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隻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戴維·弗羅斯特
怎樣在兩個孩子之間維持“公平”?
答案很簡單:别糾結了,你做不到的,孩子也不需要你做到。
甚至,執着于“公平”,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商、讓孩子們成人後的關系更糟糕。
所謂的“一碗水端平”,實際上就是不限量續杯的真心,以及必備萬能套路。
1
比起公平,更重要的是“特别”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給豬隊友出了一道送命題:我是你的真愛,還是你早戀十年的前女友是真愛?
斷頭答案一:前女友啊,情窦初開,無可取代。——做你前妻也能無可取代咯?
斷頭答案二:當然是你啦,以前那都不叫愛。——薄情,虛僞。
斷頭答案三:都是真愛。—— ……
标準答案是什麼?——不一樣的,她啟蒙了我的青春,你完美了我的人生,你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能拿來跟你作比較。
明白啦?總是跟孩子說“媽媽愛你們一樣多”的你,在孩子眼裡,就和你眼裡的豬隊友差不多呢。
為什麼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對公平有執念?
研究指出,“公平感”根植于人類大腦,與生俱來;問題是,“公平感”是個因人而異的東西:做到公平或許不難,但是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公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父母也是人,難免會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偏愛不說;單說孩子本身,每個人的禀賦和特點都不一樣,“區别對待”,不僅難以避免,甚至理所應當。
比方說,一個愛鋼琴,一個愛足球,足球小子說你偏心給哥哥買那麼貴的鋼琴,難道為顯公平,要買一個和鋼琴一樣貴的足球嗎?
比起費心耗時地計算物質、時間上的公平,最有效、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處理屬于Ta個人的感覺,讓Ta覺得自己是獨特的、被愛的。
大熱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排行老二,平時一直是被忽視的那個,甚至家中半夜煤煙蔓延時,爸媽分别第一時間救出了姐姐和弟弟,差點忘記一氧化碳中奄奄一息的德善。——這算是不公平的典型了吧。
▲當爸媽想起時,德善已經自己爬了出來
但是德善一直熱愛着家人,長大後人格健全,和姐姐弟弟相親相愛,這是為什麼?
因為德善爸爸的“聊一聊”,讓德善明确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同樣被父母愛着、注視着。所以她不再執著于和姐姐弟弟“完全平等”、不再執著于比較。
2
學會這四招,搞定争寵的小家夥們
話是這麼說,但孩子鬧起來,焦頭爛額的時候,做不到心平氣和地“聊一聊”,怎麼辦?
史上最實操《公平寶典》來了,總共4個心訣,絕對有适合你家的那一款。
1.一個分割,另一個先選擇
盛米飯、分蛋糕、切水果……兩個小家夥無時無刻不在Battle。
承認吧,娃鐵了心要互撕,你拿天平也分不均勻。
請你松手,讓一個孩子負責分配,另一個優先挑選。出去買東西也是,隻能吃or拿對方替自己挑的。
2.共情大法好,避免争論和解釋
描述孩子的感受會讓Ta覺得被理解,這會大大澆熄Ta的怒火。
比如:
✘争論: “明明有時是你先玩的,你怎麼能說從來都是哥哥先玩的呢!”
✔共情: “你覺得最近好像都是哥哥先玩的,有點傷心對不對?”
✘解釋: “姐姐更大呀,所以她可以多看一會電視。”
✔共情: “麻麻真希望你也能晚睡呢,玩得正開心就去睡覺好難哦。不過,麻麻确信,等你和姐姐一樣大,你也可以晚睡呢!”
3.不用要物質“平衡”,用愛
還記得麼,小時候,爸媽分給哥哥的西瓜好像總是大一點,你嚷嚷着不公平,爸媽于是給你又切了一塊——你就高興了麼?
并沒有,心裡還是哪裡不爽。
俗話說争來的蜜不甜,你要的可不僅僅是那多一點的西瓜。“爸媽下次還是會把更大更好的留給哥哥”的隐憂,讓你後半塊西瓜吃得又撐又不開心。
正确做法是:“不會吧!麻麻坐在這裡,就是為了保證你們吃到一樣多的西瓜,但是你卻覺得你吃得少了點——即使你的那塊隻小了螞蟻那麼大,麻麻也要給你一個大大的補償——用一百個抱抱和親親!”
這句話也很适合用在孩子們争奪一個沒法衡量的東西時,比如“姐姐的吊帶衫就是比我衣服好看!”
相信我,這些抱抱和親親,更能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
4.時間不要平均分,而是按需分配
這個雷區還蠻容易踩的,很多麻麻為顯公平,晚上“一人給一個小時”。
問題是,對于和麻麻待不夠的孩子來說,“被打斷”、“被搶走”的感覺,來得比“麻麻真公平”洶湧多了。
比如老大要和你商量家長會的具體事項,沒說完呢老二來拉你走,這就極容易讓老大覺得“妹妹在跟我搶麻麻”,老二覺得“隻要我想,麻麻就是我的。”
這時就要跟老二說:“我知道你等得好辛苦哦,等媽媽和哥哥聊完,就陪你畫萊德好嗎?我們兩個人一起畫哦!”
3
兩娃家庭,這個雷區千萬别踩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曲韻發現,三個或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是社會,可能出現各種角色和關系;但當隻有兩個孩子時,他們可以選的關系隻有三種:陌生人、對手、夥伴。
如果父母一直自以為是地主持“公道”,事事求平均,反而會給孩子造成長久的傷害。
比如固化“大”和“小”、“強”和“弱”的觀念,給自己貼标簽;
比如喜歡比較甚至攀比,沒有足夠強大的自驅力實現自我成長;
再比如對“公平”過度堅持乃至僵化,走上社會、組建自己的家庭後,斤斤計較不近人情,隻關注表面的、無條件的“平均”。
家有兩娃的你,不如放一放“做好裁判”的執念。
正如美國親子教育專家勞拉·馬卡姆所說:孩子們競争的原因是為了确保他們在危險和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能夠生存。
所以,你的工作是要愛每一個孩子,讓Ta不需要懷疑你可能更愛Ta的兄弟姐妹。
經常主動擁抱孩子、告訴Ta你很榮幸能做Ta的媽媽or爸爸、需要的時候你大部分都在、學會說“對不起”和“謝謝你”、用小紙條小禮物讓Ta感受到獨特的驚喜……堅持下來,你就會發現,在小家裡,相較于“愛”,“公平”隻是個僞概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