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幼兒來說,如果隻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容易導緻枯燥和乏味。常言道:興趣是第一位老師,并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幼兒日後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幼兒終身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
一、以遊戲形式激發興趣
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遊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有趣味的學習數學。
在利用遊戲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時,所選用的遊戲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的、幼兒能扮演角色的遊戲為主。如情景遊戲“小兔子拔蘿蔔”、“送小動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兒應該運用挑戰性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遊戲為主,如競賽性遊戲、操作性益智遊戲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幼兒是在操作中認知的,提供給幼兒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幼兒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在設計和準備操作材料時,既要考慮美觀性、趣味性、更要考慮材料的層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教學區的“按數取物”的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發展水平,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
1、按卡片上物體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2、按卡片上的圓點,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3、按卡片上的數字取相應數量的實物。
這樣,能夠激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兒增強自信心。
三、運用語言引起懸念,從而激發興趣
幼兒正處于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會産生極大的探究興趣,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語言,設計懸念,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圖”活動前,告知孩子,隻要根據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數在底闆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禮物。孩子們出于好奇,就會有興緻地進行計算和操作,當他們講圖拼完整,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時,就歡呼跳躍着,表達自己成功的喜悅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
所謂“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
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活動“分一分”時,發現幼兒用了九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6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第一次出現,于是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她對話,讨論把6分成三個數的事情,告訴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訴别人。這樣一來,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極大好奇,努力嘗試各種途徑、方法、探究原因,終于,探究出來了其中的“秘密”。由此可見,恰當運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内在動力。因此,使幼兒産生成功感,能夠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産生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來自幼兒内部的,如果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産生的。
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很多幼兒把教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标準,以此确定自己的行為方向。于是對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經常性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産生成功感。例如,某幼兒對數學活動缺乏興趣,在區域活動中,要多面表揚幼兒,激發他學習數學的内在動力,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六、以群裡效應,激發興趣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用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這一學具時,隻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小朋友,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緻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應積極的一起讨論怎樣才算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對激發興趣有促進的作用。
七、以競争效應激發興趣
随着年齡的增長,幼兒競争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争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設計一些帶有競争性的活動或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競争心理的發展,從而間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挂鈎”這一材料,把運算卡片分成兩等份,然後兩個孩子比賽,計算卡片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顔色卡片挂滿相應的小鈎子上為勝利,孩子們玩得特别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對于此篇解讀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文章定日更新,如對你有用别忘記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