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情滿中秋緻敬師恩

情滿中秋緻敬師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20:15:05

情滿中秋緻敬師恩?神十四發射成功時,劉洋母校鄭州十一中的師生們為她歡呼受訪單位供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情滿中秋緻敬師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情滿中秋緻敬師恩(情滿中秋緻敬師恩)1

情滿中秋緻敬師恩

神十四發射成功時,劉洋母校鄭州十一中的師生們為她歡呼。受訪單位供圖

劉洋的母親牛喜雲數着天數等待女兒歸來。受訪者供圖

9月9日晚,河南工程學院軟件學院教師去宿舍看望新生,為大家送上月餅。劉钰攝

編者按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從盛夏到金秋,從新月到滿月,又是一年的花好月圓。

今歲中秋夜,喜遇教師節,一輪明月,兩種情感,有對團圓的期盼,也有對恩師的謝意。

明月無價,高山有情,祝老師們雙節快樂!

願人們的生活,像中秋的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航天員陳冬

請接收來自父母的思念

□本報記者 田宜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陳樹林與兒子陳冬間,關于中秋節最深刻的記憶,發生在北京的解放軍航天員大隊。那是一個中秋節的傍晚,航天員大隊食堂正搞食品展銷。航天員陳冬打算買些半成品菜肴帶回住處,祖孫三代一起過個簡單的團圓節。

蹦蹦跳跳的雙胞胎男孩,看見正烤着的羊肉串,就使勁拉着爺爺陳樹林和爸爸陳冬往前湊。

看到羊肉串,陳樹林猶豫了,尋思讓不讓孫子吃,畢竟吃多了難消化。面對孩子們興奮的臉蛋,陳冬也難以拒絕。此時,陳冬的母親黃焱遠在廣東,但陳冬能與家人一起過節已非常難得。

圍着爐火,祖孫四人站在烤架前,邊吃邊聊。這樣的情景也曾經發生在洛陽,那時陳樹林帶着陳冬和他的哥哥,父子三人就站在洛陽澗西長春農貿市場外,也像這樣吃過燒烤。

按照洛陽的中秋節風俗,家人團圓時要一起吃月餅和石榴。兒時的陳冬喜歡吃蛋黃餡的月餅,這種偏江南口味的食品在洛陽并不多見,但陳樹林總會特意為他買幾個。

陳樹林和妻子黃焱都是原洛陽銅加工廠的職工,兩人經常出現上“對班”的情況,節假日也不例外。因此,每年到了吃月餅時,父母總有一個不在家。陳樹林曾經告訴陳冬哥倆,過中秋時如果爸爸或媽媽不在家,兩人吃完月餅後,可以跑到院子裡望一望天上的月亮,這樣父母在遠方就會“感應”到。

今年,黃焱在廣東完成了帶孫子的“任務”。“閑”下來的兩位老人,回到洛陽,住進陳冬為他們新買的公寓中。

9月1日晚,陳樹林和黃焱端坐在洛陽家中,通過電視直播觀看劉洋和陳冬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出艙活動。因為這是陳冬第一次出艙,老兩口心中殷殷挂念着兒子。

“這是航天員第一次從氣閘艙出艙,也是第一次使用小臂,更是我和02第一次的出艙活動。”陳冬透過電視屏幕說道。“謝謝戰友們的幫助,謝謝全體科技人員的支持,謝謝全國人民的關注。”航天員劉洋接着說,“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9月6日,黃焱在家中給陳冬寫下一封家書:“中秋節快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很想念你,看到你首次出艙,完成了任務,我們都為你們感到高興,感到驕傲!”

