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葛明甯 編輯 彭玮
2022年12月26日,浙江金華一些工地上,施工人員戴着口罩進行施工作業,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風險。
河北人劉建國已年近六十,常年與老鄉們去各種工地找活。12月中旬,他發現進工地不再需要查看核酸、疫苗接種證明,也不要求戴口罩了。
劉建國還沒有“陽”過。比起感染風險,他更關心的是去哪支施工隊掙錢多。
疫情中,更希望去工作的,還有正在浙江打工的湖北籍農民工王強。他對記者說,自己在做幾百人同時作業的大項目,和十來個老鄉一起租住在工地附近的農村平房,如果有工友生病,“下班可以照顧一下,上班就沒辦法了。”
建築工人往往與工友合住,共用衛生間、盥洗設施,甚至一些廚具,很容易交叉感染。但正值春節前的趕工結算期,有的工人即使陽了,也不願停工休息。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李淩雲提醒,一些工地上的工作是日結的,工人“手停口停”,也擔心自己的工作被其他人搶走。她建議,各級工會酌情出台一些指導意見。
12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最新通知要求,自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根據《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接下去将“強化重點機構防控”,其中包括:“學校、學前教育機構、大型企業等人員聚集的重點機構,應做好人員健康監測,發生疫情後及時采取減少人際接觸措施,延緩疫情發展速度”。
流動在工地上
由于工人數量大、居住集中等原因,工地防疫一度是各地面對的難題。此前,不同地區都要求進工地的建築工人或一天一檢,或兩天一檢,比一般社會面更嚴格。
工地上中老年人多。在某東部省會工作的基層幹部周楠曾負責協調、監督一些工地與醫院對接做核酸。她注意到,工地上有一些“50後”的農民工,他們沒有智能手機,做核酸時無法掃碼,隻能出示身份證。
她說,這些工人往往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又很有掙錢的願望。周楠記得,有一段時間,工地封閉管理,兩個中老年人的健康碼突然變黃,後來搞明白是他們淩晨偷跑出去,到别處去打零工,結果目的地出現了病例——工人自己說不清自己具體去了哪兒,令周楠哭笑不得。
工地上還有不少的流動人口。在較大的建築工地上,一般有一個項目的總承包商,再雇傭多支不同的施工隊,其中有一些臨時工,甚至有些與工程并不直接相關的人。“就像一個小社會。”周楠去更新工地上的人員情況,會發現廚娘帶着自己正放假的孩子。
據她了解,一些工地負責人對工人的情況不甚了了,或者想糊弄了事。例如,有一回,她接到任務,統計工地上六十歲以上的人員,有工地負責人回複,沒有。“胡說。”周楠反駁,“你門口的保安就超過六十歲。”這是她監督核酸時了解到的。
後來,她又追加統計工人們打疫苗的情況。說是一天到位,但沒一個工地能及時完成。
在同一省份長期承包鋼筋加工、綁紮等工作的施工隊老闆吳征對記者解釋,一般接到一個活兒,由他手下的“班長”在老鄉之間招募工人,鋼筋工人要不是“知根知底的人”,要不是老工人介紹進來的。
吳征習慣給工人購買防事故的團體保險,但保險公司不賣給六十歲以上的工人,所以他把年齡限制在六十歲以下;但更年輕的可能吃不了苦,又容易吵架打架。在工地上,四五十歲的人最老實肯幹——鋼筋是建築的骨架,涉及到大量高空戶外作業。
有一部分項目,總承包商為施工隊提供闆房,一般是六人一間。幾十人合用一個衛生間。之前,在封閉管理中,工人從宿舍到工地都是用大巴接送。防疫嚴格,“班長”擔心吳征把外面的病毒帶進去,不情願他去監工。吳征這一整年沒去過幾次工地。他印象中,工人宿舍裡有一些空房,是預備工人出現“陽性”後隔離用的,不過一直沒有用上。
工人宿舍一般多人一間。受訪者供圖
工人宿舍一般共用衛生系統,目前很難做到隔離。受訪者供圖
比起“陽了”,
更怕“手停口停”
現在,大型工人宿舍很難為新冠陽性工人提供隔離。
12月7日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要求:“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也可自願選擇集中隔離收治。”但感染量增長的情況下,工地上很難找到充足的隔離房間,尤其無法提供彼此獨立的衛生系統。這意味着,一些“陽”了的工人隻能繼續與工友同居一室。
2022年3月31日,上海,在奉賢區在建的集中隔離收治點内,工人師傅正在安裝床鋪,這是一幢位于産業園區的商辦樓,共11層,由原本的辦公樓改建,按改造方案可提供500個床位。
另一方面,多名受訪者提到,工地上還未建立起了解工人感染情況的機制。
一名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建築工人謝爽對記者回憶,雖然該地區自本月上旬起陸續不再要求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餐飲場所等出示核酸結果,但他恰好在為一所學校蓋一棟樓,學校屬于重點地區,仍然要48小時核酸才能進入工地,延宕了一陣。
12月中旬,學校宣布提前開始寒假,當日一名工友的核酸結果異常。謝爽很着急,要求項目經理安排這名同事隔離,被對方反嗆“現在放開了”。惴惴不安的三日之後,他出現了發熱症狀。
謝爽有兩個室友。他把這兩人趕出去,獨自睡了一天,晚上起來,在房裡煮了一點粥吃。
但他又覺得,自己沒有财力繼續隔離。“上一天班,得一天的錢。”第二天謝爽退了燒,就繼續工作,告訴自己“這隻是個感冒”。他是一個木工。工地上的另一個木工是他親戚,今年六十歲。謝爽隻能嘗試少和他接觸。
