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佬來之前這裡的确存在過一個短暫統一的莫卧兒王朝,它首先是突厥人的後裔建立的,英國人到來之前,在内部的拉傑普特人、錫克教徒、馬拉特人的反抗下,它已經分崩離析;外部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加劇了這個狀态;更外部的葡萄牙人、法國人又踏上一腳,後起發力的英國人不僅把這些勢力一一打擊平複,反而還擴大了英屬印度的地盤,把印度半島人想也沒敢想過的緬甸、尼泊爾等國家地區納入殖民或保護範圍。
英國佬對現代印度國家的成立,應記首功,雖然很多印度人會把它記在甘地等人身上。二戰之後,丘吉爾下台,英國内部也順應了世界局勢,準備為愛放手,讓印度半島的人民獨立自己玩去。
英國人放手之前,出于對多年經營的感情負責任的态度,主持了印巴分立,讓信奉印度教的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們分家,這是老家長最後的一份心意,原則很簡單,住在哪片土地上的人們大多信奉什麼宗教,就讓他們歸屬宗教屬性的國家,無可厚非。
印巴分立本身也是兩大教派争執的結果,兩大教派并不是英國佬創建的,英國人已經和了二百年的稀泥,他走了以後,沒人願意再去出力不讨好的充當和事佬。
假如強擰成一股繩,這繩子肯定馬上繃斷,假如分成幾十個土邦小國,英國人還真有點過意不去,兩分建國已經是最折中、最公道的結果。
印巴一分治,各土邦自行決定跟爸跟媽,最大的土邦之一克什米爾在這個問題上有些撓頭,是跟印度爸爸,還是跟巴基斯坦媽媽?
克什米爾的情況很有特殊性,它的全稱是“查谟和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在北,臨近巴基斯坦,查谟在南,靠着印度,看出來了吧,它就處于印巴之間。人口以穆斯林為主,接近80%,信奉印度教的隻有20%,問題在于,話語權就掌握在這20%的人手裡,邦主信奉印度教。而且信封印度的查谟地區也很委屈,當年的北部地區克什米爾使我們用真金白銀從英國佬手裡買回來的,為什麼要并入巴基斯坦?
但是北部人口占多數的克什米爾人肯定是願意投奔巴基斯坦媽媽的,所以克什米爾内部達不成共識,邦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投奔印度爸爸再說。
第一次印巴戰争再次打響,在聯合國的斡旋下,畫了一條停火線,按照這條線,巴基斯坦隻占30%,印度占去70%,但聯合國也安慰巴基斯坦,這個是暫時的,最終命運要看當地人投票,這一點是巴基斯坦人可以接受的,印度又不愛聽了。
所以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戰争接連不斷打響,直到現在,克什米爾問題一直是印巴矛盾的症結所在,這道題目前看來,無解。,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