他們知道,中秋節那晚,遠在中國空間站的陳冬,透過舷窗,也能“感應”到這份來自父母的思念。

三代師生,穿越時空的祝福

□本報記者 馮軍福

“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員完成首次出艙。河南籍航天員劉洋在浩瀚星空中向地面“比心”,并送上中秋祝福。

今年的中秋節恰與教師節相遇,劉洋的這份思念和祝福,也傳回河南老家,傳到了母校鄭州市第十一中學。

“中秋節到了,不知道劉洋吃上月餅沒?”鄭州市第十一中學黨委書記楊志娟念叨着,對學生在太空裡的生活格外關切。

辦公室裡,楊志娟從抽屜裡翻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和紀念冊。其中有一張劉洋的個人照,照片上的她齊耳短發,溫文爾雅,笑靥如花。

“這是2014年,我們學校師生去北京航天城參觀時,劉洋特意送給我的。你瞧,上面還有她的字,寫得多漂亮!”楊志娟指給記者看,言語間滿是喜歡。

在劉洋成長路上,老師對她有着最直接的影響。她曾說,老師恩情是一輩子值得珍惜的财富。

高三時,空軍首次在河南招收女飛行員。劉洋當時的班主任武秋月替她報了名。“上大學的機會有的是,但當飛行員的機會或許就這麼一次。”在武老師的勸說下,劉洋堅定了報考的決心。

人生路上這個小小的插曲,從此改變了劉洋一生的方向。

作為神九、神十四的“雙料”航天員,劉洋是母校鄭州市第十一中學的驕傲。

23歲的姚丹陽,曾在這所高中就讀,今年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擔任語文老師。

“若幹年前,我也曾坐在相同的教室裡,聆聽老師介紹劉洋學姐的事迹。雖然不能像學姐一樣奔赴星辰大海,但她的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在平凡的崗位中不斷學習。”姚丹陽說。

和姚丹陽一樣,走出校園的劉洋,也在努力扮演“教師”的角色。

2020年,劉洋被國家航天局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此後,她常常出現在青少年航天公益科普的講壇上,分享太空經曆,傳播航天知識,鼓勵年輕人拼搏奮鬥,勇敢追夢。

“青年學生更應該學習劉洋身上的精神品質。”在楊志娟眼裡,劉洋是個特别懂得感恩的學生。

2013年1月,聽說武秋月老師生病了,劉洋專程趕到鄭州看望。學校60年校慶時,她還專門發來賀信,為學校捐贈書籍、航天模型等。

光陰流轉,授業之恩難忘;尺素寸心,師生情誼彌深。

9月6日,感念于劉洋時隔10年再征太空,姚丹陽特意組織了一場主題班會,讓學生圍繞劉洋精神展開讨論。

“2012年6月,我在電視機前親眼見證了劉洋學姐第一次太空出征。十年磨一劍,劉洋學姐再征太空,而我也開啟了全新的高中生活。雖然前路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我要像她所說的那樣,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高一年級學生谷奕霖說。

一輪明月,兩種情感,三代傳承。

“人生一定要有夢想,那是你生命中的光。”劉洋出征前寫給兒女的書信,同樣深深影響着其他青年學生,激勵他們心懷山海,眼有星辰。

航天員劉洋父母隔空為女兒送中秋祝福

“這才是‘天上人間共此時’”

□本報記者 王延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

94天,95天,96天……窗台下,一張日曆上,圈畫着神舟十四号航天員乘組駐留太空的天數。

從6月5日神舟十四号奔赴太空開始,航天員劉洋的母親牛喜雲就數着天數過日子。

“今天是96天,後天中秋節是98天,記夠183天,也就是12月5日,姑娘就回來了。”9月8日傍晚,站在窗台前,牛喜雲和老伴兒劉士林算着姑娘歸來的日子越來越近,思念和喜悅都在眉宇間流淌。

這幾個月,老兩口如同給自己的神經裝上了“雷達”,時刻關注着航天員的新聞、跟蹤着女兒的動向。

9月1日晚至2日淩晨,中國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實施艙外活動,圓滿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牛喜雲和劉士林守着電視直播一直看到深夜。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但細數起來,劉士林、牛喜雲夫婦已記不得上一次與女兒坐在一起吃月餅是哪一年了,“姑娘當航天員後,總得有十幾年沒有一起過中秋節了。”

“不過,我們也習慣了,我們照顧好身體,做最堅強的後盾,隻要姑娘一切順利、平安,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劉士林說。

這幾天,劉士林、牛喜雲時常想起那溫馨一幕,“那是我們收到的最暖心的中秋祝福。”

