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氣郁化火的病機

氣郁化火的病機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9 06:06:38

氣郁化火的病機?氣郁化火指氣郁日久而化生火熱的病理變化氣本屬陽,久郁則從火化《醫旨緒餘·氣郁脅痛論》:“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則生郁,郁久則生火,壅遏經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臨床常在氣郁基礎上,兼有面紅目赤、心胸煩熱、小便赤澀灼痛等火熱見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氣郁化火的病機?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氣郁化火的病機(健康術語-氣郁化火)1

氣郁化火的病機

解讀

氣郁化火指氣郁日久而化生火熱的病理變化。氣本屬陽,久郁則從火化。《醫旨緒餘·氣郁脅痛論》:“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則生郁,郁久則生火,壅遏經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臨床常在氣郁基礎上,兼有面紅目赤、心胸煩熱、小便赤澀灼痛等火熱見症。

應用領域

(一)氣郁化火的生理病理

中醫講的郁火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外感六淫之邪皆能郁滞從陽而化火。②體内的病理産物(痰、瘀血和食積等)作為緻病因素均能郁而化火,同時他們亦可是郁病病程中的病理産物,這種“因果鍊”是很多慢性疑難病證中常見的病理現象。③情志内傷,怒郁傷肝,肝氣郁結,郁久化火。高鼓峰指出“氣郁不解,則郁久而化火。”郁火一旦形成,其生理病理與肝關系密切。

生理狀态下,肝主疏洩,以氣為用,具有舒暢條達,調理氣機、血行的作用。病理狀态下,肝失疏洩,氣機升降失常,或壅結成痞,或郁滞化火,或氣滞水停,氣滞血瘀,産生諸多病證。趙羽皇曰:“蓋肝性急而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生于上則頭暈耳鳴或目赤,發于中則胸滿,脅痛或吞酸,發于下則少腹痛疝或溲尿不利”。說明郁火傷肝時産生衆多内傷雜病,甚至疑難病症的病理基礎,深入探究郁火的成因與病理對于雜病辨治有很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氣郁化火可影響五髒

氣郁化火病本在肝,古有“肝為五髒之賊,百病之源”之說,指肝氣若變為邪,諸邪相随,克髒、克腑之變非止一端。肝為厥陰之髒,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與肺胃腎心密切相關。肝膽互為表裡,肝疏洩失常,則緻膽汁壅滞,郁而化熱。肝與肺主要表現在氣機調節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緻氣火上逆,肝火犯肺,肺失清肅,氣道攣急而緻咳。故經雲:“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胃氣以降為順,胃氣調暢有賴于肝之疏洩。氣郁而化火,橫逆犯胃,則可緻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升降失常,正如《血證論》雲:“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肝與腎古有“肝腎同源”之說,肝藏血,腎藏精,氣郁化火日久,必損及腎陰,下焦虛衰,腎氣不固。肝與心的關系為肝屬木,心屬火,是一種相互資生的母子關系。肝藏血,心主血脈,心肝配合方能氣血暢達,肝病及心可引起心主血脈或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調。

(三)氣郁化火臨床證治

氣郁化火可以影響五髒,病涉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中醫臨床上很多治療疑難病症的妙方皆出自郁火學說。《類證治裁·肝氣》篇雲:“相火附木,木郁則化火為吞酸、脅痛,為狂,為厥,為痞,為呃逆為失血,皆肝火沖擊也。”根據其不同的臨床表現可将其分為肝火熾盛,肝火犯肺,肝胃郁熱,郁火擾神,擾動風陽五種類型。曆覽前賢諸論,深感中醫治郁理論博大精深,此處所列難免挂一漏萬。

