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

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04:24:04

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文|鄭學富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特别是從唐朝開始,中秋的主題發生巨大變化,賞月活動愈演愈烈,祭月的風俗在民間卻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松活潑的賞月活動這一流變到底如何而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中秋習俗的演變)1

中秋節以前的風俗和現在的演變

文|鄭學富

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特别是從唐朝開始,中秋的主題發生巨大變化,賞月活動愈演愈烈,祭月的風俗在民間卻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松活潑的賞月活動。這一流變到底如何而來?

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認為,“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蓬勃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隻有天子才能與之溝通,所以祭月就成為皇家的“專利”。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分别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秦漢兩朝傳承了皇室祭月禮儀,并在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史載,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則“夕夕月則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曆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月壇,專供天子于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規定每三年一大祭,遇醜、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後來,皇家祭月禮儀也流傳到民間,并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流傳下來,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表達一種美好的心願。

秋分之日,都是在農曆八月裡,但是具體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趕上圓月。而祭月無圓月則大為遺憾。所以,後來人們就将“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而随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中秋除了祭月的儀式外,還有遊賞的風俗。

據《晉書》記載,早在晉代已經有泛江賞月之俗。東晉建都建康(今南京),鎮西将軍謝尚鎮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賞月,聽到一條船上有人在詠詩。他駐聽良久,大加贊賞,便邀來叙談,此人即是窮書生袁宏。二人身份懸殊,卻一見如故,吟詩暢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振,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牛渚玩月”。開元十五年秋天,李白途經金陵,在牛渚飲酒賞月,聽說此段佳話,遂作《夜泊牛渚懷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将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

唐朝,賞月活動愈演愈烈,祭月的風俗在民間卻越來越淡化,一向嚴肅的祭祀儀式變成了輕松活潑的賞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繁盛一時,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開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時代精神,演繹出更多的傳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遊月宮等神話傳說活靈活現,使中秋文化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廣記》裡記載了唐玄宗夜遊月宮的故事,開元年間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宮中賞月,被一名叫羅公遠的異人接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于廣庭。玄宗于是密記其聲調,歸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風靡一時,至今仍無愧于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宮中看過《霓裳羽衣曲》的演出,贊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到了宋朝,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已蔚然成風。《東京夢華錄》對東京汴梁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家争占酒樓翫月,絲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闾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骈阗,至于通宵。”

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以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北宋時在宮廷内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清時期,中秋吃月餅成為民間的普遍習俗。明人田汝成輯撰的《西湖遊覽志馀》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後來,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種類,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圍繞吃月餅還産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蔔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明清時期,中秋節已與春節等節日齊名,成為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之一。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與舞火龍等特殊風俗。《燕京歲時記》說:“每屆中秋,府弟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清人慧霖有《閏中秋玩月》詩曰:“禅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一月可曾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遊。”把一個百年難遇的“閏中秋”描繪得絢麗多姿。

古往今來,人們祭月、賞月,寄托了幾許情思,抒發了多少情懷。無論是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詠歎,還是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慨,無不浸透着明月秋思的情懷。中秋詠月詩篇浩若煙海、汗牛充棟,還是蘇轼的《明月幾時有》最令人蕩氣回腸,心潮澎湃。熙甯九年中秋,蘇轼飲酒賞月,他與弟弟蘇轍已經七年沒有見面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他舉頭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子由,思念之情随着酒興在心中蔓延,于是面對明月,吟詠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