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提到自然主義教育,就會涉及自然、自然主義的概念自然一詞在古希臘有兩種含義:一是“本原”(source),即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本原;二是“集合”(collection),即自然界中自然物及其秩序英國教育史學者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教育理論的進化》中認為“自然”有三種含義,即個别的天性、與“藝術”和“人為”對立的自然、自然界關于自然主義,有學者認為,它主要指西方近代的一種思潮,即用自然原因和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的哲學思想,教育上的自然主義隻是其中一種形式也有學者把教育上的自然主義分為兩類:客觀的自然主義和主觀的自然主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代表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提到自然主義教育,就會涉及自然、自然主義的概念。自然一詞在古希臘有兩種含義:一是“本原”(source),即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本原;二是“集合”(collection),即自然界中自然物及其秩序。英國教育史學者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在《教育理論的進化》中認為“自然”有三種含義,即個别的天性、與“藝術”和“人為”對立的自然、自然界。關于自然主義,有學者認為,它主要指西方近代的一種思潮,即用自然原因和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的哲學思想,教育上的自然主義隻是其中一種形式。也有學者把教育上的自然主義分為兩類:客觀的自然主義和主觀的自然主義。
經曆五個發展階段
西方曆史上首次論述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他認為,知識的種子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靈之中,教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心靈走向光明,這是完全自然的運動。亞裡士多德(Aristotle)首次提出“教育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他的三種靈魂說(植物性、動物性和理性)是其主張按兒童年齡進行分段教育的理論基礎。
但學術界一般認為,捷克教育理論家揚·阿姆斯·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自然主義教育觀的開創者。這主要體現為他用“自然”定義教育理論,并提出了“教育适應自然”原則。他認為“自然”有兩層含義。第一,自然界存在的普遍順序。教育的法則和秩序應以自然為鑒。第二,人的自然本性和兒童年齡特征。教育要順應人的天性和年齡,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人”在誇美紐斯這裡是自然力量的産物,并不具有主動性。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他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在現實社會中内心抱有美好生活信念的人)。教育有三個來源:自然(人的器官和能力的發展)、人(學習利用這種器官和能力發展)和事物(從周圍事物和經驗中所獲得)。在兒童教育中,應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人和事物的教育處于服從地位。在這裡體現的是對人性、人本的尊重。
受盧梭思想影響,19世紀瑞士民主主義教育家約翰·亨裡希·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進一步深化了自然教育思想。他提出“天性的自我發展”的觀點,即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兒童内部自然力的發展。他還提出“教育心理化”這一實現路徑。“教育心理化”有兩層含義: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内在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教育教學過程要順應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使兒童具有處于主動地位的知識和能力。
美國哲學家和現代教育學創始人之一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論體系,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推向了實用化。他認為教育有三個中心:兒童、經驗和活動。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和改組。經驗是人的主動嘗試行為與結果之間連續不斷的融合。兒童中心即兒童是教學中心,強調兒童的本性、興趣和習慣是教學的出發點,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引導兒童内在能力的發展和實現。
綜上所述,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發展經曆了五個階段:萌芽時期(古希臘)、客觀化階段(誇美紐斯)、主觀化階段(盧梭)、心理化階段(裴斯泰洛齊)和實用化階段(杜威)。
具有自然、平等、自主等特點
湖南師範大學劉黎明在《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征探析》一文中,把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征歸為批判性、創新性、自然适應性、自由性、主體性和實踐性。批判性指對壓抑性教育觀念的反思和實踐中的自我批判;創新性主要指理論的不斷更新與發展;自然适應性指與兒童的自然本性相适應;自由性是自然主義思想的内在蘊涵,也是其開展的前提和條件;主體性指提升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實踐性主要體現為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相互結合。此外,也有國内學者認為,自然主義的特點是:以自然為中心、反對超自然的存在、堅持經驗論的方法和實證主義的科學信念。
筆者認為,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内涵與特點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自然。自然在這裡有三層含義,即大自然、社會和人内在的自然狀态。三者之間是彼此獨立又相依的關系。大自然中的萬物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人也不例外。教育過程中要在尊重人自身成長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采用相适應的教學方法和内容。社會作為自然運作的子系統,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場所,我們要在尊重社會自身運轉規律的前提下對教育活動進行幹預。人内在的自然受身心發展規律影響,人作為教育的主體,其内部自然的和諧發展不容忽視。第二,平等。平等在自然主義教育觀中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人有發揮自身能力的本性需求,這是不可剝奪的權利,自然也不可為人類毫無節制地使用,強調人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二是學生和教師在教育中的關系。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其與學生是合作關系。第三,自主性。這裡的自主性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自主性,是内在的一緻與和諧統一。兒童在學習活動中是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第四,自由。更加強調積極的自由,在教育中人是主體不是客體,是活動的發出者不是外力的被迫者,是有意識有理性的自我主導者。第五,規範性與理性。教育教學需要根據主體(學生自身、教育自身、社會自身)的特性為教育活動訂立規範,并依據規範行動,而規範的建立正是在運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的。
為當今教育發展帶來啟示
自然主義教育觀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很多自然主義教育家圍繞兒童中心論、自主性、自然、自由等話題做過深入研究,為教育的改造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引導人對意義的追尋。這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所在。對意義的問詢就是自我對話的過程,也是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審視,是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進行的符合邏輯的追問,也是人作為道德主體的内在發展的本質需要。這裡的意義是對生命存在的思索,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照顧。
培養人的理性。教育需要在對話、交流和批判的過程中不斷尋求真理,而無限的交流發生在理性的王國之中,此時的對話與交流不是說服的過程,而是在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氛圍中進行的觀點交流和思維碰撞。此刻的批判也不是批評的意思,而是對不同觀點的理性的接收,是在不斷質疑和批判中尋求真理的過程。
培養一種對自然(指大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愛”的能力。這裡的“愛”是一種真誠的态度,是對多元化的包容。正如哲學家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沉思錄》中所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這份“愛”是對教育本身的尊重,讓我們回歸到教育自身中來進行一場完整性的思索。這份“愛”也是對自我的一種理解和觀照,在這份觀照中讓自我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亞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