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亞琦
随着漢語走向國際,各種版本号稱“極度燒腦”的“漢語十級真題”也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其中有一道題是“漢字簡體字中,筆畫最少的字和筆畫最多的字是哪個?”且不說外國人,估計很多中國人這道題也隻能得一半的分。
網絡考題固然是調侃。但像“茕茕孑立 沆瀣一氣 踽踽獨行 醍醐灌頂”“咄嗟 蹀躞 耄耋 饕餮 囹圄 蘡薁 觊觎 龃龉”這些生僻字,生活中并不少見,而仍有很多人覺得“隻有漢語十級才能讀下來”,若是再要求寫出來,估計有不少人選擇交白卷了。
不可否認,随着互聯網的發展普及以及電子産品的廣泛使用,人們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筆忘字”。離開輸入法,手裡拿着筆,面對着白紙,半天也寫不出想寫的字,最後又隻能再拿出手機……而漢字似乎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随着時代改變,書寫工具和書寫文化也在改變。早期,甲骨文需要用刀刻在石頭上,之後使用毛筆寫在絹布或宣紙上等,再後來用鋼筆,到現在用鍵盤,這必然會導緻書寫能力的改變。
如今已經不再是隻靠車馬郵件來傳情達意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流暢的書寫大緻與大多數老人并不能寫出漂亮的毛筆字是一樣的道理。
但文字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對記載和傳播文化仍具有重要作用。鑒于此,我們依然離不開認真嚴肅的文字書寫。之前《生僻字之歌》廣為傳唱,甚至火到國外,足見人們對于漢字的熱愛,無論是關于她的讀法還是寫法,都仍舊充滿吸引力。漢字的文化魅力,可見一斑。
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我們仍舊需要多認字多識字,不能忘記文字所承載的厚重内涵。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很多已經消失的社會風俗、文化現象、價值觀念等,都可以在文字中找到它們的身影。
漢字“一字一語素”,有着“一圖一義”的表達效果,書寫漢字也會傳達其包含的母語文化。因此,漢字書寫自有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傳遞着思想的溫度。
比如在文學研究中,作家手稿是很重要的資源。比起打印的文字,翻看手稿,讀者就會倍感親切,不知不覺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同樣,平常看着書寫出的文字,好像寫作者傾注的情感、寫作時的心情都可以從字裡行間流淌出來,讓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而書寫,就是在觸摸文字裡的故事。
觊觎、耄耋、饕餮、蹀躞……說是“漢語十級真題”,更像一句調侃;但它們如何繼續流淌在唇吻間、紙筆上,就是漢字給每個中國人抛出的一道題。
你覺得提筆忘字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在語言表達方面,你還有什麼困惑?可以在留言中向我們提問,光明日報将在近期邀請專家給大家解讀。
文字:吳亞琦
圖片:視覺中國 網絡
朗誦:王茜
策劃:謝文 王斯敏 尚文超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宗小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