幾天前,劉洋在首次圓滿完成出艙任務後,以地球這顆藍色星球為背景,向全國14億人民送上“宇宙級”中秋祝福:“天地一心向前一步,雖然充滿艱辛和挑戰,但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當姑娘說‘中秋節快樂’的時候,地面團隊馬上回複了‘你們也要吃月餅’。”劉士林瞬間被這個天地對話的細節“暖”到了,“多有人情味兒啊!雖然在太空,姑娘也能吃上月餅了。”

6月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神舟十四号航天員見面會上,劉洋曾滿懷期待地說:“這次任務期間,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為祖國慶祝生日,第一次天上人間共度浪漫的中秋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漫天星辰閃爍是我們對祖國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

時隔99天,中國人将在太空首次過中秋節。“你想想啊,這多麼有意義、多麼浪漫,在太空過中秋,這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間共此時’。”劉士林隔空為航天員深情祝福。

聚少離多的日子,牛喜雲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排遣對女兒的牽念。“姑娘成長的時光多好,沒事我就翻翻看看。”一個個大皮箱裡,牛喜雲珍藏着劉洋從小到大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有兒時的貼畫,有各種獎狀、證書、照片,甚至有體育達标證、高考準考證、成績單等等。

“等姑娘凱旋,把這些都轉交給她,讓她也像放電影一樣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牛喜雲細細整理着,“這也是送給姑娘的‘神秘禮物’。”

劉士林也為女兒備好了禮物,“姑娘從小就愛吃我做的飯,等她回來後,我親自下廚做她最愛吃的羊肉燴面和胡辣湯。”

窗外,雲遮月;但,思念與祝福,遮不斷。

她一直在和自己較勁兒

——走近2022年全國“最美教師”周榮方

□本報記者 史曉琪

“她富有激情,天生就是當老師的料,可還那麼用功刻苦。”同行說。

“她是嚴師,也是好友,學業要求一絲不苟,走下講台愛說愛笑。”學生說。

她就是2022年全國“最美教師”、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榮方。

讓青年“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鶴壁三家村有個名叫‘有才’的大爺,他在抗洪中摔斷了腿。他愛人拿着黨員徽章來到村黨支部,說‘有才的腿摔斷了,他的黨員徽章來了,有啥活兒就交給我吧’!”

周榮方的思政課上,這樣打動人心的故事有很多。那些溫暖、感動化作力量,像種子一樣埋在學生心裡,向上生長。

“就在那節課後,一名學生告訴我,聽着聽着,他心裡突然蹦出幾個字:此生無悔入華夏。”周榮方說,這名同學一下課,就寫了入黨申請書。

除了講故事,以理論力量為青年答疑解惑,從根上解開學生思想上的疙瘩,也是她的特長。她從不回避問題,也不簡單粗暴地講大道理,而是通過了解學生疑惑困惑,帶着問題備課,引導他們把問題想明白。

周榮方說,讓年輕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就是她的目标和方向。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焦裕祿的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去年春天,周榮方講焦裕祿故事的視頻,仍然那麼震撼人心,網絡點擊量一下子突破34億。

一夜成名絕非偶然,那是深耕多年的厚積薄發,也是向下紮根的深沉積澱。

有多少年,她一有空就往基層跑,擁抱火熱的生活,帶着學生觸摸時代脈搏。

有多少次,她奔波采訪抗疫一線人員、鄉村振興帶頭人等各行各業幹部群衆,感受信仰的力量,把這份情懷融入課堂。

她的思政課,之所以“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那是因為她走得遠、看得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周榮方還積極加入志願者團隊,兩次獲得優秀志願者證書,并在微博記錄“志願者日記”。網友、學生紛紛留言,“看了周老師的日記,我也去當了志願者。”

“每天睜開眼睛,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周榮方秀氣苗條,但小小身闆仿佛蘊藏着無限能量。

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最美教師”“河南省教學标兵”……周榮方律己甚嚴,總步履匆匆,其實,她早已走在了前面。

一站上講台,一投入工作,她總是神采飛揚,但其實,她常在深夜讀書備課,從沒節假日概念。

“每天清晨睜開眼睛,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她說。

既往成績歸零,非要和自己較勁兒,明天一定要超越今天,周榮方就是這樣一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