在短視頻平台上,一些工人表示自己發燒仍堅持上班,因為很快回家過年,需要多掙一些。
王強對記者回憶,不再查驗核酸之後,工地也不再檢查戴口罩情況;原先,工地食堂會有人員提醒他們不要聚集用餐,現在已經沒有了。
作為一個較小的施工隊的一員,他說,現在十個人裡大概有七個人有症狀,“基本沒有人請假”,他也不打算去做核酸或者抗原。
王強想等拿到過年費就回家去。他介紹,獨自在外,每個月會收到來自包工頭的一筆生活費,收入的大頭都是年根下結算。因此,最近工地上的人肯定做得更勤快。
聽說工地上有人新冠陽性了,謝爽急得找項目經理争執,也是因為他本打算做完最後一點兒活就返鄉。突然陽了,令他的歸期變得遙遠——謝爽的父親七十多歲,“身體底子還行”,也打過疫苗,但是九月剛動過一次手術。現在,老家的親人還沒有出現症狀,謝爽計劃着,回頭離開這裡前先做一次核酸,回到老家再做一次,想确認自己好透了,再去見長輩。
他一直很期待回家,在想象領着兒子往超市去,兒子喜歡什麼,就買什麼,他已經在視頻電話裡“預告”過了。
建議出台
工地防疫指導性意見
今年工地上普遍收入“清淡”。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錄得68314億元,同比下降5.4%;房屋新開工面積66423萬平方米,下降34.4%。
時至年底,吳征正帶着五個工人一起給一個項目掃尾。他說,工地上快過年時要發過年費,所以,沒有什麼項目會在年底開工,這是他今年的最後一單。六人一起工作,雖然戴口罩,避免一起吃飯,他們仍然逐個感到不舒服。12月22日,吳征有些咳嗽,腿有點酸,但他不想去做核酸或抗原,因為,這是他在意的大客戶,他不想“掉工期”。
與其擔心自己的身體,“更擔心怎麼把幹活的錢拿到手。”吳征笑說。
他感到最近催款有一些難,但是,他不會再給上一層的項目經理打電話。房地産的資金鍊條很長,一旦周轉不靈,很難說遲到的工錢卡在了哪裡。吳征決定體諒地等待。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工地需要高空作業,或操作重型器械,一些作業需要工人有良好狀态。
但是,工人自願帶病上班并非個例。12月21日,一名工人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發高燒40°C”還在開挖掘機。不過他拒絕接受采訪。
社交媒體上,一名勞務中介拍視頻展示公司工人非要帶病上班,被他勸阻。圖來自互聯網
防疫新形勢之下,各行業的新安全生産制度還處于摸索階段。幾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一些安全施工情況還有工地上的安全員監督,但個人防護等,眼下隻能依靠個人自覺。
12月底,戶外溫度低至零下。記者關心謝爽:剛退燒就上工,會不會出問題?三十多歲的他反問:“夏天露天四十多度,混凝土表面最低五十度,不是照樣幹活?”
然而,即便是較為健康的群體,也有必要防範新冠感染造成的過度免疫反應。根據新加坡國家神經科學研究所文章,一名三十歲的女性感染新冠後高燒、乏力,夜間感到呼吸困難,送醫後一度懷疑是心肌梗死,再确診是心肌炎。
文章援引研究中心專家的意見認為,這種情況多見于“三四十歲的健康群體”,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緻的。
此外,新冠恢複期的人群抵抗力較低下,容易出現其他感染,因此,不适合劇烈運動。
如果工人帶病工作而爆發急性心肌炎等疾病,事後很可能陷入無人負責的窘境。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社會法研究所所長李淩雲對記者分析,首先,心肌炎難以被認為是一種“職業病”;而根據現行《工傷保險條例》,其他可能獲得賠償的路徑,還有第十五條中的“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内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工人在家裡、在宿舍裡發病死亡的,都無法确定是工作誘發,會遇到認定上的困難。
李淩雲對記者說,目前,新冠防控措施調整,行業主管部門及各級工會,都可以出台一些指導性意見,“建築業的一些工作崗位,是體力要求比較高的,非常繁重,那麼,即便是轉陰以後,他至少還要休息一周的時間。”
她提醒,由于行業屬性,在一些工人傾向于未徹底康複就返工的情況下,各級工會可以出台一些意見,要求企業保障發放病假工資,鼓勵企業為患病的工人提供穩定工作。工地上還需要安裝一些急救設備。
關于疫情期間的工地管理,一些國家曾出台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例如,今年2月,英國不再強制感染者居家隔離,但該國直到4月1日仍執行工地防疫流程——拒不實施的,有可能遭強制執行。最後一版流程中詳細地載明各種細節,包括工人要在工作場所佩戴口罩;工人前往工地的路上,幾人合搭便車的不能随意更改搭車人員,還要保持車内通風,搭乘公共交通的,要避開高峰時間;工人工資要無接觸發放,工地上要及時更新急救用的聯系方式等。
新加坡人力部也仍在持續更新有關防疫的各類警報和消息,據其官網,最新一條信息于12月9日頒布,内容是将為住在宿舍裡的外籍勞工免費提供抗原試劑盒。
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撰文表示,傳染病防治是一項公共衛生事業,無論個體如何努力為自己健康負責,都不可能通過分散的個人實現防治目标;他建議,應該嚴格要求公共場所(包括學校、工廠、寫字樓、商店等)的室内戴口罩,最大限度減少病毒高載量傳播。
(劉建國、王強、周楠、吳征、謝爽為化名;實習生席聰聰、孫雅楠、郭思航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期編輯 鄒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