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營銷如何脫穎而出?雙十一,一年中最大的電商營銷大戰,對用戶來說,是購物福利,對不少廠商來說,除了售新品,也是傾銷庫存的好機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雙十一營銷如何脫穎而出?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雙十一,一年中最大的電商營銷大戰,對用戶來說,是購物福利,對不少廠商來說,除了售新品,也是傾銷庫存的好機會。
對于品牌方來講,就複雜了許多,面對盈利、庫存,以及品牌形象的多方拉鋸,成也營銷,敗也營銷,不少品牌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對于生産文化商品的出版社來說,情況就更為複雜。在雙十一的營銷熱浪之下,不如一起對出版社的庫存書問題稍作關注。
書是最具個性化的商品,也最容易産生庫存
出版社制造“爆款”暢銷書,需要方法,也需要機遇,但是爆款圖書就像是網紅中的李佳琦,我們隻看到了一個人的成功,卻不知道行業内還有多少從業者在苦苦掙紮。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全國新聞業基本情況數據,2018年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庫存量為69.06億,價值1375.40億元,2017年庫存量為62.59億,價值1220.97億元。如此龐大的庫存量,令人噓噓。而庫存書的歸宿會是什麼呢?可以參閱《書的生與死:賣不出去的書,出版方為何一定要銷毀?》
讀者們對“庫存”的概念,是不敏感的。不少資深讀者都對暢銷書嗤之以鼻,那意味着什麼呢?在我們書架上,被我們認可的那些“小衆好書”,除了自己買,鮮有人問津,而我們再喜歡,通常也隻會買一本。于是這些“好書”,有一大部分可能會淪為“庫存書”、“滞銷書”。對于那些辛辛苦苦做書的出版社,他們是不賺錢的,很有可能,還有編輯嘔心瀝血做出了這本書,最後還因為庫存積壓太多被扣獎金。
書是最具個性化的商品,是文化商品。好書不怕得不到個别讀者的認可;但隻有所謂“暢銷書”,才是得到市場認可的。書的這種矛盾,在商業社會體現得更為突出,如果我們不願以“賣得好”來評價一本書的文化價值,那麼,商業邏輯以外的标準,應該是什麼?小部分讀者的追捧和消費,能夠支撐起出版社的一個團隊,繼續在“不賣座”的情況下,繼續做好書嗎?那些積壓如山的庫存,就是市場最直接的反饋。
小衆書,對于讀者來說,當然是彰顯品味的好東西,但對行業來說,未必是好事。
一個出版社有多少庫存書,讀者們未必知曉。近日,《讀庫》張立憲發文求助一事,令人動容,雖然是倉庫移址問題,其庫存量也可見一斑,天貓讀庫旗艦店促銷信息中,還有一類為“霸占庫位的元兇”,讀者們紛紛“伸出援手”,彰顯“英雄主義”。
要知道,各大出版社的庫存問題,恐怕比《讀庫》要嚴重得多,畢竟《讀庫》給線下實體書店供貨時,都是現款不退貨的政策,從某個側面已經解決了一部分庫存難題,當然,也承擔了一些利益流失。
而出版社與國内大多數供應商和渠道商的關系是相似的。出版社将書籍先供貨給渠道商,渠道商賣得好,才可能有回款,不得不提的賬期,根據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鄭重在《微利時代:解讀大衆圖書出版的微觀樣本》一文中提到,浙少社平均回款賬期是9個月,行業的平均賬期是13個月。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的少兒圖書尚且如此,其它出版社的境遇可想而知。說白了,回款慢,盈利難。
渠道商和庫存量之間,又存在某種惡性循環。多渠道大量供應,鋪貨越多,書的知名度就越高,所需印數就越多,庫存量就可能越大,越可能造成庫存積壓;鋪貨少,沒有曝光度,可能基本庫存都賣不出去。與此同時,渠道商賣不掉的書,還要退貨給出版社,增加了更多“庫存書”。這些庫存書,出版社留着,運氣好的話可以等待某個時機熱賣,而大多數,都會面臨折扣傾銷,流入批發市場,甚至論斤出售,以及面對“報廢”機制處理,比如化為紙漿。
其實,出版社發行的大多數書籍,都并非暢銷書、常銷書。暢銷書難做,諾貝爾文學獎,一年一次,帶動的銷量,也就一陣子。先不說一本暢銷書能“養活”多少不賺錢的好書,即使作為“家中唯一賺錢的頂梁柱”,暢銷書也極有可能後勁不足,變成過氣的滞銷書。表面上看,書籍庫存積壓,隻是出版社減少一部分盈利,而背後,會有多少出版編輯心灰意冷,這種損失,對行業的打擊難以估量。
如果庫存書中有好書,何必等它淪為一折
在那些積壓的庫存書中,有多少是不被讀者知曉的“個性化”好書呢?
