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日起,黃江街頭往昔的公交車逐漸更換為深藍色的東莞巴士。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攝 |
今天起,黃江街頭有了新的風景線——往昔的公交車更換為深藍色的東莞巴士,“藍巴士”正式進駐。今後,黃江的公交不僅以“7”字開頭重新編号,有了優化調整,還将新增莞深跨市公交747路,從黃江車站到深圳光明,全程30公裡隻需要3元。
随着“一鎮一公汽”即将退出曆史舞台,今年内,東莞将全面整合各鎮街公交資源,并将全市劃分為5個公交片區,全面提升公交服務品質。10月25日起,東部公交運營片區公交資源整合工作正式拉開序幕。黃江是片區内第二個進行整合的鎮。“藍巴士”将以更精準的班次、更高效的管理和更好的服務行駛在黃江鎮内。
●南方日報記者 歐雅琴
公交出行體驗更舒适
繼10月25日順利完成常平鎮公交資源整合後,“藍巴士”馬不停蹄,10月30日正式進駐東部公交運營片區公交資源整合第二站——黃江鎮。
“據2017年統計數據,黃江鎮總面積92.86平方千米,下轄長龍社區、北岸社區、三新社區和寶山社區等7個社區,達229900人,是東部産業園片區中唯一位處莞深交界的鎮區。”東莞巴士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東部的經濟重鎮,黃江居民的出行需求十分旺盛,在資源整合後,将有更多藍色巴士奔馳在黃江街道上,為本地居民服務。
根據調整方案,此前,黃江鎮原有公交線路6條。而從今天開始,東莞巴士将承接6條公交線路運營權,并以“7”字開頭重新編号,其中優化調整黃江5路和8路。
具體來說,如原有的黃江1、2、3、6路保留,更換成了新的線路編号,分别是740、741、742、745。而黃江原有的5、8路,則更換為743路、746路,線路走向還有所變動。大家在乘坐公交車時,要留意線路的變化,看好各個站點。
對比起此前較為老舊的車輛,此次更換的“藍巴士”,不僅全部是純電動車,行駛起來噪音小、舒适,車内空間也比較舒适。近幾天,東莞巴士工作人員開始更換沿線的線路牌,調試車輛,原有的公交車輛也在站好最後一班崗後,陸續入庫。
由“一鎮一公汽”到區域資源整合
此次調整,是為了有效改善黃江乃至東部片區内公交線網布局,提升公交運行效率,為片區乘客公交出行帶來便利。
根據《東莞市第二輪公交資源整合工作方案》(東府辦〔2019〕24号)要求,全市鎮内(園區)公交于2019年6月30日到期後,将逐步退出公交運營,不再實施“一鎮一公汽”模式。通過重新整合優化現有跨鎮及鎮内公交線路,全市由原來市區、跨鎮、鎮内常規公交體系,逐步轉變為以片區公交為主體的一體化公交模式。此前,城區、濱海灣、松山湖等片區已經陸續完成了整合,片區内的公交資源進一步得到了優化,居民出行更為便利。
此前,東部片區内的公交系統雖然為居民提供了出行便利,但由于各自成體系,線網布局及運力分配不均衡,鎮之間公交行政性分割比較明顯。在片區内部,鎮與鎮之間缺少直達幹線公交聯系,在高峰時期,公交車跑一趟需要一個多小時,效率不高。
效率不高、銜接不暢,帶來的是不好的乘車體驗。“乘客等車時間過長、公交到站準點率不高,這些都降低了公交系統的可靠性。”東莞巴士有關負責人說,由于缺乏統籌和資源整合,随着順風車和共享單車等新型出行方式的出現,片區内的公交出行吸引力日漸下降,急需改變。
作為最後一個整合的片區,東南臨深片區(塘廈、鳳崗、清溪、樟木頭)及東部産業園片區(常平、黃江、謝崗、橋頭)由東莞巴士有限公司組建公交分公司,統籌運營東南臨深片區、東部産業園片區公交線路,進一步統籌優化線網結構,提升運營效率與服務水平。
“随着‘藍巴士’陸續進駐黃江等東部鎮街,東莞的公交資源整合工作将勝利收官。”東莞巴士該負責人介紹,今後,全市的公交車将實現“一盤棋”,更注重銜接和服務的提升。
縮短公共交通“門到門”時間
每天交通早高峰,大量粵B牌汽車從黃江碧桂園以及金地湖山大境開出,湧向深圳方向。近年來,莞深之間的人口流動、産業轉移速度越來越快,每天往返于莞深兩地的“雙城族”對于兩地交通來往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
随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黃江的區位優勢愈發凸顯。作為深圳的近鄰,黃江為了積累人才基礎,吸引更多優質産業落地,一直在提升對于城市布局、産業統籌、交通規劃等方面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标深圳,提高區域競争力。
