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在黨的十九大上的重要講話
協調發展,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呈現良好态勢,也為湖北指明了航向。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争力。
牢記的囑托,湖北上下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昂揚奮進的姿态深入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推動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建設,引導各市州差異化發展、協同化發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形成了1個萬億市、2個五千億市、5個兩千億市、5個千億市州的新格局。同時,大力實施縣域經濟“三百”工程(百強進位、百強沖刺、百強儲備),縣域經濟實力空前壯大,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共同奏響了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交響樂,為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位于光谷科創大走廊上的國家存儲器基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武漢都市圈攜手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國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新一線城市”,近十年來大武漢重振雄風,GDP多年穩居全國城市十強,2021年排名第九。
作為湖北龍頭城市,武漢市GDP一度占全省近四成,2021年占比仍高達35.4%,是華中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
“一花獨放不是春”,“一城獨大”也不利于區域整體進化。縱觀世界,城市群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适應區域發展新趨勢,我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以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不斷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機制,推動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三大都市圈”,武漢都市圈無疑是主引擎,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樞紐”,這是我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關鍵之招。
“武漢,每天都不一樣!”近十年,武漢發展高歌猛進,2021年GDP達1.77萬億元、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9億元,較2012年分别增長121.35%、57.62%、90.47%。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三大産業集群加速邁向萬億級;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4個産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數量與上海市并列全國第一;存儲器、商業航天、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四大國家級産業基地建設快馬加鞭。國家級創新平台、兩院院士分别增至143個、81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8500家,近5年翻了兩番,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25%;市場主體超過157萬戶,較5年前增長五成。在漢投資世界500強企業超過300家。
從“獨舞”到“群舞”。近些年,武漢都市圈龍頭高昂,2021年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占到了全省的60%。随着城市能級的快速提升,大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穩固,科技創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綜合交通樞紐聯通、對外開放交流等功能全面增強,對周邊中小城市的輻射和溢出效應越發凸顯。圈内城市共推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産業同鍊、民生同保,深化創新協同、産業協作、市場聯動、開放互動、服務共享,合力建設“便捷、創新、開放、共享、綠色、活力”現代化城市圈——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目前,武漢與周邊8個城市都實現了高速公路網、高鐵或城鐵網聯接。7月17日,亞洲首座、中國唯一的航空貨運樞紐鄂州花湖機場通航。“花湖機場與天河機場,正在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助力武漢都市圈乃至長江中遊城市群打造内陸新的‘空中出海口’,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方海滿懷信心。
産業科創協同協作。放眼武漢都市圈,越來越多的企業将總部、研發中心放在武漢,生産基地放在周邊城市。早在2009年,華工科技就落子孝感,将子公司華工高理打造成了國内最大的多功能傳感器制造商,其溫度傳感器産品占據全球七成市場份額。2016年,長飛投資興建長飛潛江科技園,此後年年擴産,現已成為國内最大的光纖預制棒生産基地。長飛潛江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新偉坦言:“當初選擇潛江,主要是看中了江漢鹽化工的副産品、生産光纖預制棒的重要原料氫氣,加上潛江緊鄰武漢,物流成本較低。”
而把工廠開到天門的華世通公司,則把研發中心放到了光谷生物城。在光谷生物城資金、人才、房租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華世通組建了70人的科研團隊,全力攻關腎病高分子及抗腫瘤抗體創新藥。PD-1免疫抗腫瘤藥即将上市。
9月20日,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四市在漢簽署合作協議,将圍繞建設“國家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國家制造業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專業性金融中心、國家交往中心”的目标定位,重點推進長江中遊航運中心提升工程、武鄂黃黃交通強鍊補鍊工程、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建設工程、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工程、武漢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程等十大工程。四市将通過建設科創飛地、離岸科創園等,打造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科技創新産業帶。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作為全省首個科創“飛地”,已入駐企業60多家,被納入全省科技創新“十大品牌”。
如今的武漢都市圈活力四射,正從發育型城市群邁向成熟型城市群。按照“一年見成效、三年上台階、五年大跨越、十年翻一番”要求,武漢都市圈加速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
“武漢都市圈是湖北經濟發展最密集、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更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核心闆塊。”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秦尊文認為,武漢都市圈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其壯大勢必強力帶動中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托起湖北騰飛的南北兩翼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力發展宜荊荊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聯結長江中上遊、輻射江漢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從“一主兩副”到“一主兩翼”,近十年來,襄陽、宜昌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北南兩翼的核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