我們都知道,很多領域的書籍,比如中國古代史、古文獻學等專業書籍,在某些二手書網站上,都被标為天價,學生們根本買不起,而那些書商的進貨渠道,可能就是折扣後的庫存書,或許隻有一折、兩折,甚至沒有成本,令人無奈。
而在很多讀者心中地位很高的“豆瓣書店”,也是銷售庫存書起家。豆瓣書店老闆卿松曾對媒體講述,豆瓣書店的貨源就是各出版社的庫存書和退書,書店剛起步時資金有限,他自己做足了功課,去圖書批發市場裡認真挑出各個領域的經典學著,再以五、六折售出。為了替顧客們挑出他們需要的好書,卿松在學術上花的功夫,可能不亞于某些博士生。對于那些無奈被處理的庫存書,豆瓣書店的老闆娘鄧雨虹曾說過一句很動情的話,“我們隻有一次要它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要,或者不要這麼多,這本書就可能在這個市場上消失,而我們卻有機會把它留下來。”豆瓣書店,對于生活在北京成府路周邊的讀者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存在,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着眼于庫存書品類的中國圖書網,老闆黃平也是愛書之人,淘書時發現庫存書中有不少好書,于是創辦了中圖網,銷售特價書、庫存書,早些年,還開了一家“七樓書店”,給熱衷在庫存書中淘到自己領域所需書籍的讀者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一個線下交流場所,在過去,每到周末,七樓書店門庭若市。
出售“庫存書”的中國圖書網書價低至一折
七樓書店照片由勺子攝于2014年
可見,讀者們對“庫存書”是很買賬的。比如這次《讀庫》求助信一出,大家就紛紛傾囊購買。有人稱這次《讀庫》求助是一場“成功的營銷”,營銷,當然是商業邏輯,讀庫未必是刻意為之,但從結果上看,這次事件确實達到了營銷的效果,更多人知道了《讀庫》,更多庫存被售賣出去,而這些銷量背後,也離不開“從不打折”的《讀庫》系列,這次大大的“折扣”。那邊廂,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也因為關門大吉,折扣售書,購書人蜂擁而至。
我們當然不希望,大家對書的喜愛,隻有在書籍不得不淪為庫存,打上折扣時,才會表現出來。而平素面對一年286元的讀庫預定,下手時卻不如在雙十一直播中購買一瓶286元的護膚品幹脆。但市場就是如此現實,折扣與福利,是最有效的營銷方式。能夠把營銷玩得天花亂墜的電商平台,成了庫存書二次消化的“好出路”。
電商的商業屬性,與出版社未必是“同路人”
誠然,電商平台消化庫存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個性化推薦上,電商具有天然的優勢。某服裝網站,最開始就是幫助大牌服飾清庫存的網站,對用戶來說,是否“庫存貨”并不緊要,能夠在網站上買到心宜的、低價的大牌服飾才重要。
而以賣書起家的電商平台,在與出版社接洽的初期,能為出版社消化大量庫存,讓個性化的書籍能被推薦到個性化的讀者眼前,是極具吸引力的。一位老網民回憶說,“2000年左右,我就在當當網上買書,經常會收到一些贈品書,現在想起來,那些贈品書應該是庫存書,都是《人間詞話》《紅樓夢》之類的書,書名看着挺好,但似乎不是最經典的版本,但給人感覺不錯,因為有贈品,覺得實惠,也會反複回購”。
然而,電商的最終目标,與出版社傾銷高質量好書的目标,始終不一緻。
電商選擇書作為商品,或許并非是出于對文化産業的支持或喜愛,而是非常現實的,書更适合作為電商初期起步的品類。2010年末那場京東和當當的價格大戰,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對于當時的京東來說,為何甯願“不盈利”,也要與當當大打價格戰呢?之後劉強東表示,賣書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用戶購買頻次。
一位電商從業者講述:“最初京東以賣3C産品為主,3C産品價格貴,用戶購買頻率低,所以就引入圖書,打價格戰,讓用戶購買頻率增加,日活高,整體銷售就上去了。因為書很便宜,而且可以囤貨,一個人一年可能隻會買一次手機,但是可以買很多次書。”而對于電商平台來說,走“量”是關鍵,有了“量”,不僅可以靠出色的日活數據争取到更多投資,還能具備與各種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包括與出版社。
一位用戶在京東促銷時購買的圖書,成交價格僅為111.15,但收到後為蒙灰的庫存書
所以,對于電商平台來說,流量和盈利才是首要目的,幫助出版社來解決庫存書、推銷好書,優先級并沒有那麼高。從京東“618”到淘寶“雙11”,還有時不時就“滿100減50”的“當當書香節”,我們搶過多少優惠券,買過多少書?在為了滿減拼命湊單過程中,所花的時間,是否已經比看一本書都要久?而這些買回來的書,真的都是“好書”嗎?
