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征人怨 / 征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境内,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圍繞着一個“怨”字鋪開。
黃河
唐代:羅隐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鬥客槎輕。
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簡析:
羅隐的這首《黃河》,表面上借用黃河的特點和典故來對其施以賦詠之辭,實則為借事寓意,對唐末昏暗的社會現實作了真實寫照,尤其是大力抨擊和諷刺了唐代腐敗的科舉制度,令士心為之一振。
書河上亭壁
宋代:寇準
岸闊樯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簡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絕句,題寫在黃河邊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公無渡河
唐代: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裡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鲸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簡析:
從詩中對黃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頗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齒若雪山”的“長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倘說它是對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亂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詩,即以“奔鲸夾黃河”喻安祿山之亂軍),那麼“臨流”“憑河”的“披發之叟”又喻指誰?或者這隻是一首抒寫《公無渡河》“本事”的悲歌,并無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過李白的再創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癡”的披發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麼。其中未嘗沒有詩人執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渡黃河
明代:宋琬
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隻須臾。
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
簡析:
黃河濁浪排空,仿佛銀河倒瀉,驚濤駭浪震懾人心。但在經曆社會人生諸多磨難的詩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這種反襯手法的運用,更加突出了詩人對現實人生的深刻領悟,揭示了社會生活中人情險惡的一面。
黃河夜泊
明代: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簡析:
此詩寫作者在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宿于黃河舟中。兩岸的沙灘在月光下閃着銀光,令人想起古戰場的氣氛。黃河的驚濤拍岸,傳來驚心動魄的聲響。它沿着開闊的平野如同一條巨龍向前遊動,不知所來,不知所止。宦遊日久,萍蹤無定,與家鄉書信難通,求聞達亦無門徑。這種凄苦的處境令人心情抑郁,竟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怅惘,不辨故鄉異鄉的愁悶。
渡黃河
明代: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簡析:
此詩即景抒情,氣象非凡而律法精嚴。首聯點題,古樸雄闊。颔聯描繪日映波濤與風掃岸沙之景,突現黃河的氣勢。頸聯由景而情,雖慨歎一己之身世,卻不為愁情所困。揚帆起程之際,心中頗覺舒暢。尾聯則順此而下,将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渾茫而悠遠的境界,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更多經典古詩詞請關注@詩詞精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