1、肝火熾盛:本證多為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而緻肝膽之氣上逆。火熱之邪内擾肝膽循經上攻頭目,故頭暈目眩,肝失調達,脅下灼痛,急躁易怒,肝熱移膽,口苦耳鳴。故本證臨床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幹。《醫貫》雲:“木中有火,郁甚則火不得舒,血不能藏而妄行……必當疏散氣郁為主,木郁則達之,火郁則發之是也,其方惟逍遙散……外加丹皮、芩連随手而應。”其治療根據“木郁則達之,火郁則發之”的原則。治法:舒肝解郁,清熱洩火,用藥宜選用疏肝理氣藥如柴胡、枳殼、陳皮等,配伍清熱的山栀、黃芩、黃連等,代表方:丹栀逍遙散。本證常見于中醫頭痛、耳鳴、耳聾、血證、不寐、狂躁等疾病中,西醫臨床多見于:高血壓病、眼科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精神失常類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神經官能症等。

2、肝火犯肺:本證之肝火,主在灼傷肺陰,或邪熱蘊結肝膽,上犯于肺,肺失清肅上逆而為咳,肺絡受傷,絡損血溢則咳血。症見: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咳嗽陣作,甚或咳血。《醫碥·咳嗽篇》曰:“火刑肺金,燥癢不能忍因咳,是咳必有火…咳急嘔逆脅痛者,肝火也,瀉白散加青皮、青黛等。”治法:清肝甯肺。用藥宜選用清肝熱的栀子、黃芩、青黛、丹皮,配伍清肺熱的石膏、知母、黃芩等,代表方為:黛蛤散合瀉白散。本證中醫見于咳嗽、咳血等病,西醫臨床上多見于: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病。

3、肝胃郁熱:本證的病機要點是肝失疏洩,郁火橫逆犯胃,肝胃失和,胃失和降,故見胃脘胸脅脹滿疼痛,吞酸嘈雜。木克脾土,脾失健運則納呆腹脹。症見: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此“火”與“熱”為肝火,故治宜:清肝瀉火,降逆止嘔。用藥宜選清肝熱的栀子、黃芩、黃連配伍蒼術、生姜等理氣健脾。代表方:左金丸。中醫臨床上胃脘痛、嘈雜、嘔吐、痞滿、呃逆等多見此證。西醫臨床上多見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粘膜脫垂症、胃神經官能症等病。

4、郁火擾神:本證為情志不暢,惱怒傷肝,“氣有餘,便是火”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痰熱上擾,蒙蔽清竅,引起心主神明,主血脈功能失調,輕則擾動心神,可緻心神不甯出現心煩、失眠、心悸,重則擾動神明出現谵語、癫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躁狂越,皆屬于火”。症見:急躁易怒、不寐多夢、頭暈頭脹、目赤耳鳴、身熱、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證治準繩》雲:“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随氣而順矣。”本證雖與“痰”有關但其本仍為氣郁化火,故治宜:清肝瀉火,鎮心安神。用藥宜選用:龍膽草、黃芩、栀子等清肝火為主藥,配伍茯神、龍骨、牡蛎、朱砂等鎮心安神藥。代表方:龍膽瀉肝湯。本證中醫見于眩暈、不寐、郁證、癫狂,西醫臨床上多見于:高血壓病、精神疾病、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内耳性眩暈等。

5、擾動風陽:本證的病機關鍵在氣郁化火之後,下灼腎陰,上擾風陽,故見頭暈、頭痛。肝主筋,風動則筋脈攣急,故肢體震顫,手足麻木。《類證治裁》:“風依于目,木郁則化風,為眩,為暈,為舌麻,為耳鳴,為痙。”故本證表現眩暈欲仆,頭暈耳鳴,肢體震顫,手足蠕動,步履不穩,甚則不知人事,舌質紅,脈弦。因其根源為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化燥生風,所以在治療時應當标本兼故,治法:滋陰潛陽,清熱熄風。用藥宜以鎮肝潛陽的龍骨、牡蛎、石決明為主藥配伍滋養肝腎的龜闆、生地、白芍、玄參等。中醫臨床上見于:頭痛、眩暈、中風、厥證、溫病等病證之中,西醫臨床上乙腦、流腦、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等病亦較常見。

參考文獻

1、艾霞,高強強,“氣郁化火”證治瑣談,現代中醫藥,2005年5月,第3期。

2、李經緯、餘瀛鳌、蔡景峰、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