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11月10日淩晨,被命名為奮鬥者号的我國首台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入水,7時42分,潛入10000米深的海底,又經過半個小時,北京時間8點12分,奮鬥者号抵達馬裡亞納海溝底部10909米的深度坐底,這是我國首個進入馬裡亞納海溝溝底的深潛器。
連央視的二維碼都要遮蔽,這平台也是服
單論下潛深度,這一次奮鬥者号的下潛深度可以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當年著名的蒂利亞斯特号10916米和2019年DSV Limiting Factor報出的10928米,但是差距不大,且考慮到潛深誤差(當年迪利亞斯特号一度還報出過11521米的下潛深度)三者的下潛深度沒有本質差别。順便說一句,其實馬裡亞納海溝到底最深處有多深還有争議(也可能随着海底地貌變化而變化),一般認為是10980-11034米之間。
奮鬥者号載人深潛器外觀
與大家之前熟知的蛟龍号、深海勇士号采用橙白相間塗裝不同,奮鬥者采用白綠相間的顔色。水下航行器普遍采用橙黃色是為了便于水面觀察其姿态,但是即便是視深度最高的海域,水下七十米後你也啥都看不見,所以實際上對于深潛器而言除非深潛器失控自主上浮,否則顔色帶來的影響不太大。其實從實踐角度而言,即便是陰天情況下,幾十米外指望用肉眼觀察到一個普通尺寸的深潛器,可能真得練就當年鬼子海軍的斜眼神功。
奮鬥者号的母船
不可否認,盡管從下潛深度而言,奮鬥者号與冠軍和亞軍的下潛深度沒有本質差别,但作為談資角度,估計不少網友會比較失望——好不容易下潛一次,而且差距也不是很大的的情況下還沒搶到第一多少有些惋惜。但是奮鬥者号還有一個短期内難以被超越的世界第一的指标,就是其内核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最大萬米級耐壓钛合金載人艙。
奮鬥者号的耐壓艙
與傳統理解潛艇的外殼就是耐壓部分不同,其實任何一款潛艇耐壓殼都遠小于整個船體,最著名的台風級核潛艇,其采用品字形布置的三個耐壓艇殼,20枚彈道導彈布置在耐壓艇殼之間的空隙中,所以導緻潛艇尺寸格外巨大,被認為尤其“肥胖”的奧斯卡級攻擊型核潛艇也是因為導彈在耐壓艇殼外部(就是庫爾斯克号所屬的艇型)。
奮鬥者号外觀
對于一些“實心”的部件或者無法安裝在耐壓艇殼内的設備,載人深潛器都是将這些結構放在耐壓殼和艇體之間,而容納了内部計算設備、生命維持設備和載員的,則是在深潛器的核心結構——耐壓艇殼裡。
專家與正要裝入深潛器的耐壓艇殼
與普通軍用潛艇少則一兩個百米,多也不過千米級别的潛深不同,深潛器動辄要下潛到數千米乃至萬米級别,需要的耐壓艇殼要更厚,抗壓性更強,而且對整體性的要求更強。而且考慮到深潛器的尺寸和浮力,設備密度也不能太大。對焊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金屬钛是滿足這些條件相對較好的材料,而且我國是重要的钛産地,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加工技術有限,直到2002年立項的蛟龍号深潛器,也是與國外合作學習的結果。
台風級耐壓殼布局
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轉向核心任務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經過三年多的掀起預言和三年的加工努力,成功制造了可以搭載3人下潛的世界上直徑最大萬米級載人艙。别看隻能搭載三人,但是當年卡梅隆使用的載人艙隻能搭載1人,迪利亞斯特号也隻能攜帶2人,盡管看起來隻增加了一個人,但是直接将科考團隊人員增加50%,達到各國四五千米級載人深潛器的人員搭載數量。可以大幅提高水下科考工作的效率。
萬米載人艙近照
盡管可以搭載三人,但是成年人進入這個耐壓殼體依然空間局促,而且一次深海下潛任務往返時間不低于六個多小時,這還隻是基本的下潛與上浮,如果要進行一定的試驗工作,一次任務起碼要十餘個小時,對于載員的生理、心理考驗,依然嚴峻。
探索2号是萬米深潛器的搭載船
最後再介紹一下萬米深潛器的母船探索二号,該船一開始是一艘海工船,後被買下改造為深潛器保障船,改造後的船舶總長87.2米,型寬18.8米,型深7.4米,最高航速14.2節,滿載排水量6700噸,配置兩台全回轉舵槳和兩台艏側推,采用全電力推進,方便随時調整航向,DP2級動力定位能力可以有效配合潛水器下潛的位置,及時做出定位的調整變化。續航力大于15000海裡,自持力不低于75天,可同時搭載60名科考隊員開展海上科研任務。與奮鬥者号一樣,都是2020年才投入工作的“新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