對于公交出行的要求也是如此。“随着與深圳往來的頻密,跨界商務往來及通勤通學需求将急劇增長,對城市公交便捷程度、出行舒适程度及安全保障水平等服務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據介紹,在資源整合後,黃江公交出行不僅煥然一新,提升了對黃江居民的服務能力,也考慮到軌道交通銜接、與深圳對接融合的因素。
根據設想,在城市環境容量有限的壓力下,交通部門将資源優先向集約、低碳、環保的交通出行方式配置,充分保持區域的發展活力,“通過科學規劃,大大縮短公共交通‘門到門’出行時間,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與競争力。”
無縫接駁深圳地鐵6号線
29日下午,深圳市交通局的官微“深圳交通”發出了一條推文,“光明-東莞,公交3元”,正式宣告新的跨市公交線路“莞747路”的開通。兩地居民紛紛在推文下留言,“太激動了”、“好,東莞住光明上班”、“希望能開通更多跨市公交”。
随着黃江鎮公汽資源整合,跨市公交“莞747路”(東莞黃江車站—深圳光明科技公園總站)在30日正式開通,線路全程30公裡,票價為一票制3元,單程運行時間約100分鐘。
該線路為首條途經公常路的跨市公交線路,沿途經黃江廣場、華南塑膠城、中大第七附屬醫院、光明大街、廣深港高鐵光明城站等地,旨在為黃江、光明兩地市民提供高效快捷的跨市公交服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47路也是東莞首批試行一票制的跨鎮公交線路之一。此前,《東莞市完善城市公共汽車票價聽證方案》中,針對原跨鎮公交票價計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市發改局提出兩種調整方案,統一全市公交票價計價方式,其一就是按線路裡程實行統一票制,24—36公裡的線路票價為3元/人次。按照這種新的方式計費,黃江居民通過747線路出行,費用大幅度降低了。
此外,東莞巴士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深圳地鐵6号線将于明年中旬開通運營,莞747路将與深圳地鐵6号線的“光明大街”站、“觀光路”站(軌道站點名稱均為工程名,屆時請以實際運營站名為準)無縫接駁,屆時黃江市民可乘坐莞747路至上述軌道站點換乘深圳地鐵前往公明、松崗、深圳北站、福田等地。
交通運輸是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産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力保障。通過公共交通,黃江到深圳出行更為便捷,更拉近了兩地的距離,加快莞深融合發展。
■延伸閱讀
黃江公汽發展史
改革開放後,黃江大量引入“三來一補”企業,拉開了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序幕,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随地方經濟建設事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黃江境内先後建起多家汽車運輸公司,開展公路貨運業務。
1992年,黃江大膽開拓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軟、硬環境,并将道路建設作為改變區域弱勢、增強地方競争力的主要突破口。此後,黃江先後對公常路、莞惠線進行擴寬改造,全鎮初步形成以莞樟公路(S537)、公常公路、清龍公路等幹線公路為骨架,多條鄉村公路相互溝通并與鎮外交通幹線相連接的公路交通網絡,縱貫全鎮東西南北。截至目前,黃江已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公路總長超過180公裡。
此外,随着黃江工業迅猛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湧入,客運需求量快速增加。客運形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至2012年全鎮共有客運企業2家,開通線路18條,營運客車近300輛;并開通至湖南、廣西等地的省外線路41條,開通至廣州、深圳等地的省内線路2條,途經黃江鎮的市内專線班車達20多條。
近年來,随着黃江産業轉型升級,一躍成為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工業強鎮,人民生活水平逐步邁入小康,目前全鎮居民基本實現“戶戶有汽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