從事電商行業多年的廣告人沉默的裸熊說:“其實,很多垂直領域的專業書,銷量并不大,但對讀者來說是很好的書,而電商搞活動時,這些書一般不會參加。因為電商在做活動時主要銷售的,是那些好賣的新書、暢銷書,庫存書中,過時的暢銷書,給它們再增加一把熱度,或者質量不高、完全賣不出去的書,可以超低價格打包賣,讓用戶湊單,或者幹脆贈送。那些垂直領域的好書,即使打折,大衆也不太會買,沒多少量,而對于需要的人來說,其實不打折可能也會買,沒必要降低太多利潤。
所以大促活動時,電商給折扣的書籍質量普遍不高,要篩選起來,太難,通常我會把想買的書放進購物車,然後看促銷與我購物車的重合度,其實很多時候,想買的書,在促銷時就會缺貨,或者無法湊單成功。”
電商平台的湊單圖書
由于電商與出版社的銷售邏輯并不一緻,許多在出版人及讀者眼中的高質量好書,在電商平台越來越有“渠道話語權”後,可能并不具備被電商“珍貴”的廣告位推薦的“資格”,再次成為難以流動的庫存。加之,電商平台越來越強的議價能力,由于平台補貼可以觸底的低價,也為行業帶來了很多惡性循環,比如低價書回流,常年打折造成書籍定價虛高等等。
網友們對于在電商圖書大促時,搶不到券,想買的書無庫存,價格虛高,無法湊單等問題上,也是怨聲載道。
雙十一的營銷盛會之下,庫存書何去何從
電商在圖書上日漸跌破口碑的營銷方式,也是把雙刃劍,大量書被賣出,但書籍質量良莠不齊,甚至令人質疑出版社的品牌質量。而真正在意口碑和品牌價值的,其實隻有出版社本身。
廣告人沉默的裸熊說:“促銷的套路有很多,比如秒殺,搶券,1元奪寶,告訴你錯過再等一年這些,都是在利用人的心理。在産品的視覺展示上,也會有一些設計,比如增加倒計時,顯示多少人正在搶,把折扣價格放得很大,其實因為電商已經比較成熟了,這些套路已經變成家家都會的基本模式。”
在這些熱鬧的營銷套路之下,能夠完全不受影響的用戶少之又少,沖動下單、大額下單的讀者在“雙十一”,甚至在每次“書香節”、“圖書滿減”期間,都會成倍增加。而在這一場場營銷盛會之下,那些會被書店老闆精挑細選、如獲珍寶般搬回家屯着的庫存書,未必有一席之地,出版人心中心心念念的“滞銷”好書,也沒能獲得用戶更多的注意力。
面對雙十一的營銷盛會,出版社是矛盾的。銷售一些魚目混珠的庫存書,對他們的好處太過短期,而這些低質量庫存書的流通,對出版社品牌口碑的打擊,卻是緻命的。在各大品類都能在雙十一之際,多少消化掉一些新老庫存時,出版社的期待,卻非常有限,最為根本的庫存流通難題,難以謀得出路。那些被電商視為“有利可圖”的書籍,常年如是,仿佛讀者喜愛的書,永遠是那麼幾本,隻有那麼幾本,這些書被低價、大量,不斷推薦、出售,成為一本又一本“百分之一”的暢銷書,而另外那些屬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滞銷”書,依然在庫存之中。
其實,解決庫存書的問題,電商的營銷方式,未必不能借鑒,“營銷”如“庫存”一般,本就是個中性詞,關鍵還是要看營銷的對象及推手是誰。匿名的裸熊表示,“某些眼光長遠的電商,之所以受到消費者認可,離不開平台基于用戶需求多維度的精準推薦,從價格、外觀、功能、實用性、便利性、場景,到滿足用戶某種心理需求等方方面面”。如今,電商推薦的精細化和智能化大家有目共睹,誰都可以借鑒。其實,在有流量、有曝光的地方,“造星”并不難,平台和品牌,可以相互成就。
如果出版社化被動為主動,将電商的營銷方法化為己用,不僅可以以出版社的專業角度,為讀者帶去更多圖書信息,還能增強出版社與讀者粉絲之間的黏性,未嘗不失為“庫存書的新出路”,已經有一些出版社在做嘗試了,下期書業新探,我們再聽聽他們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