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人稱“詩鬼”,是唐朝“詩家三李”之一(其他兩人為李白和李商隐)。
他的詩歌以“浪漫神奇”著稱,詩中不乏神仙鬼魅這些題材。
例如《蘇小小墓》,“風為裳,水為珮。西陵下,風吹雨”,雖然鬼氣森森,卻又有一種空靈飄渺之境;還有《夢天》,“玉輪軋露濕團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想象奇特,變幻怪谲。
有人甚至說“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
他曾為一個樂師寫下一首“驚天地泣鬼神”之作,句句浪漫神奇,常人模仿不來。
此詩名為《李憑箜篌引》,全文如下: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娲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妪,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憑是唐朝有名的梨園弟子,善彈箜篌,“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将相立馬迎”,身價地位之高,較之我們所對熟悉的李龜年,有過之而不無極。
李賀在這首詩中以其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構思、绮麗的語言再現李憑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藝,令人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詩歌開頭四句便以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箜篌聲之美妙。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李憑抱着那以吳絲蜀桐制成的箜篌在院中演奏着,美妙的音樂直上九霄,
空中的白雲仿佛也被迷住了,都凝聚在一處,不再飄蕩。
連美麗的湘娥素女聽了這音樂也是愁腸百結,潸然淚下
詩人寫“吳絲蜀桐”,不單是為了說明箜篌制作之精良,更是為了突出演奏者技藝之高超。
所謂“寶刀配英雄”,有這樣精美樂器的樂師定然不凡。
而“空山流雲”則是以拟人和誇張的手法,極盡凸顯箜篌聲的神奇美妙。
這還不夠,連江娥和素女也被樂聲觸動了情懷,可見這樂音該是多麼動人。
江娥就是傳說中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嫁與舜為妻,在舜死後,淚灑斑竹,是為“湘妃竹”,李憑的箜篌能令她們動容,說明了他所彈奏的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而素女是傳說中擅長鼓瑟的神女,連她都被驚動,足見李憑這手箜篌該是何等地出神入化了。
這幾句算是側面烘托,而接下來的四句則是直接寫正面描寫。
清脆悅耳的箜篌聲就像昆侖山美玉的擊碎聲,又像鳳凰的鳴叫,如此悠揚的樂音,時而令芙蓉在寒露中飲泣,時而令蘭花在西風中開懷歡笑,搖曳生姿。
不一會兒,這清脆的樂音融合了長安門前的十二道冷光,直沖雲霄,連天上的玉帝都被驚動了。
原本芙蓉帶露是很常見之景,不然也不會有“清水出芙蓉”的說法,而盛放的蘭花也是屢見不鮮,但是詩人卻以這“美麗的化身”來描摹箜篌聲,形神兼備,這樣奇妙的構思,常人實在是難以企及。
而後一句的“動紫皇”很自然地從人間又過渡到了天上,這不僅是音樂意境的提升,也是詩歌意境的升華。
杜甫曾說“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大概便是此情此景了。
而接下來的六句,詩人順着“紫皇”,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引領着讀者進入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激揚高亢的音樂直沖九霄,甚至沖到了當年女娲煉石補天之處,補天的五彩石仿佛都被擊碎了,漫天的秋雨傾瀉而下;
恍惚中,李憑好像進入了一座仙山,女仙們紛紛向他讨教技藝,水潭中的老魚聽到了李憑的彈奏也忍不住各種跳躍;蛟龍也随着樂音翩翩起舞。
月宮中的吳剛也被這音樂吸引,整日徘徊在桂花樹下,樹下的玉兔也是凝神傾聽,任憑深夜的露水浸濕了皮毛,也不肯離去。
女娲、神妪、老魚、瘦蛟、吳質、玉兔,都存在于神話傳說中,可是李賀卻将他們串聯在一起,營造了一種天上人間都沉醉于音樂中的場景,令人歎為觀止。
全詩沒有直接對李憑音樂的評價,甚至連詩人的親身感受都沒有,但是他卻憑着神奇的想象,瑰麗的筆法,将原本抽象的樂音寫得具體又美妙。
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寫法令人不服都不行啊!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