2021年,襄陽市、宜昌市GDP雙雙突破5000億大關,在中西部地區同類城市呈加速崛起之勢,并帶動“襄十随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經濟總量分别突破萬億元大關。
看襄陽,接連跨越4000億元、5000億元兩大台階,2021年達到5309.43億元,連續5年穩居全省第二,連續4年位列全國城市50強,正全力打造中西部非省會龍頭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陽高新區綜合實力躍居國家級高新區第29位。2021年,襄陽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64個,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上市公司投資項目58個,比亞迪、正大集團現代農業和國際商務區、貝特瑞锂離子電池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今年4月,一期投資100億元的比亞迪襄陽産業園項目開工,将建設30GWh動力電池及零部件項目,建成後年産值可達140億元,有望成為華中最大新能源汽車基地。
與此同時,襄陽都市圈一體化深入推進,着力打造北向、西向開放門戶和聯結武漢城市圈與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紐帶,建設以産業轉型升級和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一年多來,“襄十随神”同頻共振,“北部列陣”扇形發展起勢見形。2021年5月,由襄陽保康縣至神農架陽日鎮的保神高速公路正式通車,湖北最後一個不通高速的區域——神農架林區邁入“高速時代”。随着鄭萬高鐵的通車,“襄十随神”四地實現高鐵互通。
依托圈内汽車産量占全省45%的優勢,襄陽、十堰、随州聯合武漢共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漢孝随襄十”萬億級汽車産業走廊;襄陽“中國有機谷”、十堰“中國養生谷”、随州“現代農港”、神農架“中國藥谷”建設大步推進,共建綠色有機農産品産業鍊。“襄十随神”文化館聯盟、旅遊聯盟紛紛挂牌,四地推動設立公共服務聯盟13個,城市群内市縣兩級35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異地通辦。
看宜昌,作為世界水電之都,宜昌去年GDP跨越5000億元台階,同比增長16.8%,正全力打造中西部非省會龍頭城市、長江中上遊區域性中心城市。甯德時代、廣汽傳褀、宜化、興發、安琪酵母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紮堆于此。2021年,投資320億元的甯德時代邦普一體化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項目全部建成後可為40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正極材料,提供就業崗位上萬個。
“甯德時代将充分發揮領軍企業優勢,将宜昌工廠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工廠、智慧工廠、數字工廠,帶動産業鍊上下遊在宜昌聚集發展,為建設千億綠色低碳示範園區提供有力支撐。”甯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李平表示。
宜荊荊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可圈可點。宜荊荊都市圈的使命是打造南向、西向開放門戶,成為聯結武漢城市圈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紐帶,形成以綠色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交通硬聯通提速,沿江高鐵武宜段、荊荊高鐵、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等建設熱火朝天,當枝松高速、宜來高速、宣鹹高速、呼北鄂湘界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建設順利推進,區域“半小時通勤圈”和“一小時交通圈”呼之欲出。
産業聯動頻頻。近一年來,宜昌、荊州、荊門共同申報“國家級磷化工産業集群”,宜都、松滋協同發展先行區首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宜昌、恩施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産業集群,并入選全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四地聯合推出“宜荊荊恩”旅遊“一卡通”,成立“宜荊荊恩”城市群創新聯盟,啟動“宜荊荊恩科創走廊”等規劃編制。
公共服務共享。“宜荊荊恩”城市群通辦窗口開啟政務服務一體化合作,發布首批171項通辦合作事項清單,門診費用結算、勞動調解仲裁、公積金繳存貸款等高頻事項實現跨區域通辦。建立“宜荊荊恩”遠程異地評标合作機制,四地共同推進遠程異地評标項目上百個,交易金額逾40億元。
生态環境共治。四地簽訂《宜荊荊恩城市群生态環境合作協議書》,建立生态環境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對長江、清江等流域協同治理。宜昌、荊州、恩施共同申報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護修複工程”納入國家試點,荊門、荊州攜手共治長湖水生态環境。
9月28日,正線全長116.8公裡的襄(陽)荊(門)高鐵動工,建成後将成為連接襄陽都市圈和宜荊荊都市圈的重要紐帶。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如今的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猶如雄鷹之兩翼,正朝着新的夢想振翅奮飛。
湖北區域發展戰略演變大事記
2000年
湖北省開始提出“一主兩副”發展思路,即以武漢為龍頭、主引擎,襄陽、宜昌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三駕馬車拉動全省發展的格局。
2007年12月
武漢城市圈獲批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1 8”武漢城市圈随之上升為國家戰略,即以武漢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的鄂州等8個城市一體化發展。
2008年11月
我省決定建設鄂西生态文化旅遊圈,打造國内著名、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2012年5月
我省構建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體系,即以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為統領,全面實施“兩圈一帶”(武漢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遊圈和長江經濟帶)、“四基地一樞紐”産業發展戰略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積極打造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大别山革命老區和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試驗區等一系列重要載體,将各市州關系全局的發展戰略納入省級戰略體系,形成區域全覆蓋、各級全統籌、多載體支撐、多平台推進的戰略體系。
2018年10月
國務院公布批複漢江生态經濟帶發展規劃,湖北漢江流域的10個市(林區)、40個縣市區迎來曆史機遇。
2018年12月
我省勾畫出以“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為主要内容的區域和産業發展戰略布局。“兩帶”指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漢孝随襄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三區”包括鄂西綠色發展示範區、江漢平原振興發展示範區、鄂東轉型發展示範區。
2021年7月
我省提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原來的“一主”主要指武漢,這時的“一主”指武漢城市圈,兩翼則指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
2022年6月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強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并明确了各市州發展目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劍軍 整理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