真實,公司向中介機構承諾支付高于報批水平的手續費率,但不及時入賬。
後續,各地銀保監局仍将繼續加大市場亂象整治力度。
“清倉”車險業務另謀出路 拓展健康險、責任險等險種
對于财險公司而言,車險業務單均保費較高,低的也有幾千元,高的甚至上萬元,相比單均保費幾百元的健康險、意外險等險種,無疑更能給公司帶來較大的現金流,車險業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據記者觀察,在車險市場競争愈發激烈、車險承保連年虧損的情況下,已有一些險企“清倉”了車險業務,例如史帶财險,其2018年年報中保險業務收入一欄下的機動車輛保險已不顯示保險業務收入數據,而在2017年,機動車輛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還為73萬元;安信農險也是類似情況,而在2017年,該險企的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還有11429.69元。
與此同時,财險公司也在謀求非車險業務的發展,特别是目前市場上較為火熱的健康險、責任險等險種,雖然健康險的單均保費不高,但一些财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收入每年也有十幾億元,例如泰康在線,其2018年年報顯示,去年健康險的保險業務收入為17.14億元,同比增長4.17倍,占公司總保險業務收入的比例已高達58%。
一家中型财險公司北分業務員也對新京報記者坦言:“目前我們公司的北分基本上沒有純做車險業務的業務員了,之前那些純做車險業務的營業部要麼被砍掉,要麼就轉型做非車險業務了,現在,非車個人業務是主要方向,這類保險的傭金大概在三成左右。不過,非車險業務比車險業務更專業一些,很多做車險的業務員可能在知識結構上有點欠缺,但是公司層面會直接下達任務,把非車業務往下推(業務員也隻能去完成了)。”此外,該業務員還表示:“其實非車險業務市場确實很大,但還是很看重業務員個人的資源,如果有一些高端資源,非車險業務還是比較好做的。”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編輯 陳莉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