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蔓枯病是真菌性病害,葫蘆的葉、莖、蔓均可染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随病殘體在土中越冬。葉上發病,初為不整齊褪綠斑,沿葉脈發展,後變為淡黃褐色,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心變淺,上生無數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蔓及葉柄上的病斑為長梭形,可互相愈合成片,緻使葉柄分杈處變細,很易折斷,病斑上布滿小黑點狀子實體。在葫蘆果實生長中期,正是要制作各種模型時發病最重,尤其是果實的膨大部或蒂部易積水處發病重,病斑大,上面布滿成輪紋狀小黑點,影響造型。
圖片來源網絡
防治方法:
1.病初期用50%複方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噴霧加灌根,或用70%代森錳鋅700倍液輪換噴霧。
2.鏟除雜草和防治蚜蟲。可用滅釘斃(21%增效氰、馬乳油)6000倍液,或40%氰戊菊脂6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等藥劑噴霧治蚜。(龐秋娟)
來源:三農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