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

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07:54:49

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105. “官長”是長官嗎? “大制”是什麼?,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105.官長是長官嗎)1

少将和長官哪個職位大

105. “官長”是長官嗎? “大制”是什麼?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最後部分:“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其中,“聖人用之”的理解存在較大分歧。主要分歧是,“聖人用之”是主動句還是被動句,或者說,是聖人用什麼還是聖人被利用?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樸散則為器。’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若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也。”河上公的注解有點特殊。他認為“樸散”不一定是壞事,萬物樸散可以作為器物使用。而且道也可以分散,“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道能分散應該不是老子的意思。“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說成是“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這說明聖人是被“升用”,被提升為百官的首長。其結果是“大制不割”,“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禦天下,無所傷割。”也就是說,聖人被提拔起來後就可以用大道治理天下,沒有傷害。那麼,從“樸散則為器”到“大制不割”沒有因果關系。樸散也好,道散也好,如果不是什麼壞事,又何必“聖人升用”和“大道治理”呢。

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複使歸于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大意是,老子說的“樸”是純真的本性的東西。這種純真若被打破、分散就會出現各種品質、德行,生出不同的類别,就如平凡的器物。聖人為分散的百行、殊類建立領導他們的長官,并且懲惡揚善,移風易俗,使人民重新回歸道治社會。大道治理天下,以民為本,民心為重,所以不會四分五裂。

王弼的意思有點亂,不知道是說人還是說物。說人,又是從“樸”到“器”,器物是不需要“立官長”的;說物,更談不上“移風易俗”。按文中意思,聖人應該是為民衆建立官長,且是主動行為,但從器物到民衆,缺少合理的過渡。

陳鼓應今譯:“真樸的道分散成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的首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86頁。)道分散了,哪裡還有真樸,更不能為百官的首長,不能自圓其說。

劉笑敢引用劉殿爵先生的話也是這樣認為的:“帛書本作‘聖人用則為官長’,‘聖人用’下無‘之’字。按語法‘聖人用’是被動句,意思是‘聖人為人所用’,因而成為官長,這樣便與上句相對。‘樸’本來不是器,散了便成器,‘聖人’本來不為官長,但為人所用,便成為官長。”(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14頁。)這段話存在兩大問題:

首先,“按語法‘聖人用’不是被動句”。文言文中的被動句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動句,這類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二是無标志的被動句,即通過句中動詞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動,有人稱為意念上的被動。“聖人用”是屬于哪一種呢?第一種肯定不是,句中沒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如于、為、被等。第二種也不能肯定,沒有明顯的意念上的被動。從語法上講,“聖人用”是沒有賓語的主謂句,硬要說成是“用聖人”,不妥。而且,“聖人用則為官長”,也可以斷句為“聖人用,則為官長”,沒有“之”字也可以,意思與“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一樣,有“之”字語句通順,意思更加明确。“之”字也許是後人加的。兩位劉先生說是被動句,目的是“這樣便與上句相對”。為了湊對的理解是不合老子提倡的自然的。

其次,“樸散”是好事還是壞事?按原文“樸散則為器”應是警句,是老子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如果發生了,也隻有聖人才能挽救。按劉先生的說法:“‘樸’本來不是器,散了便成器,‘聖人’本來不為官長,但為人所用,便成為官長。”“樸散”成了好事了。聖人“為人所用”,這個“人”是誰不好說。是人民不能說“用”,是賢明君主也就不會有“樸散”的結果。再說了,聖人為官長也好,不為官長也好,與“樸散則為器”在邏輯上沒有必然關系。

如果把社會比作一顆大樹,樹倒即社會分化,樹身與樹根、枝桠、綠葉由原本一體而分散,雖然可以做成各種器物,那是被人利用、約束、控制的東西,而且質樸破壞了,純真沒有了。所以,“樸散”不是好事,是提醒,是警示。孔子曰:“君子不器。”

樸散以後需要補救。老子認為:“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以樹為例,先從字面意思來解釋。大樹砍倒後,質樸沒有了,便成了人間器物。雖有各種用途,關鍵看誰去利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這裡“用之”的“之”當然是指樹。“官長”就不是指政府官吏了。“官長”在這裡既不是長官、官吏也不是軍官的意思。“官”和“長”要分開,官是官,長是長。“官”不是官吏、官員的本義,而是官能,功能、機能的意思。長,作形容詞,長短、長久之意。“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即:聖人用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功能長久。

第二十七章有:“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本章是前一章意思的延續。聖人因材施用,能做棟梁不作椽條,能做柱子不鋸方闆,使用功能更為長久。如果是俗人用之,隻能破開成柴,送入爐中,化為煙塵。當然,老子的說教是以物喻人。

這句話放到現實社會中,“樸散”就是人類社會道德淪喪,不能“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了,而是相反。其結果,必然會引起社會動蕩。面對這種情況,隻能“聖人用之”,隻有聖人才能治理。

“用”字的本義是使用、采用。《說文》:“用,可施行也。”用,也有治理、管理的意思。如《荀子·富國》:“仁人之用國,将修志意,正身行。”又如,用民即治理和役使民衆。所以,“聖人用之”即聖人治理。聖人運用大道來治理就能夠長治久安,而且“大制不割”。

“大制”就是大道的管理典制,也可以叫做“道制”。大,在《道德經》中有的地方就是代表“道”,如“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大道治理天下,萬物返樸歸真,“樸”不會分割,也不會“散”。這與前面講的“複歸于嬰兒”“複歸于無極”“複歸于樸”是一緻的,或者說前後呼應。總之,“聖人用之”不是“聖人為人所用”,而是聖人挽救社會。

本章先說哲理,再推出“常德”及“道”的原則,核心思想是提倡返樸歸真。純真的“樸”不能散,樸散,社會就亂了。樸散,聖人還可以把控,俗人就沒有回天之力。所以,在大道體制内,“樸”是不會散的。那麼,在現實社會中,人們要學會用哲學之道,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社會才和諧。否則,體制分裂,社會動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